BCN 日本 DSLR 銷售榜(2010 年 8 月)

quill mark

BCN 的日本 2010 年 8 月數位單眼相機銷售排名已經公布了,這個月的排名,和上個月大同小異,前十名中有七組排名維持不變,看來有可能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新機將陸續登場

排名前三的大廠,在 8 月份都有新機推出,Nikon 是入門機 D3100,Canon 則是中階機 60D,而 Sony 則發表了 α 接環的固定式半透明反光鏡相機 A55 和 A33。這些新機預計在 9 月中旬以後陸續上市,它們會在銷售排名上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則很令人期待。

2010年8月數位單眼相機型號別銷售排名

排名 升降 廠商名 型號.系列名 像素(萬) 銷售比例(%)
1 Canon EOS Kiss X4 (550D) 1800 18.5
2 Nikon D90  1230 14.2
3 Sony NEX-5 1420 9.7
4 Nikon D5000 1230 7.7
5 Olympus OLYMPUS PEN Lite E-PL1 1230 7.0
6 Canon EOS Kiss X3 (500D) 1510 6.8
7 HOYA PENTAX K-x 1240 4.4
8 Sony NEX-3 1420 4.3
9 Nikon  D3000 1020 4.1
10 Panasonic LUMIX GF1 1210 3.6

Category: 0 意見

致命七秒 - 7 Seconds (2005)

quill mark

記得這部影片剛推出時,影迷們都感到震驚——不是震驚於影片的拍攝效果或是劇情演出,而是震驚於曾為好萊塢一線動作巨星的衛斯理.史奈普(Wesley Snipes),竟那麼快地淪落到拍攝二流 B 級片的地步了。

《致命七秒》(7 Seconds)並未在大銀幕上映,而是直接發行 DVD 上市。我會介紹這部五年前的 B 級電影,是因為在片中被用做「麥高芬」(MacGuffin)的,是一幅梵谷的畫。

7 Seconds (2005)

7 Seconds 2005 Cover User Rating: 4.7/10
Director: Simon Fellows
Writer: Martin Wheeler
Cast:
Wesley Snipes... Jack Tuliver
Tamzin Outhwaite... Sgt. Kelly Anders
Deobia Oparei... Spanky (as Dhobi Oparei)
Georgina Rylance... Suza
Pete Lee-Wilson... Alexsie Kutchinov
Serge Soric... Mikhail
Andrei Ionescu... Frank 'Bull' Mercea

電影中,所謂的梵谷畫作「百合花」,是一幅虛構的畫。依電影的設定,這幅畫被稱為 "Hiemler's Lilies",這位 Hiemler 是誰,電影並沒有進一步說明,我 Google 也 Goo 不出所以然,而且還老是被問:「要找的是不是希姆勒(Himmler)?」

Hiemler 的表親,是一位荷蘭畫家 Alfred Lindle。影片中的畫作所有人,就是購自這位 Lindle 先生,據稱,這位 Lindle 和梵谷一樣,在這幅畫接受鑑定前就自殺身亡。

這幅估計價值六千五百萬美元的梵谷真跡,在保險公司嚴密的警戒之下,護送到歐洲各地的梵谷專家處鑑定,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原本將是最後一站,但就在油畫送到鑑定專家手中前,被盜匪劫走了。

馬上比武大會 - Tournament and Jousting

quill mark

在閱讀西方中古世紀的騎士傳說,或是欣賞以此為題材的電影時,常會看到「馬上比武」(tournament),或「馬上長槍比武」(joust)等場面。

Tournament 例如,在《亞瑟王之死》一書中(Le Morte d'Arthur),年輕的亞瑟(King Arthur)就是在馬上比武大會時擔任他哥哥的跟班,而在返回取劍時意外地拔出了「石中劍」,而成了命定中的國王。

往往是故事的高潮

在《撒克遜英雄傳》裡,艾凡赫(Ivanhoe)一連兩天,先是參加了長槍比武,後在比武大會的大混戰時,得到黑騎士之助,而奪得賽會冠軍。而故事最後的高潮,也是經由神裁的比武會,才解救了被綁在木樁上即將被焚死的蕾貝加(Rebecca)。

我看了一本國立編譯館所出版的《英國社會史》,這本書的原著是 Christopher Hibbert,原書名是 "The English: A Social History",中譯者是賈士蘅。這本書的第七章,是〈馬上比武大會、壯觀排場和神蹟劇〉,對於騎士(書中翻成「武士」,個人覺得這不是很好的譯法)的使命,書上是這麼寫的:

Category: 0 意見

XBMC Dharma Beta 1 - 達摩版現身!

quill mark

還真是奇怪,前一陣子常常上 XBMC 官網查看 Dharma 版的進度,但它就是不出現;最近才幾天沒去,竟然就跑出來了!

發表的日期,應該是 8 月 31 日,但我是剛剛才發現,新聞連結:Finally out the door: Dharma Beta1

我正在下載中。有在用這個軟體的朋友,可以去到官網的下載網頁下載。另外,可別指望我會有什麼值得參考的測試心得,我最多只寫得出很粗淺的使用感想而已;現在 XBMC 對我來說,只是個久久才用一次的老東西。

這一版應該還不算正式版,不想當白老鼠的,可以再等看看。

Category: 0 意見

又一個銳利化秘技 - USM + High Pass

quill mark

這一招是從 Nikon Cafe 討論區看來的,聽說是 Jason Odell 在他的教學短片裡所示範的方式。

三種銳利化

Jason Odell 把影像的銳利化分成三種,這是我以前就提到過的(請見:Capture NX2 的作業流程)。第一種,是 Capture Sharpening(擷取銳利化),是為抵消感光元件上低通濾鏡的柔化效果,方法是以「遮色片銳利化」(Unsharp Mask)套用他所提的建議值(請見:Capture NX 2的USM銳化設定建議值)。

第二種,是 Creative Sharpening(創意銳利化),這是個人依喜好與拍攝題材,所執行的銳利化。而第三種,是輸出銳利化,也就是在輸出到使用媒體時,所依媒體特性或影像大小所執行的銳利化。

最後的銳利化

Nikon Cafe 上所討論的,是「兩步驟的最後銳利化」,看起來,可能是指「輸出銳利化」,但也可能是「創意銳利化」——我沒看教學影片,故只能自己猜測。

所謂的「兩步驟最後銳利化」,依照我的理解,是先以「擷取銳利化」的值再做一次 USM,不過這一次要把不透明度(Opacity)設為 60%;然後,改用「高反差」(High Pass)來銳利化,半徑設為 2,不透明度設為 50%。

胡適「西遊記考證」之七、八、後記

quill mark

      《西遊記》的中心故事雖然是玄奘的取經,但是著者的想像力真不小!他得了玄奘的故事的暗示,採取了金元戲劇的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想像力,居然造出一部大神話來!這部書的結構在中國舊小說之中,要算最精密的了。他的結構共分作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齊天大聖的傳。(第一回至第七回)
  • 第二部分:取經的因緣與取經的人。(第八回至第十二回)
  • 第三部分:八十一難的經歷。(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

我們現在分開來說:

大鬧天宮       第一部分乃是世間最有價值的一篇神話文學。我在上文已略考這個猴王故事的來歷。這個神猴的故事,雖是從印度傳來的,但我們還可以說這七回的大部分是著者創造出來的。須菩提祖師傳法一段自然是從禪宗的六祖傳法一個故事上脫化出來的。但著者寫猴王大鬧天宮的一長段,實在有點意思。玉帝把猴王請上天去,卻只叫他去做一個未入流的弼馬溫;猴王氣了,反下天宮,自稱「齊天大聖」;玉帝調兵來征伐,又被猴王打敗了;玉帝沒法,只好又把他請上天去,封他「齊天大聖」,「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後來天上的大臣又怕他太閑了,叫他去管蟠桃園。天上的貴族要開蟠桃勝會了,他們依著「上會的舊規」,自然不請這位前任弼馬溫。不料這饞嘴的猴子一時高興,把大會的仙品仙酒一齊偷吃了,攪亂了蟠桃大會,把一座莊嚴的天宮鬧的不成樣子,他卻又跑下天稱王去了!等到玉帝三次調兵遣將,好容易把他捉上天來,卻又奈何他不得;太上老君把他放在八卦爐中鍊了七七四十九日,仍舊被他跑出來,「不分上下,使鐵棒東打西敲,更無一人可敵,直打到通明殿裏,靈霄殿外」!玉帝發了急,差人上西天去討救,把如來佛請下來。如來到了,詰問猴王,猴王答道:

胡適「西遊記考證」之六

quill mark

周豫才(魯迅)

      我前年做「西遊記序」,還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只能說:「《西遊記》小說之作必在明朝中葉以後」,「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見《小說考證》卷二,頁七六,引山陽丁晏的話,說據淮安府康熙初舊志藝文書目,《西遊記》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作的。《小說考證》收的材料最濫,但丁晏是經學家,他的話又是根據《淮安府志》的,所以我們依著他的指引,去訪尋關於吳承恩的材料。現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許多材料鈔給我,轉錄於下:

      〔天啟《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奇,竟以明經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有文集存於家。丘少司徒匯而刻之。

      〔又同書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與天啟志悉同。

      〔同治《山陽縣志》十二,人物二〕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工書。嘉靖中歲貢生(查選舉志亦不載何年),官長興縣丞。英敏博治,為世所推。一時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貧無子,遺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綱收拾殘缺,分為四卷,刊布於世。太守陳文燭為之序,名曰《射陽存稿》,又續稿一卷,蓋存其什一云。

      〔又十八,藝文〕吳承恩:《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

      光緒《淮安府志》廿八,人物一,又卅八,藝文,所載與上文悉同。又《山陽志》五,職官一,明太守條下云:「黃國華,隆慶二年任。陳文燭字玉叔,沔陽人,進士,隆慶初任。邵元哲,萬曆初任。」

胡適「西遊記考證」之四、五

quill mark

      說到這裏,我要退回去,追敘取經故事裏這個猴王的來歷。何以南宋時代的玄奘神話裏忽然插入了一個神通廣大的猴行者?這個猴子是國貨呢?還是進口貨呢?

       前不多時,周豫才先生指出《納書楹曲譜補遺》卷一中選的「西遊記」四齣,中有兩齣提到「巫枝祗」和「無支祁」。「定心」一齣說孫行者「是驪山老母親兄弟,無支祁是他姊妹」。又「女國」一齣說:

      似摩騰伽把阿難攝在瑤山上,若鬼子母將如來圍定在靈山上,巫枝祁把張僧拏在龜山上。不是我魔王苦苦害真僧,如今佳人個個要尋和尚。

周先生指出,作《西遊記》的人或亦受這個巫枝祁故事的影響。我依周先生的指點,去尋這個故事的來源;《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下,引《古岳瀆經》第八卷云: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禹因鴻濛氏,章商氏,兜盧氏,犂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踰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頸鏁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這個無支祁是一個「形若猿猴」的淮水神,《詞源》引《太平寰宇記》,說略同。周先生又指出朱熹《楚辭辨證》「天問」篇下有一條云:

      此間之言,特戰國時俚俗相傳之語,如今世俗僧伽降無之祈,許遜斬蛟蜃精之類,本無稽據,而好事者遂假托撰造以實之。

胡適「西遊記考證」之二、三

quill mark

慈恩三藏法師傳

      以上略述玄奘取經的故事的本身。這個故事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件極偉大的故事;所以這個故事的傳播,和一切大故事的傳播一樣,漸漸的把詳細節目都丟開了,都「神話化」過了。況且玄奘本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家,他的遊記裏有許多事實,如沙漠幻景及鬼火之類,雖然都可有理性的解釋,在他自己和別的信徒的眼裏自然都是「靈異」,都是「神蹟」。後來佛教徒與民間隨時逐漸加添一點枝葉,用奇異動人的神話來代換平常的事實,這個取經的大故事,不久就完全神話化了。

      即如上文所引慧立的《慈恩三藏法師傳》中一段說:

      從此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飲食衣服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即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這一段話還合於宗教心理的經驗;然而宋朝初年(西曆九七八)輯成的《太平廣記》,引《獨異志》及《唐新語》,已把這一段故事神話化過了。《太平廣記》九十二說:

      沙門玄奘,唐武德初(年代誤)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多〕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鏁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來由。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闢,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多心經》,至今誦之。

Dan Gutman 所勾起的一些往事

quill mark

上星期《聯合報》有一篇文章〈第二種書籍檢查者〉,文章的引言是:「第二種書籍檢查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觀念不同的家長、教育工作者或宗教團體等,他們發現某些書不合他們的理想或觀念,就會運用權力或發起組織的力量……」

文章內說道,作者二十多年前在圖書館服務時,館方接到某資深女作家投書,抗議圖書館的書架上,竟然大剌剌地擺著一套「淫穢的書籍」——《思無邪匯寶》!而這《思無邪匯寶》,卻是一套由著名學者歷經數十年之功,才蒐集、整理完成的明清豔情小說彙編。

毒化心靈的著作

這位資深的女作家,就是文章中的所謂「第二種書籍檢查者」。作者指出,「第二種書籍檢查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觀念不同的家長、教育工作者或宗教團體等,他們發現某些書不合他們的理想或觀念,就會運用權力或發起組織的力量,要讓他們認為不妥的書籍撤離圖書館的書架或學校的閱讀書單裡。」

Baseball's Greatest Games by Dan Gutman但這篇文章會引起我注意的,是後半段關於 Dan Gutman 的部分:「美國童書作家,以《我的瘋狂學校》(My Weird School Daze)系列兒童小說聞名的丹‧古特曼(Dan Gutman),最近便接到一封氣沖沖的學生家長的e-mail,指責他的《我的瘋狂學校》之一的兒童小說《從外星來的奎尼堤先生》(Mr. Granite Is From Another Planet)是帶壞小孩的書,不僅書中充斥『壞』字眼,小說開頭第一行:「我的名字叫 A.J.,我恨學校。」(My name is A.J. and I hate School.)更是離經叛道;A.J.不僅調皮搗蛋,也恨一位女生,這樣開口、閉口都是差勁的『怨恨』思維的男孩,不但會毒化他孩子的心靈,也莫怪現在美國中學校園會刀光血影了。這位爸爸還說,許多老師和家長也有同感,他們發誓要向校長施壓,讓古特曼的書從學校的書架撤出,要不然,他寧可將孩子轉學到私立學校。……」

Dan Gutman,是我很熟悉的名字。只要他一有新作問市,Amazon.com 就會寄 Email 通知我,問我有沒有興趣購買。為何會如此?乃是因為十多年前,我曾在 Amazon.com 買過一本 Dan Gutman 的書:"Baseball's Greatest Games"(上圖,封面是 Mark McGw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