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Bee Gees - Holiday

quill mark

比吉斯(Bee Gees)在美國發行的第三張單曲唱片是 "Holiday"。

Holiday - Bee Gees - Polydor Single資料上說,英國本土並沒有推出 "Holiday" 這首單曲,而英國排行成績上,也沒有這首歌的排名。

而在美國 Billboard 流行排行榜上,此曲是 1967 年 9 月中旬進榜,最高名次曾獲得第 16 名,是 Bee Gees 在美國連續第三首 Top 20 的單曲。

頻繁的發片

不過有點奇怪的,是現在網路上所能找到的單曲唱片封面,全都是由 Polydor 出版、B 面曲為 "Red Chair Fade Away" 的封面,而且還有好幾種版本的封面;但 Wikipedia 又說這種版本是「英國版」(或是加拿大版)。

正美國版是由 Atco 發行, B 面曲應該是 "Every Christian Lion Hearted Man Will Show You"。

Billboard - 1967-11-18Bee Gees 並不知道 "Holiday" 在美國上市的消息,那個時候,他們正在英國忙著宣傳新單曲〈麻州〉( Massachusetts)。

"Holiday" 是 Bee Gees 自 1967 年 5 月進軍美國市場以來,4 個月內的第三首單曲,以結果而論,過度頻繁的出片量,影響到了這首歌以及接下來 "Massachusetts" 的排行成績—— "Massachusetts" 席捲全球排行榜,獲得多個國家的冠軍,唯獨在美國,只拿到了第 11 名。

馬上就有翻唱版

由於 Polydor 沒有在英國推出 "Holiday",羅伯.史提伍(Robert Stigwood) 就將這首歌交給了他的另一位客戶 Oscar 演唱。Oscar 版本的 "Holiday" 請到了 Bee Gees 來幫忙和音,他後來回憶,Robin GibbMaurice Gibb 確定有到錄音室來,但他忘了 Barry Gibb 有沒有到場。

去愛一個人:Bee Gees - To Love Somebody

quill mark

R&B 歌手奧提斯.雷丁(Otis Redding)於 1967 年 12 月 10 日因飛機墜毀而喪命,當時他年僅 26 歲。三個月之後,他生前所灌錄的一曲 "(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 登上了美國 Billboard 單曲排行榜的第一名,蟬聯了四週王座。

To Love Somebody - Single在稍早的 1967 年三月初,Otis Redding 在紐約與 NEMS 公司的羅伯.史提伍(Robert Stigwood)碰面,Robert Stigwood 當時帶著一個初次訪美的年輕小夥子同行。彼此談話之間,Robert Stigwood 建議那年輕小夥子為 Otis Redding 寫一首歌,小夥子笑著說他會試看看。

嘗試為靈魂巨星寫歌

當晚回到下榻的伍爾道夫大飯店(Waldorf-Astoria Hotel),這年輕人構思著這首新歌,並獨自完成了大半部分;回到英國之後,他與他弟弟一同寫完全曲,這首歌的歌名是 "To Love Somebody"。

那年輕小夥子是 21 歲的貝瑞.吉布(Barry Gibb),他與他弟弟們組成的比吉斯樂團(Bee Gees)剛和 Robert Stigwood 簽約,連一張唱片都尚未發行,在演藝圈還沒沒無聞。

Category: 2 意見

紐約礦災:Bee Gees - New York Mining Disaster 1941

quill mark

1967 年年初比吉斯(Bee Gees)舉家返回英國,得到經紀人羅伯.史提伍(Robert Stigwood)的賞識,與他們簽下了五年經紀約,從此 Bee Gees 的命運就和 Robert Stigwood 分不開了。

New York Mining Disaster 1941 - Single事實上,Bee Gees 在未回到英國之前,對 Robert Stigwood 這個人一無所悉。當他們一家子還在澳洲時,父親將他們的作品寄了一份到英國的 NEMS 公司投石問路,想接觸的對象是 NEMS 的老闆布萊恩.艾普斯坦(Brian Epstein)——他就是一手捧紅披頭四(Beatles)的經紀人。

有緣千里來相會

當年有太多想要一圓明星夢的年輕人,他們追夢的途徑,就是寄上試唱帶給 Brian Epstein,渴望能得到他的青睞。

Epstein 每天都收到一堆這種未成名藝人的作品,他並沒有時間一一去聆聽,正好當時 NEMS 和 Robert Stigwood 的公司合併,於是他就把這項任務交由 Robert Stigwood 全權處理,Robert Stigwood 這才有機會聽到 Bee Gees 老爹所寄來的作品,並慧眼獨具地與之簽約。

Robert Stigwood 立即安排 Bee Gees 籌錄第一張專輯唱片。Bee Gees 的英國唱片約是簽給了 Polydor,美國的發行權則是屬於 Atlantic Records

某次他們進到 Polydor 唱片公司錄製專輯試唱帶,在 Polydor 大樓的樓梯間,不知是停電還是怎麼著,燈忽然熄了。

兄弟們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樓梯間裡,腦中迸發出了靈感,他們想像著自己是被困在漆黑礦坑裡等待救援的礦工,於是 Bee Gees 進軍英、美市場的第一首單曲 "New York Mining Disaster 1941" (1941 年紐約礦坑災變),就這麼誕生了。

Category: 0 意見

不是週末也狂熱 - Bee Gees 的故事

quill mark

今年五月中、下旬的那幾天,古典、流行樂界一連串噩耗傳來。五月十七日,有「迪斯可女王」(Queen of Disco)之稱的唐娜.桑默(Donna Summer)過世;五月十八日,有「藝術歌曲之王」美名的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也走了;五月二十日,則是比吉斯(Bee Gees)樂團的主唱之一羅賓.吉布(Robin Gibb)離開了人世。

Robin Gibb 享年六十二歲,是其中年紀最輕的,也是我最感到難過的,因為 Bee Gees 一直是我最喜愛的樂團。

專注於演唱

Robin Gibb 生於一九四九年,和 Bee Gees 另一位團員摩里斯.吉布(Maurice Gibb) 是雙胞胎兄弟,他們從小就和哥哥貝瑞.吉布(Barry Gibb)一起演唱,後來就以「吉布兄弟」(Brothers Gibb)的縮寫 B.G.'s 的發音為團名,而成了 Bee Gees

一般都說,Robin Gibb 是三兄弟中唯一不會彈奏樂器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Robin Gibb 會多樣樂器,管風琴尤其拿手,只不過在演出時,他習慣專注於歌唱,而不分心彈奏。

Robin Gibb 在舞台上常常一耳戴著監聽耳機便可知曉,他演唱時是傾注了全部心力。他的確是現場演唱水準最高的 Bee Gees 成員了。

ROBIN GIBB
(1949~2012)

拍譜卡帶的啟蒙

我個人開始喜歡 Bee Gees,是一捲從朋友哥哥那裡「凹」來的 Bee Gees 錄音帶開始。那是由「拍譜」出版的「比吉斯精選第一輯」,還記得封面就是電影《光芒萬丈》(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他們穿著樂隊制服的劇照。

該捲錄音帶 A 面全是快歌,以 "Stayin' Alive" 開場,我一聽到那尖銳又時髦的「假音」,就被震攝住了;錄音帶 B 面全是抒情曲,第一首就是 "How Deep Is Your Love" ,真摯又柔美的和音更是令人為之陶醉。

Category: 4 意見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VI

quill mark

日文「マニア」的字源,應該是英文的 "mania",不過所代表的意思,是和 Enthusiasm 比較近似,指的是對某種事物的執著與瘋狂的熱愛。

漫畫的「マニア誌」,《戰後漫畫 50 年史》譯為「發燒友雜誌」,算是頗為貼切的譯名。這本書的第六章,就是在介紹這一類型的漫畫雜誌。


第六章  發燒友雜誌的創刊

Garo 1st edition Cover「發燒友雜誌」是什麼樣的雜誌?書上說:「……它的意思是指對漫畫這一文化本身有著狂熱追求的雜誌。」

由青林堂發行,於 1964 年 9 月創刊的《GARO》(ガロ),就是這種雜誌的代表。這本雜誌在本書出版時還沒停刊,但從 Wikipedia 上的資料來看,《GARO》只發行至 2002 年為止。

真與假之間

電視劇《鬼太郎之妻》裡,將《 ガロ》改名為《ゼタ》(Zeta),「青林堂」易名為「嵐星社」,青林堂社長長井勝一,則是劇中的深澤洋一(深沢洋一)。

劇中《ゼタ》創刊號的封面乃是從原《ガロ》創刊號封面所改,把「ゼタ」logo 的下半部遮起來,可看出「ゼタ」標準字的上半部,就是《ガロ》的標準字。

Zeta而從這個「偽封面」亦可看出,「白土三平」已被改為「赤土四郎」。這些都是在向原刊物和原漫畫家表達致敬之意。

為了《卡姆伊傳》

長井勝一創立《GARO》的目的,是為了要刊登白土三平的作品《卡姆伊傳》(カムイ伝)。

《戰後漫畫 50 年史》書上沒有提到,而從 Wikipedia 上可得知,《GARO》(ガロ)這個刊名,就是取自白土三平漫畫《やませ》裡頭的忍者「大摩のガロ」。

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V

quill mark

漫畫《忍者武藝帳》總共出了十七冊,是「貸本」時代的名作,改拍成電影後,導演大島渚應該是做了不少刪剪。

例如林崎甚助這個角色就整個被跳過,而且從 Wikipedia 的角色簡介中,有看到幾個與北畠具教相關連的人物,在電影中也都沒有出現。

所以,電影版只能算是漫畫版的精簡、濃縮版。但以我嘗試寫出「劇情大綱」的心得來說,這精簡過的劇情,仍是如同史詩般地壯闊、複雜,想要寫得短一點都不行。

無聲的紙芝居

電影的節奏相當快,稍有不注意,情節一下子就跳到下一段去了。許多場景是以旁白佐以圖像,當鏡頭移到哪,旁白的說明就講到哪,這種方式就好比我在過去提過的所謂「紙芝居」。

但是,聽不懂日語的話(如我),旁白就達不到說明的效果,就變成了是在看無聲的「紙芝居」了。


故事大綱

(續前: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II

天正二年,織田信長消滅了長島一向一揆,而除了越前仍在叛軍手裡之外,他的統一大業仍是障礙重重。

某日,織田信長舉辦比武大賽,信長親自主持賽會。獨眼的 Midare Ishin 眼看就要奪揆,但自稱來自最上的結城重太郎上前向他挑戰。

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II

quill mark

這一篇要記錄的是電影中段,被獨立出來介紹以主角影丸為首的「影一族」的特輯。

這「特輯」分成好幾個故事,都是發生在《忍者武藝帳》最初伏影城被篡奪之前,感覺起來放在電影最前面,或是在後來以分段回想的方式來介紹會比較好,插在電影中間有點怪怪的。但這可能是作者白土三平原著的安排,大島渚也就不去更動。


故事大綱:

(前文: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續文: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V

忍者武藝帳卷外:影一族特輯

忍者武芸帳 卷外 

影一族特集

影一族成立の 歴史こそ
戦国の世に 生れ育った 人間の
哀しみと たたかいの 物語である
「影一族」組成的歷史,
是那些生長在戰國時代的人們,
他們悲傷和奮戰的故事。

腐臭者(くされ)

天文年間,某個窮困的村落中,有一個名叫小助的內向小男孩。小助不愛與人親近,只喜歡和小動物們玩耍。

有一天,一隻被捕獸器夾住的母貛,拼命咬斷了自己的腿,趕著回家餵食出生不久的小貛,卻發現牠們已經全數餓死。

傷心的母貛,和被小鄉民排擠的小助,意外地培養出特殊的母子關係。小助和母貛一起生活,竟發展出如貛一般的技能,例如從屁股放出「臭氣彈」(臭気銃)來驅走敵人。

The Kage Clan - 01 The Kage Clan - 02

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I

quill mark

Kagemaru 《忍者武藝帳》這部漫畫的副標題是《影丸傳》,這是一本以忍者影丸為主角的長篇故事。

一般說來,忍者給人的印象是黑暗的,他們的行為從來不光明正大,他們用歹毒的手段來達成目的,他們服侍的是領主、貴族。

不一樣的忍者

但影丸是個平民英雄,他始終站在掌權者的對立面,他不計得失、不畏生死,為創建他心中那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平等世界,他甚至是不擇手段的——這是影丸和傳統忍者的唯一相同點。

YouTube 上可找到當年的電影預告片,片中有幾名主要角色的介紹:

Band of Ninja - 漫畫電影《忍者武藝帳》Part I

quill mark

我在《戰後漫畫 50 年史》的筆記系列文中,於第四章〈租借漫畫和寫實漫畫〉裡引述了書中的話,說白土三平的出租漫畫《忍者武藝帳》是「租書店的搖錢樹」。

《忍者武藝帳》(日文:忍者武芸帳)是漫畫家白土三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自 1959 年至 1962 年由三洋社所出版的「貸本」(出租漫畫),全書總計十七卷。

《忍者武藝帳》造成轟動,但出租漫畫市場卻不敵大環境的變遷而日漸消退,而為了刊登白土三平的漫畫,青林堂的長井勝一特別於 1964 年創立了《月刊漫畫 Garo》雜誌(ガロ)。這類雜誌在《戰後漫畫 50 年史》中被歸類為是「發燒友雜誌」(マニア誌),是第六章的主題。

漫畫改拍而成電影

《忍者武藝帳》於 1967 年被日本新浪潮導演大島渚搬上大銀幕。

大島渚並非以電影的角度來重新拍攝這部漫畫,也不是將漫畫給「動畫化」。他所做的,是直接將漫畫拍成影片——電影裡動的是鏡頭、視角,主體是漫畫原作的靜態畫面,只不過是配上了對白和配樂。 

忍者武芸帳 (1967)


忍者武芸帳 DVD cover IMDb Users Rating: 6.9
導演:大島渚
劇本:白土三平(原畫)、大島渚、佐々木守

Cast(配音):

結城重太郎:山本圭
明美:小山明子
坂上主膳:佐藤慶
螢火:松本典子
無風道人:福田善之
上泉信綱観世栄夫
柳生宗厳田中信夫
雷雲黨首領:早野寿郎
明智光秀露口茂
織田信長/顯如渡辺文雄
木下藤吉郎林光
影丸:戸浦六宏
鬼吉(蔵六):小松方正
旁白:小沢昭一

觀賞這樣一部電影,感覺是很奇特的。事實上,就是看著一本由別人幫你翻頁,幫你移遠移近的漫畫書。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V

quill mark

周刊的時代終於來了!不由得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台灣曾流行過的《少年快報》,那種每周都在等待新漫畫的心情,以及一出版時幾乎人手一冊的盛況,真是令人懷念。


第五章 少年、少女周刊的創刊

一九五八年起,受到就學兒童減少的影響(?),月刊雜誌開始衰退;在社會上,以「周」為單位來排定節目的電視逐漸普及,因此少年雜誌也走向周刊化的路子。

Sunday vs. Magazine

一九五九年,中央大型出版社小學館的《周刊少年 Sunday》和講談社的《周刊少年 Magazine》(週刊少年サンデー週刊少年マガジン)同時創刊,早期的漫畫市場就是由這兩本周刊所主宰。

週刊少年マガジン 週刊少年サンデー

這兩本周刊最初都是定位為綜合雜誌,裡面刊登有新聞、體育等訊息,漫畫的數量有限(都各只有五部)。《周刊少年 Sunday》發行日期是四月五日,共 92 頁,售價為 30 日元,創刊號封面為巨人隊(読売ジャイアンツ)三壘手長島茂雄(長嶋茂雄);《周刊少年 Magazine》發行日期是三月二十六日,共 86 頁,另含三冊特刊,售價 40 日元,封面則是相撲大關朝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