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週末夜的部落儀式:Tribal Rites of the New Saturday Night

quill mark

且把時間推回到 1976 年初。

Bee Gees 尚在為找尋合適的專輯製作人煩心,而羅伯.史提伍(Robert Stigwood) 則與一位舊識見面,他的名字是尼克.孔恩(Nik Cohn)。

Nik Cohn 原是倫敦的一名記者、作家兼流行樂評,他當時剛移居紐約,他向 Robert Stigwood 表示,他正打算要寫一部電影劇本,或至少是一篇可拍成電影的故事,他問 Robert Stigwood 有沒有興趣?

1976-nymag-satfev-250「好啊,等你決定要寫什麼後,我們再詳談。」Robert Stigwood 回答。

雜誌的封面故事

半年過去了,Nik Cohn 一直沒有聯絡 Robert Stigwood。1976 年 7 月,當 Robert Stigwood 無意間看到最新一期《紐約雜誌》(New York)的封面時,封面故事作者 Nik Cohn 的大名立即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趕忙把整篇文章看完,心想:「這真是一個極佳的電影題材!」他馬上致電 Nik Cohn,劈頭就罵:「你瘋了是嗎?你說要寫一篇可拍電影的故事,這篇就是了呀!」

Robert Stigwood 在 24 小時之內就把該故事的電影版權給簽了下來。該故事的標題是 "Tribal Rites of the New Saturday Night" ——《新週末夜的部落儀式》。

「這整件事令我感到十分困惑,」Nik Cohn 表示。「我是說,人們並不會拿文章或短篇故事來拍片,電影是電影,雜誌是雜誌,書本可改拍成電影,但雜誌從來沒有過。我並不認為我的文章或故事是什麼了不起的文件。那不是我寫過最重要的作品。」

Nik Cohn 除了賣出文章的電影版權之外,還要求電影劇本要讓他親手改編;此外,他還提出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要求——未來電影原聲帶上市後的版稅抽成。原著作者要求電影的原聲帶版稅,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事,當時 Robert Stigwood 一心只想要把故事拍成電影,而且依照過去的經驗,他不認為原聲帶唱片能帶來多少利潤,於是就爽外地答應了。後來,這證明是 Nik Cohn 一項非常聰明的要求。

虛構的真人真事

這篇文章,它不像是小說或故事,比較像是報導文學。它在前言裡提到:「本文乃根據事實,為我本人親見或相關人物親述於我而寫出。我唯一的變動是主要人物們的名字。」

Category: 0 意見

Château d'Hérouville 與梵谷

quill mark

在寫到 Bee Gees 1977 年的單曲 "Edge of the Universe" 時,我提到了著名的古堡錄音室——埃魯維爾古堡(Château d'Hérouville)。這座古堡對 Bee Gees  的歌唱事業也非常重要,因為這裡是他們開始創作、錄製《週末的狂熱》電影原聲帶的錄音室。

在進一步尋找該古堡的資料時,很驚訝地發現 Wikipedia 上頭寫著:「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曾經畫過這座古堡。」

到底有沒有畫過呢?

梵谷生命最終所在的奧維(Auvers-sur-Oise),確實離此地很近,從 Google Map 上查詢,可知兩地只相隔八分鐘左右的路程,但是我查找了一下梵谷在那個時期的作品,卻找不到有這麼一幅畫。

最有可能的畫,是梵谷畫的奧維城堡(Château d'Auvers)遠景,該幅畫後人稱之為《日落奧維城遠景》(Landscape with the Chateau of Auvers at Sunset)。


Landscape with the Chateau of Auvers at Sunset, 1890, F 770, JH 2040
landscape-with-the-chateau-of-auvers-at-sunset


《週末的狂熱》憶往及雜感

quill mark

這篇文章是本網誌網友「海天一色」兄所寫。他信中交待:「看是貼在哪一篇文的留言欄,都由您處理囉。」

由於我還沒寫到《週末的狂熱》與相關的歌曲,所以找不到適合的地方來放;況且,這麼精彩的文章,放在留言欄裡,也太委曲了點。

現我以網誌文章的型式轉載此文。文字部分,我沒有做任何增、刪,只將其中所用的引號,改為網誌中慣用的格式,而連結和圖片,也是我自己另行加入。這些部分若有不妥或錯誤之處,是我的責任,與作者無關。

以下是全文。


我心目的經典電影《週末的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憶往及雜感

文/海天一色

壹、緣起


Saturday Night Fever - Poster值逢 Fafner 有關 Bee Gees 音樂的回顧,並談及《週末的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此部電影,也因我在 1977—1979 年,恰是整個高中三年,那是一段很有記憶點的青少年歲月,亦為追逐流行與時髦的青春期,見證這部電影引起的風潮,是很有不帶成熟世故的偏好觀點。

貳、電影評價之我見

一、《週末的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在我心中,是經典電影,「經典」一詞,若查詞典,會很沉重,並捲入學術性判斷的爭議。所以要用現代流行觀點,而我用我自己的觀點,「經典」就是「影響」,講長一點,即為「引領風潮,帶動流行,產生倣效」,當然,如要更狹義地說《週》片是舞蹈音樂經典影片,我也沒意見。

二、《週》片知名度是高的,1977 年的作品,到現在都已 36 年,但只要談到相關議題,一定會提及此片,這就是流行之後的影響(容後敘及),我看過一般的評語,大抵不脫「影片普普(爛片?也有),重點是看約翰屈伏塔,聽比吉斯」,其實,對所有影藝作品評論,固然要給予尊重,但我自己也有另一種看法。我要破題的是:再過 10 年,會有一堆人也說《阿凡達》電影一般而已。同理,在 70 年代多部至今尚列為偉大名片如《教父》、《大法師》、《大白鯊》、《星際大戰》等,以現今眼光來看,根本不堪一論,論幫派、說宗教鬼譚、編恐怖災難、創科幻冒險等,都有好幾輪片更加新穎才是。當然,「週」片成就與地位遠比不及前述名片,想強調的是,輒以現代眼光來鑑論,而忽略「影響」本質,會很容易陷入時空的偏頗。

宇宙的邊緣:Bee Gees - Edge of the Universe

quill mark

在 1976 年底,Bee Gees 展開了 "Children of the World" 巡迴演唱。該年 12 月,他們有兩場非常特別的演出,首先是 12 月 2 日於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的演唱,該場演唱會的收益全數捐給「警察運動聯盟」(Police Athletic League)——這是一個由警察擔任義工,協助、指導不幸兒童從事正當體育活動的慈善組織。

Edge of the Universe由於 Bee Gees 的義行,紐約市、紐奧爾良和舊金山等地皆頒贈給 Bee Gees 城市市鑰。

慈善演出後的好心好報

再來是耶誕前夕的 12 月 20 日,他們來到了知名的洛杉磯論壇球場(The Forum)開唱,這場演唱會的錄音,於 1977 年 6 月發行成兩張一套的 "Here at Last...Bee Gees... Live" 專輯。專輯推出後,在 Billboard 專輯榜得到的最高名次是第八名,和前一張 "Children of the World" 的排行成績相同,而根據 Wikipedia 上的資料,該專輯在全球總共賣了四百六十萬套。

"Here at Last...Bee Gees... Live" 是 Bee Gees 於 1977 年年初遠赴法國「埃魯維爾古堡」(Château d'Hérouville)所混音完成的唱片。 從這張現場演唱專輯中所推出的單曲是 "Edge of the Universe",於 1977 年 7 月進入排行榜,得到了第 26 名。

Category: 7 意見

布基寶貝:Bee Gees - Boogie Child

quill mark

Boogie Child從 "Children of the World" 專輯所推出的第三首單曲,是 "Boogie Child"。

"Boogie Child" 的歌名,和 Bee Gees 這張專輯的名稱看似有點關係,但實則是完全不同的。"Children of the World" 說的是真正的「兒童」,而 "Boogie Child" 中的 "child",乃是一個對女性親暱的稱呼。

不想被定型

"Boogie Child" 被選為第三首單曲,似乎是早就預定的。Bee Gees 的單曲策略很清楚,在 "Love So Right" 發行時,Barry Gibb 就表示:「新單曲是一首 R&B 情歌,絕不可能用來跳舞。在這些新唱片推出後,我們一直害怕被歸類到某個類別,因為我們並不只是一個 Disco 樂團。」

Maurice Gibb 更進一步補充說:「我們並不會連續推出兩首 Disco 舞曲。Disco 並不壞,只要它能在新的樂聲和歌詞上一直保持進化。但 Bee Gees 並不會是以這種音樂再度走紅了,從此就一直只錄 Disco 樂。我們其他形態的音樂也唱得很好。如果 Disco 不行了,我們會嘗試其他類形的音樂。我們的音樂會永遠持續下去。總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老到唱不動了,但在此之前我們並不會停止。」

Category: 5 意見

美好的愛情:Bee Gees - Love So Right

quill mark

在 "You Should Be Dancing" 獲得排行冠軍之後,Bee Gees 的下一首單曲是 "Love So Right",這首歌與專輯 "Children of the World" 同時在 1976 年 9 月上市。

突破自己的最佳紀錄

Love So Right為了促銷專輯,RSO 也發行了特別的 12 吋加長版單曲唱片,其中收錄了 4 首 "Children of the World" 專輯中的加長版單曲,包括有 "You Should Be Dancing"、"Subway"、"You Stepped into My Life" 和 "Boogie Child"。

另外,Bee Gees 也展開了巡迴演唱,並且還打算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成影片,但最終因為影片品質不佳,使 Bee Gees 不得不放棄影片的發行計畫。這些錄影片段,至今仍未曾公開。

第二首單曲 "Love So Right" 於 1976 年年底攻佔 Billboard 單曲榜第三名,是 Bee Gees 兩年來的第四首 Top 10 單曲,也讓 "Children of the World" 成為 Bee Gees 首張能夠推出兩首前五名單曲的專輯。這首歌也在成人抒情榜得到第三名。

翻身成為最熱門的樂團

以銷售而論,"Love So Right" 在美國的銷量突破百萬張,成為 Bee Gees 第 5 張獲 R.I.A.A. 頒授「金唱片」的單曲。(前 4 張分別是 "Lonely Days"、"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Jive Talkin'" 和 "You Should Be Dancing"。)

此時的 Bee Gees,已非兩年前那幾乎被人遺忘的樂團了。在 Billboard 1976 年的年終排行榜上,他們以年度四首入榜單曲的表現("Nights on Broadway"、"Fanny (Be Tender with My Love)"、"You Should Be Dancing"、"Love So Right"),被 Billboard 選為「年度最佳流行單曲樂團」。

Category: 2 意見

你該在跳舞的:Bee Gees - You Should Be Dancing

quill mark

在 "Main Course" 專輯以及連兩首 Top 10 單曲之後,Bee Gees 重新回到主流市場,一時之間,RSO 唱片公司也跟著炙手可熱了起來。

原先 Bee Gees 的唱片,在北美地區是交給華納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亞特蘭大唱片(Atlantic)發行,而其他地區,則是由寶麗金旗下的 Polydor 唱片負責。這時華納集團有意將 RSO 併購到旗下,但是被 Robert Stigwood 所開出的價碼給嚇跑了。

被迫與 Arif Mardin 分手

Robert Stigwood 轉而投靠收購條件較為優厚的 Polydor ——如此一來,Bee Gees 在全球的唱片發行權就回歸一統了。這個看似單純的商業決策,卻為才剛擺脫低潮的 Bee Gees 帶來了不小的危機。 

You Should Be Dancing 前兩張專輯的製作人 Arif Mardin,是 Atlantic 唱片的王牌製作人,如今 RSO 唱片公司既然已與 Atlantic 分道揚鑣,那 Atlantic 自然不會允許他們的簽約製作人,跑去幫敵對唱片公司的藝人製作唱片。

1976 年 1 月,Bee Gees 一行人重回美國,準備錄製下一張專輯。他們一心想要複製上張專輯 "Main Course" 的成功經驗,但這一次,帶領 Bee Gees 成功轉型的舵手 Arif Mardin,卻已經無法坐在錄音間裡掌舵了。Barry Gibb 致電 Arif Mardin,請他推薦繼任的製作人。

「聽著,以我與你們共事的經驗來看,你們自己來就行了,」Arif Mardin 回答。「你們並不需要別的製作人。就如同在錄 "Main Course" 專輯時一樣,你們儘管放手去做吧!」

新的嘗試

但此時的 Bee Gees,仍沒有足夠的信心自己製作唱片。他們轉移陣地到了洛杉磯,與他們合作的新製作人是 Richard Perry, Perry 在當時也是名聲響亮的名製作人,他著名的作品包括有 Nilsson 的 "Without You" 和 Carly Simon 的 "You're So Vain"。

但一進到錄音室,水土不服的窘境讓雙方都感到無助,Bee Gees 不習慣 Richard Perry 的工作方式,Richard Perry 亦不了解 Bee Gees 對音樂的詮釋手法。Bee Gees 和樂團成員總共演唱了三種不同版本的 "You Should Be Dancing",而 Richard Perry 全都不滿意,他覺得這首歌沒有成為暢銷曲的本錢。

Category: 9 意見

芬妮(善待我的愛):Bee Gees - Fanny (Be Tender with My Love)

quill mark

像是要測試大眾對「假聲」的接受程度一樣,Bee Gees 從專輯 "Main Course" 所推出的單曲,其「假聲」的運用比重是逐步增加的。

循序漸進的假聲使用

首支單曲 "Jive Talkin'",只有幾句疑似假聲的和音;第二首單曲 "Nights on Broadway",假聲已經大量地運用在副歌的和聲上,並且有了明顯地助唱段落;而第三首單曲 "Fanny (Be Tender with My Love)" ,假聲則負責了大半的和音,並且以主唱的身份與原聲相互唱和。

Bee Gees - Fanny另外,在一連兩首快節奏的歌曲之後,"Fanny (Be Tender with My Love)" 回到了 Bee Gees 擅長的抒情風格,展現新型態 Bee Gees 在節奏藍調曲風下的抒情功力。

"Fanny (Be Tender with My Love)" 在 1975 年 12 月底進到 Billboard 單曲榜,最高名次是第 12 名——以第三首單曲而論,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了,但此曲被後來 Bee Gees 幾首更加走紅的抒情曲搶盡了風采,使得這首 1975 年 Top 20 的歌曲,很容易讓樂迷們忽略。

Maurice Gibb 對這首歌相當滿意,他說:「此曲毫無疑問地,是我們所寫過最好的節奏藍調歌曲之一了。我喜歡 Arif Mardin 的製作,以及他對我們這三個熱愛節奏藍調三兄弟們的了解。Arif,這首歌是獻給你的。」

Category: 9 意見

百老匯之夜:Bee Gees - Nights on Broadway

quill mark

Bee Gees 在 1970 年代末發展出的「假聲」(falsetto),後來成為了一種時代標記,它加速了 Bee Gees 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但卻也讓他們的形象,深深地烙進了那個迪斯可風行的年代裡,並與之俱存共滅。

Bee Gees - Nights on BroadwayBee Gees 的這段「氦氣年代」(The Helium Years),始於 1975 年的  "Main Course" 專輯;或更確切地說,是始於這張專輯中排在第一首的開場歌曲 "Nights on Broadway"。

連續第二首 Top 10

"Nights on Broadway" 被選為專輯 "Main Course" 的第二首主打單曲,於 1975 年 10 月發行。繼首支冠軍單曲 "Jive Talkin'" 之後,這首歌在美國 Billboard 單曲榜的最高名次是第 7 名。

同張專輯出現了兩首全美 Top 10 歌曲,這還是 Bee Gees 自 1968 年 "Idea" 專輯之後的頭一遭——當年從 "Idea" 中所推出的 Top 10 單曲是 "I've Gotta Get a Message to You" 和 "I Started a Joke"。

"Nights on Broadway" 的排行成績雖然不像 "Jive Talkin'" 那般耀眼,但 Bee Gees 本身對此曲的評價甚高,而且經紀人 Robert Stigwood 也對此曲讚賞不已。

值得驕傲的歌曲

Robin Gibb 這麼說:「此乃我最愛的 Bee Gees 歌曲之一!出自 "Main Course" 專輯。這首歌因為幾點因素而變得十分特別:一、它開啟了我們與製作人 Arif Mardin 這段持續、長遠的合作關係;二、它讓 Bee Gees 得以回歸到我們節奏藍調與靈魂樂的根基之上,這在過去一直被我們所忽略;三、我認為這單純就是一首精心宏構的歌曲及唱片!而或許我可以這麼說……是一首值得驕傲的歌曲。」

Category: 5 意見

胡扯瞎說:Bee Gees - Jive Talkin'

quill mark

Bee GeesArif Mardin 初次合作的成果,市場的反應簡直可以用「一場災難」來形容——全美專輯排行第 178 名、單曲排行第 93 名。

Bee Gees - Jive Talkin在單曲 "Mr. Natural" 的慘敗之後,RSO 又陸續從專輯中推出了 "Throw a Penny" 和 "Charade" 兩首單曲,但都未能打入 Billboard 百大單曲榜。

專心錄製新專輯

在此間,Bee Gees 回到英國演出,但他們在 Batley Variety Club 的賣力演唱,卻得不到現場觀眾的肯定,那些一心只想買醉的顧客,完全無心聆聽 Bee Gees 的歌曲。

Bee Gees 意識到他們這樣無意義地巡迴表演,對他們已經跌落谷底的演藝事業一點幫助都沒有,現階段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張能夠讓他們重振威名的暢銷唱片。

Barry Gibb 說,同屬 RSO 唱片公司的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此時建議他們:「我在邁阿密剛錄好一張專輯 ,叫做《海洋大道 461 號》(461 Ocean Boulevard)。你們何不也到這個地方去試看看?或許改變一下環境對你們大有幫助。」

Maurice Gibb 回憶,提議他們到邁阿密的是 Robert Stigwood:「他給我們看"461 Ocean Boulevard" 專輯的封面,說:『你們可以租下那棟房子,在那住下、錄音,同時去把皮膚給曬黑。』我們覺得這是一個讓我們專注於音樂的大好機會,於是決定去到那裡錄製 "Main Course" 專輯。」

Category: 9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