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L 與 TTL BL 閃燈有何不同?

quill mark

上個星期,我接了一個 Case,是要幫忙拍「全家福」的相片。

嗯,所謂的「Case」,只是說給自己爽的。其實是我小姪女幼稚園的作業,需要一張他們家的「全家福」照片;我有相機、有閃燈,就被「抓公差」了。

我的設備很簡陋,只有 D90,SB-600,一個布質柔光罩(楔石買的,供 SB-600 用)和一個內閃柔光罩而已。我在屋子裡找了一面乾淨的白牆當背景,打算用無線離機閃燈(SB-600)當主要燈源,而內閃則減 EV 幫忙照亮陰影。

無法掌握閃燈效果

拍第一張,太暗了!嚴重曝光不足。是閃燈沒亮嗎?是設定錯誤嗎?進到 D90 選單東調整、西看看。再拍一張,還是不行,進選單調整 Group A 的閃燈補償;又試一次,還是不夠亮,再進到選單裡去調整……

這時,場面就變得有點尷尬了。閃燈不聽話,出力老是不夠,我每拍一張,就要進到選單調 EV,拍攝節奏變得很緩慢,我哥他們一家三口就杵在那,他和他老婆的笑容已經有點僵掉了,小姪女也開始擺起臭臉。我只好立即把 SB-600 移回 D90 的熱靴座上,改用跳燈來拍。

這樣又拍了一張,雖然還是曝光不足,但是調整閃燈 EV 只要按住閃燈鍵再轉動撥盤即可,速度快多了,也不會有被攝者無所事事的尷尬場面。在確信拍到了可用相片後,我又試著用無線閃燈多拍了好幾張,這才收工。

以上都是廢話。這次的拍攝經驗,讓我體會到對閃燈效果無法掌控的無力感。原本,一直聽人說 Nikon TTL 閃燈「怎麼打,怎麼準」,但我從過去 SB-400 用到現在的 SB-600,卻老是無法達成這種境界。我決定再進修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TTL? TTL-BL?

關於閃燈,我曾經寫過不少新手測試的文章:


在上列文章中,我曾介紹過一個網誌: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該網誌主人 Russ MacDonald 是網路上 Nikon CLS 閃燈的「權威人士」。我所理解的,他對於 Nikon 的 TTL 和 TTL BL 的試驗和結論,大致說來是這樣的:

  1. 標準 iTTL(簡稱 TTL)和 平衡補充 iTTL (簡稱 TTL BL),皆是以預閃的效果,來決定閃燈的出力,所以被攝主體必須在構圖中央,否則無法得到正確的閃燈曝光。
  2. TTL 並不會把鏡頭(D鏡或G鏡)回傳的距離資訊列入計算,而 TTL BL 則會。
  3. TTL BL 會儘量平衡拍攝主體和背景光線,因此必須得在背景亮度大於拍攝主體時使用; 若背景亮度比主體暗,TTL BL 就無法正確指示閃燈出力(沒有環境光可供「平衡」)。

Revenge Of Love - 濱田範子「愛的復仇」(續)

quill mark

上次提到濱田範子這位日本寫真女星(請見:Revenge Of Love - 濱田範子「愛的復仇」),我是以她新發行的 AV 影片「Revenge Of Love」為標題,但是文中並沒有介紹到這部片子。我想,應該是我的標題下錯了,因為我不是要來介紹這部影片的。我不會日文,在沒有中文或英文字幕的配合之下,我壓根就不是很清楚這部片子在演些什麼。

昨天有位網友留言,說他不知道片中哪一個是濱田範子?我在回應中,把我印象中的劇情大概說了一下,現轉貼於下:

……濱田範子好像是一家溫泉旅館的老闆娘,有大企業要收購,但是她或她老公不答應,然後老公就被害死,於是範子自願賣身當陪浴女郎,勾搭上大亨,搞垮仇人的企業。她的主要對手,是片中另一個女性角色(本片頭、尾的兩段床戲就是她),她也是用肉體來讓那間大企業老闆對她言聽計從……

今天我擷了幾張圖,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濱田範子:

↓ 下兩張圖為濱田範子和片中女反派的對峙畫面。濱田範子的左眼角有一顆痣,圖左的範子在右邊,圖右的範子在左邊。

Revenge of Love 2 Revenge of Love 1

↓ 老公要死了。Revenge of Love 3 

↓ 陪浴女郎。這是濱田範子在本片中的第一段性愛場面,之前的並不是她。
Revenge of Love 4

我所知的就這麼多了。我覺得這部片子的打光很奇怪,有點年紀的範子,應該要給點特殊待遇才對,有幾幕的她顯得臉色焦黃,為不年少的她又多添了一點歲數……

Category: 1 意見

摸黑辦事

quill mark

「摸黑辦事」(Doin' it in the dark)這是 Jason Odell 在他部落格一篇文章的標題。標題是故意引人遐想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他參加畢業二十周年的高中同學會的拍攝心得。

這場同學會是在一家燈光昏暗的夜店舉行,他使用的器材是 Nikon D3,24-70mm,和 SB-900 閃燈。他的目標(或說壓力),是要比現場其他那些使用「傻瓜相機」(Point and Shoot)的老同學們拍得好。

我把他的文章節譯於下(去掉前言而已)。我想,應該可以當做是在類似場合拍攝時(如 KTV 的包廂內)的參考。全文和相片,請參閱原文

在黑暗的夜店拍照,問題在於那裡很暗,而且是非常暗。僅有的微弱燈光,又帶有極深的顏色,像是紅色和藍色。可以料想到,自動對焦(AF)的表現會很糟糕,而閃燈則是必備的。因為我在拍照的同時,也想好好的玩一下(喂,自己的飲料總要自己拿啊!)我放棄手持離機閃燈的念頭。好了,我將拍不出最高品質的相片,但別忘了,我又不是收錢來拍活動的。我決定用以下的設定出席:

  • D3,設成「手動曝光模式」(Manual Exposure Mode),快門 1/15,光圈 5.6,ISO 800。這設定會讓背景的有色光透進來,讓相片保有周遭的環境感。我使用「單次自動對焦伺服」(Single-Servo AF),以啟動 SB-900 上的對焦輔助燈。
  • SB-900,套上 Nikon TN-A2 濾色片(淡橙色的那片),且閃燈補償設為 +1⅓,以突顯主體。如果我用的是「光圈先決模式」(Aperture-priority Mode),我會採用「閃燈慢速同步」(slow-sync)。我也在 SB-900 上加了柔光罩,讓閃燈的光稍微軟一點。

這些照片能拍攝成功,是因為拍攝主體所處的位置,相對之下比背景暗,所使用的快門速度雖慢,但離讓主體得到適當曝光的慢,還差得很遠。由於主體幾乎完全靠閃燈照亮,他們的影像被凍結,而且很銳利。

結果:能展現當晚歡樂氣氛的照片,且讓你知道我們處於一家很酷的店,而不是一片黑暗之中。

89年班還是很能玩的!

大島渚的「感官世界」 - 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quill mark

DVD Cover這部《感官世界》(英文名: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法文名:L'Empire des sens,日文名:《愛のコリーダ》),是我上個禮拜看的,一直不太敢寫心得,只因為我看不太懂。

久仰這部片的大名,但我對日本文化向來興趣不大,而日本電影除了黑澤明(黒澤明Akira Kurosawa)的片子以外,我看的非常非常少,所以這片對我就沒什麼吸引力。

有點像 A 片……

但在我記憶中,所看過有關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都是正面的,其大膽又真實的情慾刻畫,亦得到普遍的讚譽。這些正面印象經年累月地堆積起來,終於使我有足夠的動力,向這部「有點像是 A片」的經典電影挑戰。

我個人對七○年代的某些電影,尤其是那些在歐洲影展獲獎或是得到好評的片,總懷著一定程度的戒心,因為就我個人的程度而言,這種片「不知所云」的機率太高了!而看完了《感官世界》之後,只有更加強了我的戒心。

我的心得,簡單說起來,就是:看不太懂。感覺則是:不好看,也不怎麼喜歡。

Real Sada Abe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所改編的電影。女侍阿部定(Sada Abe),在1936年殺死了情人石田吉蔵,並割下了他的陽具隨身攜帶,遊蕩了三天後才被捕。這事件當時在日本轟動一時,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一般對阿部定皆抱持同情的態度,認為這是樁基於愛戀的意外誤殺,以致後來她只被輕判了六年徒刑。(左圖為阿部定被捕時的新聞照片。)

軍國主義的分界點

編、導大島渚在訪談中說,這事件發生的時候,正處於日本全面邁向軍國主義的一個分界點,而阿部定這種追求個人情慾的行為,恰好和當時當政者所塑造出的社會氛圍相違背,他認為這是一般社會大眾同情阿部定的原因。

RTFM!! 準備來 K 我的 D90 說明書了…

quill mark

D90 買的是水貨,所以沒有附中文說明書。

水貨商是有給說明書的電子檔,但光碟片我從來就沒拿出來過;因為我早就下載檔案,而且在買機前就先一步快速瀏覽過了。要不是售貨小姐在我驗機時,就「神不知鬼不覺」地燒片,我是連 CD 片都不會拿的。(節約資源嘛!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但是,當我想好好研讀時,卻發現讀電子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電腦上的東西,我快速、不花大腦的瀏覽還可以,需要精讀的,就完全不行。一則眼睛容易疲倦,注意力會分散;再則東西看過就忘,很難記憶。我應該算是上一輩的閱讀者,看書總喜歡用舒服的姿勢,然後尺、筆(鉛筆或紅筆)齊備,準備隨時勾勾圈圈地標記重點。不這樣看書,怎麼都覺得怪怪的。

就這樣,我斷斷續續地把中文說明書的電子檔給看完了,但實地操作起來,仍是渾渾噩噩,雖然在使用上還沒遇過困難,不過我自己知道,我對機身功能的了解的確是不足的。

於是乎,我把說明書的電子檔給印了下來,自製了一本紙本的說明書。還是為了節約資源,所以我是兩面列印,加上一面印兩頁,所以一張 A4 紙,就印了四頁。說明書總頁數是300頁,總共用了75張 A4 紙,這樣用長尾夾夾起來,也不會厚到如同一本字典。最後再用封面紙,印上自製的簡陋封面,這樣我也有紙本的說明書了。

↓ 只剩下橘色的封面紙,不然的話,應該用黃色,和 Nikon 比較配。另外,封面紙比內頁的 A4 紙還小一點點,實在有點不美觀……
說明書

↓ 除了大本一點外,其他的還算可以啦!
內頁

我是用 FinePrint 來處理 PDF 檔的列印,FinePrint 實際列印前可以預覽效果,是個好用的軟體。但自製的本子,看起來仍是只有「講義」的質感。我以前為求效果,會先把 PDF 轉成圖檔,再用 PageMaker 來排版,這樣可以印出更專業、更像一般書籍的書冊(PageMaker 可以用「4-1」「3-2」的順序來雙面列印單張紙,中央裁切或對摺後可以直接裝訂)。反正只印一本供我一個人看,一切從簡就好,把時間花在 K 說明書上面,比較實在。

Category: 0 意見

我與魔術方塊(Rubik's Cube)

quill mark

自從一不小心又重玩了「魔術方塊」(Rubik's Cube)後,這陣子就常常拿著轉來轉去的。很快的,十元方塊和舊的公式已經不能滿足我了,所以就找尋新方塊和新解法。

做了一些功課,發現「魔術方塊」已經是個百家爭鳴的顯學了。想買個新的「魔術方塊」,光是我玩的這種所謂3x3的方塊,就有什麼「國甲」、「國乙」、「國丙」、「國優」……等等「副廠」品牌,而且各有好幾代,還有什麼「封閉」、「半封閉」等改良版;官方版的,也有「官組」、「日官」和「官非組」的分別(也是有好幾代),搞了好久,總算大概了解什麼是什麼了。我想買一個比較「耐操」的,但是家附近並沒有比較專業的「魔術方塊」專賣店,網購的話又得匯款、等郵寄,麻煩又費時。

我是個急性子,所以就跑到離家不遠的「玩具反斗城」(Toys "R" Us),花了269元買了一個「官非組」方塊。官版的方塊,增加了爽度,但是貼紙好像不是很耐操,回想過去的方塊,轉到後來,貼紙邊邊有的積了黑黑的污垢,有的是磨出了白邊,很是難看。我想,改天有機會,還是去買一個專門用來操的「魔術方塊」好了,這個官版的,就留著裝飾用。

Rubik's Cube 
(2009/07/28 補圖)

研究了一下解方塊公式,原來我快三十年前所用的,是被稱為LBL(Layer by Layer)的解法。而我花了幾天回憶和重溫後,也終於回復到以前的功力(呃……很遜的功力);小時候,我印象中我的最快紀錄,好像是五十幾秒,但那是運氣好的碰巧之作。現在我用 LBL 解,唯一有計時的一次,是在燒「真珠美人魚」DVD 時,我用 8 倍速燒錄,無聊之下就拿起方塊,包含轉亂和六面解開,正好是燒錄完畢正在「導出」。扣除掉轉亂所花的時間,我想大概花了有六分多鐘吧!

我現在正嘗式練習一種由國人自創的,稱之為「8355」的解法。我參考的有兩個網站,一個是許技江老師(他和我是同世代的人)的網頁:http://teach.ymhs.tyc.edu.tw/t1086/R-C.htm ,另一個是包含有教學影片的「CHCOOBOOのBLOG」:http://chcooboo.blogspot.com/2008/01/8355_29.html

我不想成為什麼方塊高手,但動手玩一些兒時的遊戲,好比玩著任天堂的紅白機一般,有種 Yesterday Once More 的感覺。

Category: 0 意見

奇俠司馬洛 - 血花開

quill mark

我「魔術方塊」轉著轉著,不禁又開始懷舊。這回想到的是,小時候在租書店常看到的《奇俠司馬洛》小說。

《奇俠司馬洛》是香港作家馮嘉創造出的私家偵探,一系列以他為主角的作品也不知有多少本,只記得全盛時期,租書店裡總是會擺上好幾格書架的。司馬洛是類似 007 的人物,機智、英俊、強壯,而且豔遇不斷。小說裡,幾乎固定會有幾個描寫很細膩的性愛情節,故以前會把這系列的書,當成是變相的「A 書」來看。

原作者已經改行

現在坊間早就看不到馮嘉的書了,上網查詢,有人說他化名改行賣情色用品去了。《奇俠司馬洛》的故事,在香港曾被改編成廣播劇,我在 Google 搜尋的過程中,還發現有人分享當年廣播劇的錄音檔(http://1312.xicp.net/thread-691-1-3.html)。其簡介如下:

[廣播劇] 偵探奇案 - 奇俠司馬洛 之 血花開處

電台播出年份: 1979
好友被殺,司馬洛誓要追捕這批殺人犯歸案,為好友報仇,過程中還遇到了不少美貌女子,與他一同查案……
編導:李安求  編劇:江秀  原著:馮嘉
演員表:黃兆強  飾  司馬洛         
其他演員:朱曼子、歐聰、梅玲玲、楊麗仙、林友榮、莫家駒、陳炳球、陳婉紅、勞韻妍等

其實,我看過的司馬洛小說並不多(加起來恐怕還不到十本),對《血花開處》這個故事完全沒有印象。繼續給他 Google 下去,幾年前有出過一些馮嘉的電子書,但從目錄上來看,並找不到這一本。透過中央圖書館的資料庫查詢,仍然是一無所獲。

其實這並不令我意外,馮嘉的書名,很少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也不見得和劇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上他作品太多,港、台的出版狀況又不一樣,又不可能有人對這種類似言情小說的東西深入考證、研究,資訊紊亂是免不了的。

報紙連載過

不過,竟然讓我在加拿大的網站上,看到這本書的一些消息。原來,是某個加拿大的學術機構,為保存加拿大少數族群的多元文化特性,特將某些具代表性的資料轉換成數位化保存,並提供線上查詢。其中,一份在溫哥華華人社區出版的報紙——《大漢公報》(英文名稱為 "The Chinese Times"),是其數位保存的媒體之一,從該機構的線上資料庫中,可調閱到1910年代到1990年代的《大漢公報》圖檔,和經過 OCR 後的文字檔。只是該 OCR 的文字辨識效果極差,又沒排版,幾乎是不可讀的。

以前的中文報紙,很流行連載小說,不管是武俠的、愛情的,或社會寫實的,只要有讀者愛看,報社就找名作家動筆連載。《大漢公報》從1979年的4月30日起,開始連載馮嘉所著的司馬洛故事《血花開》,初時是在第9版,後來移至第4版。這個《血花開》就是上面廣播劇《血花開處》的原著。

Category: 3 意見

魔術方塊(Rubik's Cube)與我

quill mark

我一直記得一首很久很久以前,一則售屋廣告的主題歌:

「彩蝶飛呀,舞翩翩,花兒展笑靨;寧為人呀,不羡仙,陶醉彩雲間!啊﹏啊﹏士林芝山園……」

前幾天,小姪女和奶奶出去,看到雜貨店有賣魔術方塊(Rubik's Cube),覺得有趣,就吵著要買。她的手小,於是奶奶就只能買一個十元,玩具型的小小魔術方塊。

解體的魔術方塊

可能因為是廉價品的緣故,轉來轉去,變的有點卡卡的,再用力轉下去,其中一粒小方塊就脫離母體飛了出來,而其餘的小方塊,也鬆鬆散散地掉落。頓時之間,小姪女哭聲震天,也不管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爸爸媽媽趕緊安慰她:「明天再去買一個嘛!」

但是望著解體的魔術方塊,小姪女仍是哭聲不停,於是我這怪叔叔只好出馬:「叔叔馬上幫妳修,看能不能馬上修好!」

在小時候,也就是魔術方塊初流行時,台灣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一般家庭常常需做些家庭代工來貼補家用。那個時候我好像還有看過新聞,說全球有幾分之幾的魔術方塊是「Made In Taiwan」!而我就有不少同學,他們家有在代工魔術方塊;由於看過幾次,因此我還依稀記得,那些小方塊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Category: 3 意見

修復 SysStats 的天氣預報

quill mark

我的電腦上有安裝 ObjectDock 這個軟體,並且有使用 SysStats 這個外掛程式,在桌面上顯示時間、日期和天氣等資訊。這個天氣預報的外掛,是擷取 www.weather.com 的氣象資訊,過去一年多來一直很正常。

但大概是從前天起,這個氣象的外掛就掛了。剛開始時,我以為是擷取資料的網站掛掉,後來發現,www.weather.com 網站是正常的,有問題的,是過去擷取資料時所用的連結「http://xoap.weather.com/weather/local/TWXX0021?cc=*&unit=m&dayf=6」,已經得不到回應了。

朝拜 Google 大神尋求解決之道。原因大概是 www.weather.com 開始要求註冊,故原有的 xoap 連結失效。高手們建議的萬全解決之道,是到該網站註冊,但又有人反應,非美國地區的使用者,填寫郵遞區號這關就過不了,所以會有問題……

有人提出暫時因應的辦法,就是將上述網址的「xoap」改成「xml」,這樣就行了。我實際試了一下,果然可以。這個設定能撐多久不知道,以後若再出狀況,那就到時候再說了吧!

↓ 左圖是我桌面一角的擷圖,可看到氣象資訊出了問題。如中圖,進去 SysStats 的設定區,選「 Weather -> Configure... 」把網址改一下,就正常了(右)。

Weather N-A Configure SysStats Good Again!

Category: 0 意見

冰刀雙人組 - Blades of Glory 的消失片段…

quill mark

這片也是幾天前在 HBO 看的。

OK,是 Will Ferrell 主演的片子,你能期待什麼?和 《王牌飆風》(Talladega Nights: The Ballad of Ricky Bobby)一樣,幾近惡搞,又沒什麼邏輯因果的劇情,然後,以缺乏考據,且離譜到幾近天方夜譚的運動「專業」為背景,佐以起落、沉淪、奮起的刻板勵志教條,這樣又是一部可以賣錢的電影了。

這樣的片子,若不是在有線電視上不花錢就看得到(當然還是要花基本的收視費啦),再加上熱昏頭又想殺時間的無聊夜晚,我還真的不可能去看。

Blades of Glory (2007)

blades_of_glory_ver2 IMDb Rating: 6.6/10

Directors: Josh Gordon, Will Speck
Writers: Jeff Cox (screenplay) & Craig Cox (screenplay) ...

Cast:
Will Ferrell ... Chazz Michael Michaels
Jon Heder ... Jimmy MacElroy
Will Arnett ... Stranz Van Waldenberg
Amy Poehler ... Fairchild Van Waldenberg
Jenna Fischer ... Katie Van Waldenberg
William Fichtner ... Darren MacElroy
Craig T. Nelson ... Coach

這樣的片,看過也就算了,花時間寫心得,那當然是不必了。會想寫,是想利用機會抱怨一下電視播出的尺度問題。

Category: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