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0x, SB-400 與 i-TTL平衡補充閃燈 - Part2

quill mark

拍些照片來實驗看看昨天的結論。

全程上腳架(最後一張除外),背景(CD架)離拍攝主體(粉紅兔玩偶)約一公尺,光源為天花板上的吸頂燈(鎢絲燈泡),約在CD架和玩偶兔中間的正上方。相機離玩偶兔約1.5公尺,ISO 100。

↓ 以光圈先決模式拍攝,無閃燈,F/5.6、S 1.5,點測光。Flash_A Mode No Flash

↓ 手動曝光,開閃燈。F/5.6,閃燈補償-1.3,快門調至曝光-1.7(S 1/2.5),點測光。
Flash_01_1

↓ 左圖為上圖的Metadata,注意測光(Spot)和閃燈模式(TTL);右圖為下一張圖的資料。
Flash_01_data Flash_TTL -1.3EV

↓ 拍攝條件和上一張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改為矩陣測光。閃燈已經變成TTL-BL了(上圖右)。
Flash_TTL BL -1.3EV

比較上面兩張圖,由於光圈、快門都一樣,不同的只是閃燈出力。TTL-BL下的閃燈,或許為了平衡較暗的背景,所以出力比較大。網路上一般的建議,在室內昏暗光線下,是以標準TTL,也就是點測來拍;但標準TTL時,好像不用減閃燈補償(補光時才要) ,只需減曝光補償。以下就是閃燈補償歸零,而快門仍設在曝光-1.7的速度。

↓ F/5.6、S 1/2.5,閃燈補償0EV。上面兩張只是比較用,這才是網路上建議的拍法。Flash_TTL 0EV

在背景比主體亮(戶外),閃燈用做補光用時,是求背景正確曝光,而閃燈補償調成-1.3至-1.7,達成「不著痕跡」的補光。這等以後有機會再試,這次主要是要確定測光模式和閃燈模式的連動關係。

如果是不打跳燈,以閃燈直打,又沒有變換模式,仍以慣用的光圈先決、矩陣測光來拍,那此時,快門會被限制在1/60,拍出的結果就變成下面這樣:
Flash_A Mode

背景幾乎沒有吃到現場光,只有閃燈的閃光,若是背景遠一點,那背景就會變得很暗,相片會變得很奇怪。若改用點測光,主體曝光會正確一點,但光線還是很硬,背景也和上面的情形一樣。

但問題來了,要拍成第1至4張的吃背景光的閃燈打法,快門速度都慢到1/2.5以下,早就低於不手震的安全快門了!但因為閃燈是瞬間光源,閃燈亮過之後,即使手震,也因為主體吃的現場光非常有限,故還不致於讓主體影像震到糊掉,除非是現場光很亮,或你想拍到清晰的背景(小光圈)。以下是不上腳架,手持開啟VR,點測,標準TTL閃燈,快門1/2.5所拍的,正面還算清楚,但後方耳朵部分,已經受到天花板下照的頂燈影響,有點糊了。Flash_Hand Held VR

所以,還是要拉高ISO增加一點快門速度,才能完全避免手震的影響。反正,能打跳燈時,還是盡量打跳燈吧!

...Part 1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