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流行樂壇的搖滾唱將 - Roxette

quill mark

年紀一大,就常會面臨到一些事情,例如病與死。

不只是自己,還有自己的家人,自己曾經喜愛過的人、尊敬過的人,或者是在過去曾經是風光一時站在雲端之上的人,陸陸續續地消失逝去,這是不可避免的。

NON-classical cover本來,想開一個單元,專門介紹一些離世的藝人,以及他們的代表作;但想想,我連我最熟悉的 Bee Gees 都寫不完了,實在沒有精力再去寫別人了。想,還是以單一歌曲或專輯為主吧,這樣比較簡單一點。

另外,就是剪貼一些舊文最省力了。12 月 9 日,Roxette 的主唱 Marie Fredriksson 腦瘤復發過世,享年 61 歲,手邊有一本《非古典流行音樂雜誌》1994 年 5 月號,裡頭有一篇 Roxette 掘起的詳細介紹。這本雜誌停刊超過二十年了,這一期的封面,是當時還相當苗條,胸部還沒有發漲,而形象是獨立、帥氣之現代新女性的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本周全美排行冠軍,好像又是她當年的耶誕曲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我就拿這個當年 Roxette 的介紹來貼一貼,當成是對一個當初蠻喜歡的藝人的懷念吧!


Category: 4 意見

不是週末也狂熱 - Bee Gees 的故事

quill mark

今年五月中、下旬的那幾天,古典、流行樂界一連串噩耗傳來。五月十七日,有「迪斯可女王」(Queen of Disco)之稱的唐娜.桑默(Donna Summer)過世;五月十八日,有「藝術歌曲之王」美名的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也走了;五月二十日,則是比吉斯(Bee Gees)樂團的主唱之一羅賓.吉布(Robin Gibb)離開了人世。

Robin Gibb 享年六十二歲,是其中年紀最輕的,也是我最感到難過的,因為 Bee Gees 一直是我最喜愛的樂團。

專注於演唱

Robin Gibb 生於一九四九年,和 Bee Gees 另一位團員摩里斯.吉布(Maurice Gibb) 是雙胞胎兄弟,他們從小就和哥哥貝瑞.吉布(Barry Gibb)一起演唱,後來就以「吉布兄弟」(Brothers Gibb)的縮寫 B.G.'s 的發音為團名,而成了 Bee Gees

一般都說,Robin Gibb 是三兄弟中唯一不會彈奏樂器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Robin Gibb 會多樣樂器,管風琴尤其拿手,只不過在演出時,他習慣專注於歌唱,而不分心彈奏。

Robin Gibb 在舞台上常常一耳戴著監聽耳機便可知曉,他演唱時是傾注了全部心力。他的確是現場演唱水準最高的 Bee Gees 成員了。

ROBIN GIBB
(1949~2012)

拍譜卡帶的啟蒙

我個人開始喜歡 Bee Gees,是一捲從朋友哥哥那裡「凹」來的 Bee Gees 錄音帶開始。那是由「拍譜」出版的「比吉斯精選第一輯」,還記得封面就是電影《光芒萬丈》(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他們穿著樂隊制服的劇照。

該捲錄音帶 A 面全是快歌,以 "Stayin' Alive" 開場,我一聽到那尖銳又時髦的「假音」,就被震攝住了;錄音帶 B 面全是抒情曲,第一首就是 "How Deep Is Your Love" ,真摯又柔美的和音更是令人為之陶醉。

Category: 4 意見

艾爾莎之夢 - Elsa's Dream from Lohengrin

quill mark

「身穿閃亮盔甲的騎士」(A Knight in Shining Armour),他們總是在美麗少女遇難之時挺身而出,為少女的名聲和生命奮戰,他們是俠義的英雄,也是風度翩翩的君子,因此成為女性嚮往的對象。

閃亮盔甲的天鵝騎士

在歌劇中,華格納的《羅恩格林》(Lohengrin),其主角就是這樣的一名騎士,他是我曾經談過不少次的「聖杯騎士」帕西法爾(Parzival)的兒子,在傳說中是乘著天鵝拖曳的小船出場,故又被稱為「天鵝騎士」(Knight of the Swan or Swan Knight)。

以下我擷取的畫面,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於 1990 年演出的《羅恩格林》,此次演出由阿巴多指揮(Claudio Abbado),多明哥(Placido Domingo)與史都德(Cheryl Studer)主演,該張 DVD 在台灣是由福茂發行。

↓ 飾演羅恩格林的多明哥(Domingo)。
DomingoasLohengrin2
↓ Cheryl Studer 的艾爾莎扮相。
StuderasElsa2

要談華格納的歌劇,那要很長很長很長的篇幅,外加很深入很深入的研究,這才能夠寫得好,而我現在只想以「身穿閃亮盔甲的騎士」為切入點,來淺談一下《羅恩格林》其中一小段。

動人的旋律 - Michael Kamen 浪漫的 Maid Marian

quill mark

Bryan Adams 1991 年 為《俠盜王子羅賓漢》(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所唱的那一曲 "(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請見:(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 Bryan Adams),奪下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 。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 Soundtrack掛名為這首歌作者的,是 Michael KamenBryan Adams,和 Robert John "Mutt" Lange

從一小段旋律開始……

Michael Kamen 是《俠盜王子羅賓漢》電影的配樂者,而 Bryan Adams 和 Robert John "Mutt" Lange 則是根據 Michael Kamen 的配樂當中,一段用於 Robin HoodMaid Marian 的浪漫旋律,加以延伸、改寫、填詞,而成為這首暢銷全球的流行曲。

這段深情、柔美的動人旋律,是原聲帶第五軌的 "Miad Marian"。於電影中,是用在 Robin Hood 和 Marian 在湖畔話別時的場景,也是 Marian 對 Robin 說出 "I'll do it for you." 的那一幕。

《阿伊達》的凱旋進行曲 - Triumphal March from Aida

quill mark

今天是中華民國九十九年的雙十國慶,晚上要聽音樂時,我就想:「該聽什麼呢?」

後來,我是聽 Arthur Fiedler 指揮 Boston Pops 所錄製的進行曲集。這張 CD (Fiedler's Favorite Marches)的第一軌,是歌劇《阿伊達》(Aida)的〈凱旋進行曲〉(Grand March, or Triumphal March)。

國慶日聽進行曲,我覺得很合適。我最近真的和埃及特別有緣,因為《阿伊達》是一齣以埃及為背景的歌劇,作曲者是威爾第(Giuseppe Verdi)。

我又想起小時候,因為我哥是他們國中的軍樂隊,我在家就常常被他練習時的噪音荼毒。這首出自《阿伊達》的進行曲,也是我哥常練習的一首,但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是首世界名曲。

我也記得,這首進行曲不光是演奏曲,它已是一首填上中文歌詞的愛國歌曲,不過,我一直想不起來這首歌的中文歌名,用所記得的歌詞 Google,也只找到歌詞,上面沒有曲名。

你聽!激昂的軍樂聲,飄飄乎滿天空。
軍樂齊聲奏,頌揚我五千年神明華胄。
你聽!萬眾的歌唱聲,洋洋乎滿寰中,
聽!萬眾齊聲唱,發揚我大中華民族之光。

趕快把歌詞給 Copy 下來留底。以後,恐怕連歌詞都找不到了。

Category: 2 意見

Eye in the Sky 與 Eye of Horus - 荷魯斯的天眼

quill mark

荷魯斯Horus)是古埃及神祇,他是傳說中的「天神」或太陽神(Sky God or Sun God),是歐西里斯(Osiris)和伊西絲(Isis)的兒子。他通常被描繪成「隼頭人身」的形象,最常見的代表符號是一隻眼睛,該眼也被稱之為「荷魯斯之眼」(Eye of Horus)。

Eye of Horus Horus Standing

有時,「展翅的太陽」(Winged Sun, or Winged Solar Disc)也是他的象徵符號:

Winged Sun

Horus 象徵著「正義之眼」,嚴厲、公正、鐵面無私,一切公開或私人的行為,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Category: 2 意見

Perry Como - Catch a Falling Star

quill mark

Perry Como已故的老牌歌星 Perry Como派瑞.柯莫),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 "Catch a Falling Star" ——摘取一顆流星。

摘取流星

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曲子。天際的流星,稍縱即逝,而若能把握住那瞬間,將閃耀的流星捉下,放在自己的口袋裡,讓其燦爛的光華,能長伴自己左右,這該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這首 1957 年的暢銷曲,據說是美國唱片史上第一張獲頒「金唱片」(gold record)的歌曲。在電影《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和《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裡,也都有選用這首歌作為插曲。

大學慶典序曲

提到這首曲子,是因為有資料說,這首歌的旋律,也是取自古典音樂。被取材的對象,是布拉姆斯(Brahms)的《大學慶典序曲》(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 Brahms: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蕭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

Category: 0 意見

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樂 - Classical in Pop

quill mark

取材自古典音樂的流行歌曲,是我用來偷懶的小主題,從四月初開始,打算想不出要寫什麼時,就寫一下這個,一方面回憶,一方面做整理。

我根據的,是我好多年前自己排出的排行榜。這些年來,陸續有發現類似的流行曲,但我也懶得再去增刪或重排。

當年我只排出 Top 10,至昨天為止已全部介紹完了。以下是我的喜愛榜單:

  1. Russians: Sting, 1985(普羅高菲夫,基傑中尉組曲)
  2. All By Myself: Eric Carmen, 1975(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3. Midnight Blue: Louise Tucker, 1982(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4. Sadeness Part 1: Enigma, 1991(葛利果聖歌) 
  5. A Lover's Concerto: Toys, 1965(巴哈,小步舞曲)
  6. Hello Mudduh, Hello Fadduh !: Alan Sherman, 1963(龐奇耶利,時辰之舞)
  7. Roll Over Beethoven: E.L.O., 1973(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8. A Fifth Of Beethoven: Walter Murphy, 1976(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9. Hooked On Classics: Louis Clark/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81(十七首古典名曲……)
  10.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Eric Carmen, 1975(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未來若有想到,還是會介紹這種歌曲。如果您有喜歡,而我沒有介紹的此類歌曲,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Category: 0 意見

Sting 的俄國人 - Russians

quill mark

Sting 1985 年首張個人專輯 "The Deram of the Blue Turtles",我當年撐了很久才買。最後踢我進唱片行購買的那「臨門一腳」,就是這首出自專輯的第四首單曲 "Russians"。

Russians - Sting 1986 Single在那個冷戰的高峰期,核戰危機隨時可能爆發。現在說到核子武器,很多年輕的朋友,幾乎都會用戲謔的態度來看待;對他們而言,這種會帶來人類毀滅的終極武器,和那些全球暖化的議題差不多,都是離我們很遙遠,而且恐怕永遠不可能發生的科幻議題。

共有的恐懼

但,那是所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曾懷抱過的恐懼。我們被那毫無來由的憎恨所包圍,相互指責對方陣營的愚昧、瘋狂,試圖把所有罪過,都堆砌到對方身上。

Sting 的 "Russians",是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中,少數敢直接為俄國人「美言」的歌曲。歌曲的主題,就在於那句反覆為俄國人辯駁、期許、請命的「俄國人也愛他們的孩子」。

向「基傑中尉」借調

Sting 向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借了一小段旋律,那是《基傑中尉》(Lieutenant Kijé)組曲中的〈浪漫曲〉。

這一段,原本是陳述浪漫的愛情,而 Sting 是借用其濃厚的俄羅斯風味,同時也藉此讓歌曲中的緊張情緒得以舒緩。

Category: 2 意見

All by Myself - Eric Carmen

quill mark

"All by Myself",無疑的已經是一首「名曲」了。

Eric Carmen1975 年,Eric Carmen 以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第二樂章〉的旋律寫成此曲,當年為他奪得流行排行榜第二名;而多年以來,翻唱這首歌的藝人不計其數,最有名的,可能是 Céline Dion 的翻唱版。有興趣的,請參閱 Wikipedia  "All by Myself" 網頁中所列的翻唱清單。

Eric Carmen 自幼受過古典音樂訓練,後來以流行樂手身分成名,他先組成 Raspberries 樂團,之後以個人名號闖盪樂壇,而 "All by Myself" 是他的第一首個人單曲。

在當時,Eric Carmen 除了在事業上是 "All by Myself" 之外,這首失意的歌曲,是 Eric Carmen 與他交往三年的女友分手後所寫。所以在事業和愛情都「獨自一人」的 Eric Carmen,反因為這首曲子而功成名就。

↓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鋼琴演奏:紀新。

Category: 0 意見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 Eric Carmen

quill mark

Eric Carmen 最早是從 Raspberries 樂團成名,之後開展個人演唱事業,他的前兩首暢銷曲,全都是取材自古典音樂——或更精確地說,都是取材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的旋律。

"All by Myself",一首 Billboard 排行第二的單曲,讓他成名;而下一首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雖然只獲流行榜第十一,但也奪得了成人抒情榜的冠軍,時間是 1976 年 6 月 19 日。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主要旋律取自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原曲如下:

↓ Rachmaninov - André Previn - Symphony No.2 Mvt.3

Category: 0 意見

薩德的主張 - Sadeness (Part I)

quill mark

改編自古典音樂的流行歌曲,前一陣子我介紹了好幾首,現在繼續。

MCMXC aD - EnigmaEnigma 1990 年的專輯 "MCMXC a.D."(意為:「一九九○年」),裡面出了一首在全世界都造成轟動的單曲 "Sadeness (Part I)"

這首歌不單只是「取材」了「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曲調,而是直接「取樣」(sampling)了 1976 年由 Konrad Ruhland 指揮,由慕尼黑唱詩團 capella antiqua 所灌錄的專輯 "Paschale Mysterium" 當中的歌唱。

融合了聖歌、舞曲,和呻吟、喘息

"Sadeness (Part I)" 取樣了由拉丁語所唱出的,神聖、莊嚴的葛利果聖樂,配上了強烈的流行電子舞曲節奏,並以女聲的法語歌詞串場,且混入極具挑逗意味的女子呻吟、喘息聲。

這樣的一首歌,奇異又神秘,神聖又淫穢,教聽著一方面想隨著節奏手舞足蹈,一方面想縱情聲色求偶交歡;但另一方面,卻又想雙膝跪地,虔敬地為這種邪念懺悔、贖罪。

Category: 6 意見

Hello Muddah, Hello Fuddah - 夏令營的家書

quill mark

西洋歌曲當中,有一種奇怪的分類叫做 "Novelty Song",我不知有沒有特定的翻譯名詞,但這應該有點像是「搞笑歌曲」的感覺。

這種以「搞笑」為目的的歌,現在好像比較少了,但在早一點的五、六○年代,甚或更早的三、四○年代,曾經是非常受歡迎的類型。像六○年代初期的 Allan Sherman,就是專唱這類歌曲的佼佼者,他連續的幾張專輯,都可以在流行榜上奪得第一,而且銷售速度和數量都非常驚人!

從「時辰之舞」到搞笑家書

而以歌曲而論,他最有名的一首歌,就是取材自古典音樂的搞笑歌 "Hello Muddah, Hello Fadduh" ,這首歌在 1963 年曾奪得排行亞軍。

這首歌的旋律,是借用自龐奇耶利(Ponchielli)的〈時辰之舞〉( "Dance of the Hours")。這段音樂,原是歌劇《喬宮達》(La Gioconda)中的一段芭蕾舞曲,在 1940 年迪士尼著名的《幻想曲》中(Fantasia),一群可愛的河馬、鴕鳥、大象們,隨著這段音樂翩翩起舞,這有趣的畫面,讓此曲廣受成人與小孩們的歡迎。

或許正是如此,此曲成了 Allan Sherman 改編的目標。他以自身的經驗,為這段音樂填上了搞笑的歌詞,那是模仿小孩子的口吻,在初次離家參加夏令營時所寫的思鄉信。在信中,為了早點離開這人間地獄,小孩子誇大地描述新環境裡的慘狀,並不忘向父母保證,回家後一定會當個乖小孩。但當天氣放晴,一看到同伴們到愉快地玩耍,小孩子就高興地要父母別管這封信了。

Category: 0 意見

Roll Over Beethoven - E.L.O.

quill mark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我們稱之為「樂聖」,他是古典音樂的代表性人物。而當搖滾樂興起時,「貝多芬」就成為年輕的樂手和歌迷們所欲「推翻」的對象——並不是因為貝多芬很「顧人怨」,而是這個名字所象徵的意義。

Chuck Berry 先開砲

Chuck Berry 在 1955 年寫下,並灌錄了這首 "Roll Over Beethoven",這是一種宣示,宣告舊的音樂、舊的偶像即將被取代,新的節奏藍調將要取而代之。這首歌獲得美國排行第 29 名。

Category: 0 意見

A Lover's Concerto - 戀人協奏曲

quill mark

昨天說到 Walter Murphy 的 "A Fifth of Beethoven",有提到一首〈戀人協奏曲〉(A Lover's Concerto),這首暢銷曲是給予 Walter Murphy 改編靈感的曲子(請見:貝多芬第五交響舞曲 - A Fifth of Beethoven (Walter Murphy))。

Toys - A Lover's Concerto "A Lover's Concerto" 是黑人女子三重唱 The Toys 一砲而紅的招牌曲。此曲以巴哈(J. S. Bach)〈小步舞曲〉(Minuet in G major)的旋律,填上充滿少女浪漫情懷般的歌詞,而成為一首輕快又富詩意的流行歌曲。

耳熟能詳的旋律

這首歌在 1965 年獲得 Billboard 排行三周亞軍,是一張暢銷百萬的金曲。若以排行成績而論,在美國曾有這麼一段時間,The Toys 這個女子合唱團的魅力, 是僅次於「披頭四」( Beatles)的——拒 "A Lover's Concerto" 於冠軍門外的,就是 Beatles 的名曲 "Yesterday"。

在 1995 年的電影《春風化雨 1995》(Mr. Holland's Opus),Richard Dreyfuss 所飾的音樂老師,就是用這首流行歌曲,來讓他的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讓古典音樂不再是死板、落伍、枯燥的代名詞;這首歌也代表劇中老師的蛻變,他自此揚棄了理論、教材,改以活潑而生動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殿堂。

貝多芬第五交響舞曲 - A Fifth of Beethoven (Walter Murphy)

quill mark

取材自古典樂的流行歌曲不少,但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並不多見;而其中,在流行排行榜奪下冠軍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1976 年 Disco 舞曲最盛行的時候,改編自貝多芬(Beethoven)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一首舞曲 "A Fifth of Beethovn" ,就是少數的一首冠軍曲。

命運的敲門聲

The Walter Murphy Band 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Symphonie No. 5 "Schicksal"),堪稱是樂史上最知名的作品了,開頭那簡潔有力的四音符主題,據貝多芬本人說,是如同「命運正敲著大門」。不管你是不是古典樂迷,不管你知不知道貝多芬,一定都聽過這戲劇性十足的開場。

Walter Murphy 是一位鋼琴樂手,他受到某些改編自古典樂的流行歌曲,像是 The Toys 在 1965 年的亞軍曲 "A Lover's Concerto" 所啟發,也想用類似的方式來灌錄唱片。他將古典交響曲的主要旋律,配上流行的舞曲節奏,錄製了一些試聽帶,向各唱片公司投石問路。

他的嘗試,也只得到一家小唱片公司的回應,而他們感興趣的,正是這首改編自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 "A Fifth of Beethoven"。在唱片公司的認可下,Walter Murphy 進到錄音室,從製作到演奏都一手包辦,完成了這曲讓他名利雙收的曲子。

Category: 0 意見

古典的狂熱 - Hooked on Classics

quill mark

流行音樂裡的古典樂曲,上次說到了 "Midnight Blue" 這首歌(請見:午夜憂傷 - Midnight Blue - Louise Tucker),這次要說的是 1981 年曾獲美國 Billboard 單曲排行第 10 名的曲子:"Hooked on Classics (Part 1 & 2)"。

Hooked_on_Classics 那已是 Disco 時代的末期了,原創的舞曲漸漸失去吸引力,可能是在「窮則變、變則通」的法則下,市場上開始出現一些混音的加工曲。最成功的,首推以經典老歌串成的 Stars on 45,其中最著名的,是曾奪得排行冠軍的那曲結合 Beatles 和 六○年代老歌的集錦曲 "Stars on 45 Medley"。這首歌,記得當年好像是翻成「四十五號之星」,而這種型態的曲子,後來則被稱之為「流行 45」。

上述的那曲 "Stars on 45 Medley",是以老歌加上 Disco 節奏而成的組曲;而另外一首以古典音樂結合舞曲節奏而成的組曲 "Hooked on Classics ",也在稍後大受歡迎,於 1981 年 10 月 31 日進到全美 Top 10,並在排行榜上停留了有二十週之久;而在這首歌的大本營英國,此曲更是一首亞軍曲。

這首由 Louise Clark 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所錄製的歌曲,結合了十七段大家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曲片段,而根據 Wikipedia 上的資料,這個 Hooked on Classics 主題,總共發行了四輯,外加一張 "The Classics In Rhythm"。黑膠唱片時代,我還沒有能力購買,到了 CD 發行時,我一口氣買了前三輯,但除了第一輯之外,其他的我幾乎從沒聽過……

Category: 0 意見

午夜憂傷 - Midnight Blue - Louise Tucker

quill mark

tucker, louise - midnight blue (resized)gdmac 西洋流行音樂中,有不少歌曲是取材或改編自古典音樂。有些歌只是取材一小段旋律,有些則是整曲借用,更有的是惡搞、變奏……

我個人喜歡的歌曲中,有不少是這一類的。以前我還把這些歌曲,按個人的喜好程度排了排行榜呢!

我心中的前三名…

1983 年由 Louise Tucker 所演唱的 "Midnight Blue",在我當初的排行名列第三。這首歌的英、美兩地的排行成績並不出色(英:53 名、美:46 名),但在其他各地,仍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Louise Tucker 是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次女高音,她歌劇般的演唱技法,搭配的卻是電子合成樂器的冷調音色,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聆賞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Category: 1 意見

華格納之孫 Wolfgang Wagner 去世

quill mark

作曲家華格納的孫子沃夫岡.華格納(Wolfgang Wagner)去世了。

他生前的職業,是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 Festival)的總監,而且他這個總監從 1951 年當到 2008 年,主宰了拜魯特音樂節半世紀的走向。

我對他的了解不多。唯一比較有印象的,是看了一本叫做 "The Ring - Anatomy of an Opera" 的書。這本書,記述的是拜魯特音樂節 1983 年「指環」的製作過程,這個又被稱之為「英國指環」的製作,是由戲劇導演 Sir Peter Hall,和指揮 Sir Georg Solti 主導,原先被各界寄予厚望,但這個製作從一開始,便災難連連,使得 1983 年的首演風評不佳。雖然之後的演出,漸得到觀眾和樂評的讚譽,但仍扭轉不了先前災難般的形象。總之,這個製作不能算成功。

在 "The Ring - Anatomy of an Opera" 這本書裡,沃夫岡.華格納常常是這次製作的絆腳石,也因此我對他的印象不甚好。

Category: 0 意見

Dancing with the Stars - Bee Gees (You Should Be Dancing)

quill mark

在 11 月 19 日,已經是「三缺一」的 Bee Gees 樂團,在美國 ABC 的節目 "Dancing with the Stars" 中,現場演唱他們 1976 年的冠軍曲 "You Should Be Dancing"。

Category: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