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棒球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棒球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令人永遠懷念的「大聯盟」總教練 James Gammon

quill mark

我上次在介紹《最後的球季》這部電影時(請見:最後的球季 - The Final Season),提到過在電影《大聯盟》(Major League)飾演總教頭的 James Gammon 也有參與演出。那時候為了確認身分,我查詢了他在 IMDb 的資料,當時(4 月底)他還好好的。

前幾天,當我忽然想查一句《大聯盟》電影中總教頭 Lou Brown 的某句對白時,Google 之後,竟發現搜尋出的結果,都是這位演員去世的消息。

飾演 Lou Brown 的 James Gammon 是在上個月中(7 月 16 日)因腎上腺和肝癌過去,享年 70 歲。

↓ 在電影《大聯盟》裡,James Gammon 飾演總教頭 Lou Brown。
Major League - James Gammon

我歌頌帶電肉體 -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quill mark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是一首詩,也是一首歌;雖然,歌的內容不是取材自詩,但歌名是從詩名而來,這是無庸置疑的。

歌,是 亞倫.派克(Alan Parker)執導,1980 年電影《名揚四海》(Fame)的最終畢業演出曲,這段歌、舞表演,是整部電影的最高潮: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Music: Michael Gore, Lyrics: Dean Pitchford)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I celebrate the me yet to come
I toast to my own reunion
When I become one with the sun

And I'll look back on Venus
I'll look back on Mars
And I'll burn with the fire of ten million stars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We will all be stars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I glory in the glow of rebirth
Creating my own tomorrow
When I shall embody the earth

And I'll serenade Venus
I'll serenade Mars
And I'll burn with the fire of ten million stars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We will all be stars

We are the emperors now
And we are the czars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We will all be stars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I celebrate the me yet to come
I toast to my own reunion (my own reunion)
When I become one with the stars

And I'll Look back on Venus
(I'll look back on vanity)
I'll look back on Mars
(Ill at this path)
I'll burn with the fire
(burn)
Of 10 million stars
(fire insid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And in time
WE WILL ALL BE STARS

而詩,則出自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集《草葉集》(Leaves of Grass)。"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原詩在初版時沒有標題,故一般皆以詩的起首句稱之;直到稍後再版的版本,才列為正式詩名。

這首詩頗長,歌頌的是人類的肉體之美。我會介紹這首詩,乃是因為在著名的棒球電影《百萬金臂》( Bull Durham)裡,女主角 Annie 把年輕的投手 Nuke 綁在床上,就是唸著這一首詩給他聽。

讓夢成真的球場 - A Diamond in the Husks

quill mark

Field of Dreams - Anniversary Edition幾天前,我介紹了一則新聞,是說到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的拍攝地即將出售的消息。(請見:吉地出售 - 'Field of Dreams' For Sale

People will come...

我有這部電影 15 週年的雙碟版 DVD(Anniversary Edition)。在第二碟裡面,有收錄一個特別的節目,叫做 "A Diamond in the Husks",節目的主角,就是這座當初為了電影拍攝而建造的球場。

在電影殺青之後,原農場主人將它變成一座讓人追尋夢想的球場——而正如同電影裡說的: "People will come. People will most definitely come.",這座球場,從 1989 年至本節目製播的 2003 年為止,已經有超過百萬名遊客,前來這裡追逐他們的夢想。

這個名為 "Field of Dreams",或稱為 "Field of Dreams Movie Site" 的農場,他們的官網是:Field of Dreams Movie Site。我大約也是在十多年前就注意到這個網站,這麼多年以來,他們的首頁設計從來就沒變過。

我把我上次翻譯的文章,節錄於下:

這座鄰近岱爾斯維爾(Dyersville),由環球製片廠所興建的棒球場,其主人唐.藍辛和他的妻子貝姬(Don and Becky Lansing)於星期四表示,他們將出售這筆地產,他們開出的價格是五百四十萬美元。

藍辛夫婦說,他們很愛這片由藍辛家族擁有超過百年的土地,但他們準備退休,所以要放棄這片地產。

「該是我們走回更衣室的時候了。這樣說或許有點老土,但我不在乎。」貝姬.藍辛向美聯社表示。「我們真的只想當一個觀眾。我們想坐在看台上,看著這片『尋夢園』(Field of Dreams)在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

這個地點一直是遊客非常喜愛的景點,而藍辛夫婦則維護著這座由環球片廠所興建的棒球場。藍辛夫婦於 2007 年時,向鄰居 Rita Ameskamp 買下了左外野和中外野的一部分,結束了長期共同擁有的狀況。

這次出售的標的物,有棒球場,雙臥室的房屋,包含一個販售亭在內的六個外部建築物,還有 193 畝的土地。這片土地,包括有「無鞋」喬.傑克森("Shoeless" Joe Jackson)、「月光」葛倫("Moonlight" Graham)等人從中出現打球的玉米田。

「我們是這塊活生生的運動收藏品的守護者,」貝姬.藍辛說,「這是一個有機、鮮活、且正呼著氣的收藏品。」

以下簡單擷幾張圖,來介紹一下這個地方吧!

吉地出售 - 'Field of Dreams' For Sale

quill mark

前幾天從 ESPN 看到一則消息,說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拍攝地的主人,決定要出售他們所擁有的地產。

FieldofDreamsMay06 

原文請見:http://sports.espn.go.com/mlb/news/story?id=5186685

中譯:

在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 裡,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演出的角色,在聽到「如果你蓋好了,他就會來」的聲音後,於玉米田當中蓋了一座棒球場。

嗯,現在他和其他人一樣,都可以買下它了。

這座鄰近岱爾斯維爾(Dyersville),由環球製片廠所興建的棒球場,其主人唐.藍辛和他的妻子貝姬(Don and Becky Lansing)於星期四表示,他們將出售這筆地產,他們開出的價格是五百四十萬美元。

藍辛夫婦說,他們很愛這片由藍辛家族擁有超過百年的土地,但他們準備退休,所以要放棄這片地產。

「該是我們走回更衣室的時候了。這樣說或許有點老土,但我不在乎。」貝姬.藍辛向美聯社表示。「我們真的只想當一個觀眾。我們想坐在看台上,看著這片『尋夢園』(Field of Dreams)在未來會變成什麼模樣。」

這塊「尋夢園」,位於愛荷華東部,在一片玉米田的中央。而 1989 年由凱文.科斯納所主演的電影《夢幻成真》,則是根據 W. P. Kinsella 的小說《無鞋喬》(Shoeless Joe)所改編。

最後的球季 - The Final Season

quill mark

這部片子,光看劇情簡介和演出陣容,就已經讓我很熱血了!

本片由真人真事所改編,故事發生在一個人口只有幾百人的小鎮,小鎮唯一的驕傲,是擁有一支戰績輝煌的高中棒球隊。但因為預算不足,這所小鎮高中下一年就要被併入鄰近中學,於是,這支代表小鎮光榮歷史的校隊,要為這個即將不存在的學校,奮戰最後一個球季。

好多熟面孔

本片執導的是 David M. Evans,他先是以電影編劇而聞名,最有名的作品,當屬《沙地傳奇》(The Sandlot)系列,而他另外還寫過一部《王牌猩手》(Ed)的棒球電影(由《六人行》的主角之一 Matt LeBlanc 主演)。"Ed" 不是什麼好片,但《沙地傳奇》,卻是公認繼《少棒闖天下》(The Bad News Bears )後的最佳孩童棒球電影。

對我來說,演員也有許多熟面孔。西恩艾斯汀(Sean Astin),他最著名的角色,是《魔戒》系列中的 Sam,但我最喜歡他的,是他在美式足球勵志片《豪情好傢伙》(Rudy)當中的演出;瑞秋萊寇克(Rachael Leigh Cook),我只看過他主演的《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本片的她當然成熟多了;Michael Angarano 原是童星,他演出的 "Little Secrets" 是我還蠻喜歡的小品;James Gammon,就是《大聯盟》(Major League)電影裡的那個總教頭……

The Final Season (2007)

The Final Season - PosterUser Rating: 6.5/10
Director: David M. Evans
Writers: Art D'Alessandro (story) & James Grayford (screenplay)
Cast:
Sean Astin... Kent Stock
Jesse Henecke... Principal Halbestrom
Powers Boothe... Jim Van Scoyoc
Owen Patchen Evans... Owen - The Batboy
Brett Claywell... Patrick Iverson
Nick Livingston... Kevin Stewart
Roscoe Myrick... Sammy Wilson
Alexander Roos... Steve Myers
Jonathon Stoner... Jason Steffen
Christopher Cyronek... Brett Griffin
Rob Schemmel... Gerry Spitz
Chris Olsen... Eddie Fitz
Ric Swann... KZIA Radio Announcer
Preston Boothe... Brent Fitz
Marshall Bell... Harvey Makepeace
Lucinda Jenney... Sheryl 'Chic' Van Scoyoc
Michael Angarano... Mitch Akers
Tom Arnold... Burt Akers
Mark Yuhasz... Young Farmer
Kim Grimaldi... Mrs. Stewart
Dayton Callie... Mr. Stewart
Cheryl Moon Thomason... Millie
Bob Glass... Lou
James Gammon... Jared Akers
Rachael Leigh Cook... Polly Hudson

Sean Astin 是童星起家,他敦厚的外貌、短小的身材,讓他在演出不起眼或被小看的角色時,特別有說服力。在本片中,他飾演的 Kent Stock 也正好是這一類型的角色。

心靈投手 - The Rookie (2002)

quill mark

好,我們有過《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之後,按台灣片商取名的邏輯,一定會有《心靈投手》的出現。

得獎的是…… 2002 年上映,描寫大聯盟「菜鳥」投手 Jim Morris 真實故事的電影 "The Rookie"!

The Rookie (2002)

The Rookie - DVDcoverUser Rating: 6.9/10 
Director: John Lee Hancock
Writer: Mike Rich (written by)
Cast:
Dennis Quaid... Jimmy Morris
Rachel Griffiths... Lorri Morris
Jay Hernandez... Joaquin 'Wack' Campos
Beth Grant... Olline
Angus T. Jones... Hunter Morris
Brian Cox... Jim Morris Sr.
Rick Gonzalez... Rudy Bonilla
Chad Lindberg... Joe David West
Angelo Spizzirri... Joel De La Garza
Royce D. Applegate... Henry
Russell Richardson... Brooks
Raynor Scheine... Frank
David Blackwell... Cal
Blue Deckert... Baseball Scout Dave Patterson
Danny Kamin... Durham Manager Mac

我個人覺得,本片的「野心」稍大了點,導演想將傳說、宗教、父子關係、夢想追逐、弱隊翻身、小聯盟生活、中年菜鳥等等,這些過去棒球電影中最受歡迎的主題,全部熔於一爐而冶,這等於是把《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少棒闖天下》(The Bad News Bears)、《百萬金臂》(Bull Durham)、《天生好手》」(The Natural)等片的精華,串接成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其結果,是每一個主題都有著意猶未盡的遺憾。

61* - 棒壇雙雄

quill mark

這部《棒壇雙雄》讓我掙扎了很久——我不確定我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

情感上,我是喜歡的。本片的刻畫細膩,歷史、事件的考證詳實,人物、場景都栩栩如生, 教人情不自禁地被吸進影片的那個時代,和影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但理智上,我極度排斥——或說厭惡——這種由偏私而狹隘的「洋基史觀」所構築而成的「棒球史詩」。

而諷刺的是,這種棒球世界全繞著洋基旋轉的棒球觀,不正是本片「悲劇」成分的主要來源?

61* (2001)

61 (2001) User Rating: 7.7/10
Director: Billy Crystal
WriterHank Steinberg

Cast:
Barry Pepper... Roger Maris
Thomas Jane... Mickey Mantle
Anthony Michael Hall... Whitey Ford
Richard Masur... Milt Kahn
Bruce McGill... Ralph Houk
Chris Bauer... Bob Cerv
Jennifer Crystal... Pat Maris ('61)
Christopher McDonald... Mel Allen
Bob Gunton... Dan Topping
Donald Moffat... Ford Frick
Joe Grifasi... Phil Rizzuto
Peter Jacobson... Artie Green
Seymour Cassel... Sam Simon
Robert Joy... Bob Fitschel
Michael Nouri... Joe DiMaggio

本片的片名是 「61*」,因此,我們必須必了解,什麼是「*」。

「*」,就是 "asterisk",字典上的解釋如下:

as·ter·isk [as-tuh-risk]

–noun
1. a small starlike symbol (*), used in writing and printing as a reference mark or to indicate omission, doubtful matter, etc.
2. Linguistics. the figure of a star (*) used to mark utterance that would be considered ungrammatical or otherwise unacceptable by native speakers of a language, as in * I enjoy to ski.
3. Historical Linguistics. the figure of a star (*) used to mark a hypothetical or reconstructed form that is not attested in a text or inscription.
4.something in the shape of a star or asterisk.

–verb (used with object)
5. to mark with an asterisk.


as·ter·isk [ˈæstɚˌrisk]

n. 星號,星標(用以指示應注意的事物、註腳等)。 -vt. 加以星號。

追夢高手 - Hardball (2001)

quill mark

據說,《追夢高手》(Hardball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但,電影公司拍出這樣的一部電影後,卻被故事的原作者告上法院。因為,原作中的教練是自願教球的熱心教練,而電影中卻把他塑造成一個為了要還債,才不得不教球的賭棍。

電影公司的胡亂改編,後來讓他們吃了敗訴官司。

hardball_ver2 Hard Ball (2001)

User Rating: 6.0/10
Director: Brian Robbins
Writers: Daniel Coyle (book), John Gatins (screenplay)

Cast:
Keanu Reeves... Conor O'Neill
Diane Lane... Elizabeth Wilkes
John Hawkes... Ticky Tobin
Bryan Hearne... Andre Ray Peetes (as Bryan C. Hearne)
Julian Griffith... Jefferson Albert Tibbs
Michael B. Jordan... Jamal (as Michael Jordan)
A. Delon Ellis Jr.... Miles Pennfield II
Kristopher Lofton... Clarence
Michael Perkins... Kofi Evans

新少棒闖天下 - Bad News Bears (2005)

quill mark

1976 年的《少棒闖天下》(The Bad News Bears)大受歡迎,電影公司接著開拍續集準備海撈一票。1977 年的 "The Bad News Bears in Breaking Training"、1978 年的 "The Bad News Bears Go to Japan" 相繼推出,但第一集的兩位主角 Walter MatthauTatum O'Neal 都不再演出。兩部續集的票房和評價皆不理想。

1979 年,以原先故事為骨幹,重新開拍了電視劇 "The Bad News Bears",該影集總共演出了兩季。下面是此影集日本版的片頭:

2005 的「新少棒闖天下」

而在近三十年後的 2005 年,老片重拍的 "Bad News Bears" 又重新回到大銀幕上,這回是由比利鮑松頓(Billy Bob Thornton)飾演 Walter Matthau 的角色 Buttermaker,Amanda 則由沒有演戲經驗的 Sammi Kane Kraft 演出,Greg Kinnear 扮演洋基教練 Bullock,而執導的則是《搖滾教室》(The School of Rock)的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Bad News Bears (2005)

Bad News Bears DVDUser Rating: 5.8/10
Director: Richard Linklater
Writers:
Glenn Ficarra, John Requa, Bill Lancaster(1976 screenplay)
Cast:
Billy Bob Thornton... Morris Buttermaker
Greg Kinnear... Roy Bullock
Marcia Gay Harden... Liz Whitewood
Sammi Kane Kraft... Amanda Whurlitzer
Ridge Canipe... Toby Whitewood
Brandon Craggs... Mike Engelberg
Jeffrey Davies... Kelly Leak
Timmy Deters... Tanner Boyle
Carlos Estrada... Miguel Agilar
Emmanuel Estrada... Jose Agilar
Troy Gentile... Matthew Hooper
Kenneth 'K.C.' Harris... Ahmad Abdul Rahim
Aman Johal... Prem Lahiri
Tyler Patrick Jones... Timmy Lupus

少棒闖天下 - The Bad News Bears (1976)

quill mark

棒球電影,或說運動電影,也可以分成許多不同類型,如劇情的、喜劇的、奇幻的、愛情的……

而有一個很特殊的類型,是以兒童為主角,由一名失意的教練領軍,所共同編織而成的運動勵志故事。一群被歧視的小孩,一位曾經自暴自棄的成人,都從奮鬥的歷程中重新肯定自己,進而改變了他們的處世態度。

電影的時代背景

1976 年的《少棒闖天下》(The Bad News Bears),該算是這類型電影的開山始祖,而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同類型電影超越它的經典地位——包括 2005 年重拍的《新少棒闖天下》(Bad News Bears)在內。

The Bad News Bears (1976)

The Bad News Bears - DVDUser Rating: 7.1/10
Director: Michael Ritchie
Writer: Bill Lancaster (written by)
Cast:
Walter Matthau... Coach Morris Buttermaker
Chris Barnes... Tanner Boyle
Tatum O'Neal... Amanda Whurlitzer
Ben Piazza... Councilman Whitewood
Vic Morrow... Coach Roy Turner
Erin Blunt... Ahmad Abdul Rahim
Jackie Earle Haley... Kelly Leak
Gary Lee Cavagnaro... Engelberg
Jaime Escobedo... Jose Agilar
Scott Firestone... Regi Tower
George Gonzales... Miguel Agilar
Alfred Lutter III... Ogilvie (as Alfred W. Lutter)
Brett Marx... Jimmy Feldman
David Pollock... Rudi Stein

拉雷多街頭 -- Streets of Laredo

quill mark

Bang the Drum Slowly - LP Front〈拉雷多街頭〉("Streets of Laredo")是一首美國的傳統民歌,又名 "Cowboy's Lament",流傳於十九世紀初的美國西部。

Laredo拉雷多)位於美國德州,與墨西哥的新拉雷多隔著一條格蘭德河(Rio Grande)對望。受 "Streets of Laredo" 這首歌所啟發的,有同名的小說和電影,這些都是西部的冒險故事。

死前的懺悔

Mark Harris 則將這首歌當中的歌詞 "Beat the drum slowly" 改成 "Bang" the drum slowly,並以此為他棒球小說的書名。小說後來改編成《戰鼓輕敲》(Bang the Drum Slowly)這部電影。

"Streets of Laredo" 的源頭已不可考,咸認為是從英國十八世紀末的民謠 "The Unfortunate Rake" 及其改編曲而來,這些曲子共通的主題,是一位垂死之人臨終前交待後事,並對自己墮落行為的懺悔。

如果你是棒球迷,更或者,是一個小熊迷(Chicago Cubs),應該知道 Steve Goodman 有一首類似主題的歌,叫做 "A Dying Cubs Fan's Last Request",歌曲主角自承最大的錯誤,是當了一個小熊迷,而他的遺願,是希望喪禮能在小熊隊的瑞格利球場(Wrigley Field)舉行。

Bang the Drum Slowly - 戰鼓輕敲 Part 2

quill mark

梵谷曾說,他在「收割者」身上,看到了死亡的意象;而「收割者」和「播種者」,正好是相對的——一個代表生,一個代表死。

Bang the Drum Slowly VHS Cover棒球球季,和農業社會中的季節運作相仿,遵行著古老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序輪迴著。而 "Bang the Drum Slowly" 的故事,則是把 Bruce Pearson 的生命,和棒球季節的始、終做了連結,這同時也等於是和大自然的運行做了連結。

所以,這是一則棒球與人生的故事。

播種與重生

這年春天,大地從寒冬甦醒,棒球隊展開了春訓,於球場重現生機。Bruce Pearson 原先是要被球團釋出的,但他的室友 Henry "Author" Wiggen 在合約上的讓步與堅持,使得 Pearson 的最後一個球季得以存活,此時的 Wiggen 就是那個播種者。

而象徵意義上也是如此。對紐約長毛象隊(New York Mammoths)而言,Bruce Pearson 這名球員,幾乎不曾存在過,Henry Wiggen 一開始就說:「大部分球員甚至不知道他在隊上。」

Bang the Drum Slowly - 戰鼓輕敲 Part 1

quill mark

不太清楚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知名度始終不高。或許是因為電影裡,少了那種戲劇化的大逆轉,或是英雄般的大驚奇吧!

也許就因為少了這些「期待中」棒球電影該有的要件,讓這部電影顯得特別與眾不同。

牛仔悲歌

"Bang the Drum Slowly",中譯名為《戰鼓輕敲》。不過首先要說明的,這個 Drum,並不是戰鼓,而是送喪時的哀鼓;Slowly,也非「輕」敲,而是「慢」敲。這個鼓聲,就像是喪鐘,沉重地、緩慢地敲擊著,像是死神逐漸走近的腳步……

Bang the Drum Slowly (1973)

Bang the Drum Slowly DVD CoverUser Rating: 6.9/10
Director: John D. Hancock
Writers: Mark Harris (novel, screenplay)

Cast:
Michael Moriarty... Henry 'Author' Wiggen
Robert De Niro... Bruce Pearson
Vincent Gardenia... Dutch Schnell
Phil Foster... Joe Jaros
Ann Wedgeworth... Katie
Patrick McVey... Bruce's Father
Heather MacRae... Holly Wiggen
Barbara Babcock... Team Owner
Maurice Rosenfield... Team Owner
Tom Ligon... Piney Woods

本片改編自 Mark Harris 的同名小說 "Bang the Drum Slowly"。Mark Harris 總共寫了四本棒球小說,這「四部曲」分別是:The Southpaw (1953)、 Bang the Drum Slowly (1956)、A Ticket for a Seamstitch (1957),和 It Looked Like For Ever (1979),書中的主角,都是投手 Henry "Author" Wiggen。

J. D. Salinger -- 沙林傑過世了……

quill mark

當我看到沙林傑(J. D. Salinger)過世的消息,我打了一個寒顫。因為最近,我每天睡前都與他 Jerry 長、Jerry 短的稱兄道弟。

紐約時報的報導:J. D. Salinger, Literary Recluse, Dies at 91
聯合報的消息:享壽91歲 「麥田捕手」沙林傑辭世

享壽91歲 「麥田捕手」沙林傑辭世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10.01.30 04:14 am

被視為20世紀美國文學代表的傳奇小說家沙林傑,27日於隱居50多年的新罕布夏州自宅去世,享壽91。圖為他1951年30出頭時的照片,右方是他當年出版的代表作《麥田捕手》,以及53年出版的作品《9個故事》。

被視為20世紀美國代表性作家的傳奇小說家沙林傑(J.D. Salinger),27日於隱居50多年的新罕布夏州科自宅去世,享壽91。

沙林傑以1951年出版的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享譽全球,成為美國叛逆青年的必讀書籍,也是世界各國學英語的高中生和大學新生的基本讀物。這部經典影響無數讀者,至今每年仍賣出25萬本,全球總計已銷售超過6500萬本。

棒球電影排行榜 - Best Baseball Movies (Part 2)

quill mark

下面介紹的這個榜單,是 suite101.com 於 2007 年 5 月 21 日發表的排行榜。標題是:The Top 10 Baseball Movies,副標是:The Natural and Bull Durham Top the List of Great Baseball Films

Top 10 Baseball Movies

介紹排名之前,有簡單的前言:

史上第一部棒球電影,是由愛迪生(Thomas Edison)於 1898 年所製作的,內容是兩支來自紐澤西的業餘棒球隊,在一場九局的比賽中奮力拼戰的過程。第一部「真正」的棒球電影,是發行於 1915 年的 "Right off the Bat"。從此之後,美國拍出了超過 250 部棒球電影。你不必把那 250 部全看完,這裡是簡明、精要的史上「十部最佳棒球電影」名單:

上一篇有介紹文的,這裡就不重翻。只翻「新入榜」的。

棒球電影排行榜 - Best Baseball Movies (Part 1)

quill mark

我愛電影,也愛棒球。雖然對真正棒球比賽的熱情早已消退,但棒球+電影,提供了一個比現實棒球更完美的虛幻世界,所以我對它們的喜愛程度不減。

不過,棒球是非常「美國」的,所以其電影也就有其侷限性。不打棒球的國家,或不迷棒球的觀眾,對這類型題材多是興趣缺缺;而且棒球又是極其複雜的一項運動,若對各種戰術、典故,乃至於數字、紀錄,沒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那對電影的情節或所欲傳達的戲劇效果,也就無法完全體會了。

好萊塢越來越國際化,電影公司的收入,也越來越仰賴美國以外的市場。所以,棒球電影的未來,我個人不是十分看好,總覺得電影公司參與大型製作的可能性會相對降低,以棒球為主的電影,也只能轉往電視電影上發展了。

棒球電影的十大名單

趁著棒球季節來臨之前,我想溫習一下以前看過的棒球電影,同時也寫一寫心得。我過去已經寫過幾部了,這一次想把經典慢慢補寫完畢,當成是未來網誌的主題。

首先看一看一些所謂的「最佳排行榜」,當成是暖身。這類排行,所選進的電影大同小異,可見棒球電影雖多,但稱得上是經典的,還是那幾部而已。這其中,八○年代末和九○年代初,是棒球經典產生的黃金時期,其實我也差不多是那個時候開始迷上棒球電影的,這也算是恭逢其盛吧!

先看第一份排名。這是 Baseball American 雜誌的排名(請見:Ten Best Baseball Movies by Baseball American),應該是 2000 年左右排的,以時間上來看,似乎有點過時,不過,2000 年以後,也的確沒有什麼被各界一致讚揚的棒球電影,足以撼動這個排名吧!

Baseball America 網頁上是以倒數的方式排次,我把它由高往低重排,加上簡單翻譯如下:

A League of Their Own - 「紅粉聯盟」被刪除的曖昧

quill mark

《紅粉聯盟》(A League of Their Own)這部 1992 年的電影,相信很多人都已看過了。台灣各電影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出來播一播,可能因為這是一部輕鬆的棒球喜劇,而且男主角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女配角瑪丹娜(Madonna),在台灣的知名度都非常高吧!

二次大戰時的女子棒球聯盟

其實,在本片上映之時,我覺得真正的「巨星」,應該是女主角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1988 年以《意外的旅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拿下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她,前一年才又以《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博得各界讚譽,這是她繼《末路狂花》後的最新作品,她當年的聲勢,可算是好萊塢一線的 A 級大明星。

A League Of Their Own - Special Editon湯姆.漢克斯,此時尚未演出《費城》(Philadelphia)和《阿甘正傳》(Forrest Gump),正面臨演藝事業瓶頸;至少憑我的印象,他在《費城》之前,從來不被視為是嚴肅演員。瑪丹娜雖然已是歌壇巨星,但跨界到好萊塢演電影,有的只是話題性,以過去類似的例子來看,這並不是什麼票房保證。

《紅粉聯盟》講的,是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存在於中、南部地區的女子職業棒球聯盟 ——All-American Girls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的故事。這個聯盟,是史上第一個(也是最成功的一個)女子職業棒球聯盟,電影以真實的事件,佐以虛構的人物、劇情,發展出這段饒富趣味,又能感動人心的故事。

電影本身,我就不多說了,喜歡棒球的,應該早就看過了。我這次想寫的,是從雙碟特別版 DVD 的附錄中,所看到的被刪除片段。

失魂記:該死的洋基 -- Damn Yankees! (Part II)

quill mark

背景談完,現在進入電影本身(故事背景請見 Part I)。由於是歌舞片,所以除了劇情之外,演唱的歌曲也得一併介紹,否則故事就不完整。歌曲部分我儘量做了重點翻譯,也上到 YouTube 找到部分演唱的電影畫面,希望大家都看得懂。


Damn Yankees 電影版的預告短片。  ↙ 電影版原聲帶。  

劇情與歌曲

Damn Yankees Movie Soundtrack電影一開場,畫面出現的是一座夜間照明的棒球場,觀眾席上滿是觀眾,背景夾雜著觀眾們的喝釆聲。之後鏡頭往下移動,照到了在球場上比賽的球員,畫面隨即轉成黑白,並逐漸拉遠,原來黑白畫面是來自美式家庭客廳的電視螢幕。

我們先看到坐在電視旁正縫著衣服的中年婦女,再看到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球賽、一邊咒罵的中年男子。那婦女顯然對棒球沒什麼興趣,她頭也沒抬地問著激動的老公:「參議員隊正領先嗎?」

男子恨恨地回答:「不,是那群該死的洋基!」

該死的洋基

該死的洋基!」一說完,音樂劇的序曲響起,畫面出現「DAMN YANKEES」 的標題字,然後開場字幕(Opening Credits)隨著簡單勾勒的棒球動畫出現。這段開場片頭結束後,場景再度回到客廳中,這對顯然已是老夫老妻的中年男女,仍繼續著沒什麼交集的對話。女主人 Meg 提到炎熱的天氣,以及在她老家漢尼拔(Hannibal),人們總是期待著來自加拿大的冷鋒,會讓天氣涼一些。

失魂記:該死的洋基 -- Damn Yankees! (Part I)

quill mark

《失魂記》(DamnYankees Poster Damn Yankees)原是一齣音樂劇,1955年於百老匯首演,一共演出了1,019場,後於1958年以歌舞劇的形態搬上大銀幕,成為一部賣座電影。棒球被美國人稱之為「國家休閒活動」(The National Pastime),但就我所知,和棒球有關的音樂劇,這應該是唯一的一部。

(註:此劇似乎沒有統一的中文譯名,除了《失魂記》之外,根據陳煒智、陳芸芸合著《音樂劇史記》中的說法,亦有《可惡洋基佬》以及《洋基佬》等譯名。)

Damn Yankees!

我最早接觸 "Damn Yankees" 這個名詞,是1989年的「超級樂團」(Supergroup):Damn Yankees,但我當時不知道這個團名,乃是受到這個同名音樂劇的啟發。

約在十多年前,有一陣子我特別喜歡蒐集棒球音樂,當時郵購了不少和棒球有關的CD,其中有一張 "Baseball's Greatest Hits: Let's Play II",CD 第9軌的曲目為 "You've Got to Have Heart",CD 內頁對該曲的介紹是這樣的:

Baseball's Greatest Hits Vol. 2You've Got To Have Heart - Original Cast of Damn Yankees: Based on the novel The Year The Yankees Lost The Pennant by Douglass Wallop, Damn Yankees premiered on Broadway May 5, 1955. It tells of an avid Washington Senators fan who, tired of losing to the Yankees every year, sells his soul to the Devil and comes back as youthful slugger Joe Hardy. In 1956 Milwaukees Braves manager Fred Haney took a phonograph into the team's clubhouse and played "You've Got To Have Heart" before Braves games during the pennant race. Milwaukee finished in second place, nonetheless, one game behind Brooklyn; the next year the Braves won the World Series.

翻譯如下:

You've Got to Have Heart——Damn Yankees 百老匯首演卡司演唱:1955年5月5日於百老匯首演的《失魂記》,改編自 Douglass Wallop 的小說:《那一年,洋基輸掉聯盟冠軍》,劇情描述一個死忠的華盛頓參議員隊球迷,再也受不了參議員隊年年都輸給洋基,於是向魔鬼出賣他的靈魂,讓自己變成一名年輕的強打好手 Joe Hardy。1956年,密爾瓦基勇士隊的總教練 Fred Haney,在球季結束前的聯盟冠軍競逐戰中,於球員更衣室裡放了一台唱機,每場比賽之前都會播放 "You've Got To Have Heart" 這首歌。然而,勇士隊最後仍以一場之差落後布魯克林道奇隊,屈居聯盟第二;次年,勇士隊贏得世界大賽冠軍。

天生好手 - The Natural (Director's Cut) 導演版

quill mark

好了,這絕對是最後一篇《天生好手》了。除非以後又出什麼終極版、未剪版、限制級版、海外版、無碼版……

The Natural DC DVD Cover 一般而言,這種「導演版」,往往是電影導演對觀眾的某種「上訴」;他想告訴觀眾的是,他在構思、執導這部電影時,他「理想中」的電影風貌。

該不該剪?

我們知道,只有少數導演擁有「定剪權」(Final Cut Privilege),決定最終版本的,一直都是電影公司。有時,片商為了票房或尺度的考量,會在藝術及商業利益上,做出他們認為「可行」的決策,此時,有些導演和演員的心血,就會被遺留在剪輯室的地板上了。

商業發行的版本,有時是導演認可的,並且是由導演主導刪剪的;而有時,卻是導演心目中的「閹割版」,甚至拒絕掛名。(最有名的是 "Brasil" 事件的 Terry Gilliam。)

《天生好手》(The Natural)的劇院版,應該不是上面那種被「閹割」的狀況;若是由我來打分數,導演版的「價值」,還不如劇院版。在此,我要為商業化的公司決策做辯解,因為 DVD 時代來臨之後,我有機會看到不少導演重新剪輯的電影,講老實話,多數還不如原始的劇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