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戰後漫畫50年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戰後漫畫50年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X

quill mark

《戰後漫畫50年史》出版於 1995 年,書上把第九章所談論的事件當成是「歷史」,而在第十章所要探討的兩項事件,則是發生 1990 年代,是處於「現在進行式」的事件。


第十章  1990 年代的兩個事件

這兩個事件,第一是手塚治虫漫畫中的黑人歧視事件,第二是漫畫中不合適的性表現。

Jungle Emperor Leo - Cover手塚治虫的歧視事件,發生在他過世後的第二年(1990 年),位於堺市的一個團體「消除黑人歧視會」,對當時出版手塚治虫漫畫的出版社提出抗議,他們認為手塚治虫的漫畫裡(如著名的《森林大帝》)存在著對黑人的歧視,希望出版社能妥善處理。

名著也遭殃

手塚治虫作品被點名之前的那幾年,日本社會就已經瀰漫著一股檢討的風潮,這種現象乃受西方國家積極弭平種族歧視的作為所影響。

一些存在許久的世界名著都難逃過這種批判,比較著名的像是 Helen Bannerman 的繪本《小黑人桑寶》(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和洛夫廷(Hugh Lofting)的《杜立特醫生的故事》(Doctor Dolittle),都因為用語的歧視,或是畫法的模式化,而被迫出版新的「修改版本」,或是直接讓其「絕版」。

1989 年「堺市女性團體聯絡協商會」舉辦了活動,《每日新聞》報導了這項消息,報導中指出:「……世界知名的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將皮膚雪白、眼睛大大、眉毛長長的白雪公主當成『美女』,這是認為白人高人一等的表現,和黑人歧視有關,所以有問題。」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X

quill mark

關於漫畫歷史的部分,主要在《戰後漫畫 50 年史》的前八章講述,從第九章起,作者介紹的是發生在一九七○年代與漫畫有關,而前一章未能提到的問題,和一九八○、一九九○年代的漫畫「事件」。


第九章  70~80 年代的事件目錄

作者竹內長武認為日本的戰後漫畫有所謂的「十年周期」,他說:「戰後漫畫每十年就會拓寬新的表現方式的範圍……」簡單分類,就是:

  • 1950 年代: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
  • 1960 年代:寫實漫畫
  • 1970 年代:少女漫畫

Moebius但到了 1980,竹內長武卻以為「沒有發生之前那種大的地殼變動」,他勉強提到了大友克洋,他說:「受到法國漫畫家墨必斯(Moebius)影響的大友有著細緻且冷酷的畫風和感性,他用《童夢》《AKIRA》等作品影響了同時代的很多漫畫作家。……但是,他還沒有達到能夠代表 1980 年代的運動體的高度。」

注:Moebius大友克洋可以參見「漫言」的相關訪談中譯:〈Moebius 談他的藝術/目疾/傳奇:我像一隻獨角獸〉和〈大友克洋對談井上雄彥:當代最強畫師之間的對話〉。

缺少強烈衝擊力

而 1990 年代呢?竹內長武說這是一個「更加不透明的時代」:「1986 年前後的美食漫畫熱、1980 年代後半期的黃色女性漫畫熱、1991 年的宗教漫畫熱等雖然還在 90 年代留有餘韻,但卻沒有了之前那種強烈的衝擊力。」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VIII

quill mark

如夢似幻般的少女漫畫,和活色生香的色情漫畫,看似是兩種極端的東西,但在《戰後漫畫 50 年史》卻把這兩者放在同一章來談,主要是因為這兩者恰好一前一後,帶動了 1970 年代的漫畫風潮。


第八章  少女漫畫的崛起和黃色寫實漫畫的世界

週刊マーガレット 1970 年代是少女漫畫的新時代。萩尾望都、樹村實(樹村みのり)、大島弓子竹宮惠子、山岸涼子(山岸凉子)等女性漫畫家,為新一代少女漫畫帶來新的革命。

《戰後漫畫 50 年史》作者竹內長武認為,萩尾望都等少女漫畫家,雖然也學習了手塚治虫的漫畫手法,有些地方亦和之前的少女漫畫家極為類似,但她們憑藉著女性特有的感性,塑造出了只屬於少女漫畫才擁有的獨特世界。

花之 24 年組

這幾位女性漫畫家,都出生在昭和二十四年(西元 1949 年)前後,故被稱為「花之 24 年組」(花の24年組),亦有人用西元的「1949 年組」稱之。

我整理了書上所提到的這幾位漫畫家的特色和代表作,請見下表:

漫畫家 代表作 特色
萩尾望都

《波之一族》(ポーの一族)、《托馬的心臟》(トーマの心臓

描寫搖擺不定的少男少女的微妙情感

樹村實
樹村みのり

《解放的第一天》(解放の最初の日)、《禮物》(贈り物)、《看不見的秋天》(見えない秋)、《我們的開始》(わたしたちの始まり)

將思春期的苦惱和思索如詩一般表達了出來

大島弓子

《沉默的森林》(不知是何作品,或許是《つぐみの森》?)、《綿之國星》(綿の国星

以詩一般的話語和故事情節對少女特有的情愫進行了放大描寫

竹宮惠子

《風與木之詩》(風と木の詩

以戲劇性的事件發展將少年期的性和生存的苦惱集中體現出來

山岸涼子
山岸凉子

《妖精王》(セイレーン)、《日出處天子》(日出処の天子)

鑽入人的內心深處,並將其體現在作品中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VII

quill mark

以刊登漫畫為主的雜誌,向來都以「少年」為號召,鎖定的讀者是兒童和青少年;但從 1960 年代末起,這些從小就看著漫畫長大的世代漸次成年,使得漫畫的潛在市場也跟長大了。

《戰後漫畫 50 年史》的第七章,講的是〈青年雜誌的發刊〉。


第七章  青年雜誌的發刊

團塊世代」(高出生率的一代)於 1960 年代末期正處於 16 到 20 多歲的年紀,為迎合他們的需求,新的青年及成人雜誌紛紛創刊。

Weekly Action - 2012-5-22創於 1960 年代末的,共計有 1964 年創刊的《GARO》(ガロ)、1966 年創刊的《Comic Magazine》(コミック magazine)、1967年創刊的《周刊漫畫 Action》(週刊漫画アクション)和《Young Comic》(ヤングコミック)、1968 年創刊的《Big Comic》(ビッグコミック)和《Play Comic》(プレイコミック)。(圖左為近期發行的《漫畫 Action》)

1970 年代初,則有 1971 年創刊的《Lead Comic》(リイドコミック)和 1972 年創刊的《Big Comic Original》(ビッグコミックオリジナル)。

劇畫大行其道

除了這些新雜誌的問市之外,老牌的《周刊少年 Magazine》和《周刊少年 Sunday》(詳情請見:戰後漫畫50年史 Part V),也將其目標讀者群從小學生和初中生,調整為高中生和大學生。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漫畫家,全是「劇畫」(寫實漫畫)一派的,如書上所提的齋藤隆夫(さいとう・たかを)、白土三平水木茂、川崎伸等人。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VI

quill mark

日文「マニア」的字源,應該是英文的 "mania",不過所代表的意思,是和 Enthusiasm 比較近似,指的是對某種事物的執著與瘋狂的熱愛。

漫畫的「マニア誌」,《戰後漫畫 50 年史》譯為「發燒友雜誌」,算是頗為貼切的譯名。這本書的第六章,就是在介紹這一類型的漫畫雜誌。


第六章  發燒友雜誌的創刊

Garo 1st edition Cover「發燒友雜誌」是什麼樣的雜誌?書上說:「……它的意思是指對漫畫這一文化本身有著狂熱追求的雜誌。」

由青林堂發行,於 1964 年 9 月創刊的《GARO》(ガロ),就是這種雜誌的代表。這本雜誌在本書出版時還沒停刊,但從 Wikipedia 上的資料來看,《GARO》只發行至 2002 年為止。

真與假之間

電視劇《鬼太郎之妻》裡,將《 ガロ》改名為《ゼタ》(Zeta),「青林堂」易名為「嵐星社」,青林堂社長長井勝一,則是劇中的深澤洋一(深沢洋一)。

劇中《ゼタ》創刊號的封面乃是從原《ガロ》創刊號封面所改,把「ゼタ」logo 的下半部遮起來,可看出「ゼタ」標準字的上半部,就是《ガロ》的標準字。

Zeta而從這個「偽封面」亦可看出,「白土三平」已被改為「赤土四郎」。這些都是在向原刊物和原漫畫家表達致敬之意。

為了《卡姆伊傳》

長井勝一創立《GARO》的目的,是為了要刊登白土三平的作品《卡姆伊傳》(カムイ伝)。

《戰後漫畫 50 年史》書上沒有提到,而從 Wikipedia 上可得知,《GARO》(ガロ)這個刊名,就是取自白土三平漫畫《やませ》裡頭的忍者「大摩のガロ」。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V

quill mark

周刊的時代終於來了!不由得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台灣曾流行過的《少年快報》,那種每周都在等待新漫畫的心情,以及一出版時幾乎人手一冊的盛況,真是令人懷念。


第五章 少年、少女周刊的創刊

一九五八年起,受到就學兒童減少的影響(?),月刊雜誌開始衰退;在社會上,以「周」為單位來排定節目的電視逐漸普及,因此少年雜誌也走向周刊化的路子。

Sunday vs. Magazine

一九五九年,中央大型出版社小學館的《周刊少年 Sunday》和講談社的《周刊少年 Magazine》(週刊少年サンデー週刊少年マガジン)同時創刊,早期的漫畫市場就是由這兩本周刊所主宰。

週刊少年マガジン 週刊少年サンデー

這兩本周刊最初都是定位為綜合雜誌,裡面刊登有新聞、體育等訊息,漫畫的數量有限(都各只有五部)。《周刊少年 Sunday》發行日期是四月五日,共 92 頁,售價為 30 日元,創刊號封面為巨人隊(読売ジャイアンツ)三壘手長島茂雄(長嶋茂雄);《周刊少年 Magazine》發行日期是三月二十六日,共 86 頁,另含三冊特刊,售價 40 日元,封面則是相撲大關朝汐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V

quill mark

本書第四章講述出租漫畫和劇畫(也就是「貸本漫画」和「劇画」),篇幅比想像中來得少,提及的作品也不多,我覺得作者竹內長武並不是很喜歡這種與手塚治虫畫風迥異的漫畫。


第四章  租借漫畫和寫實漫畫

《戰後漫畫 50 年史》中被譯為「租借漫畫」的,是日文的「貸本漫画」;而「寫實漫畫」,則是「劇画」。

血だる剣法書中注釋對「劇画」的解釋為:「一種帶有故事性的長篇漫畫,特別是具有寫實性的長篇漫畫。」

租書店是唯一管道

我還記得小時候(1970~80 年代),我們看漫畫的唯一途徑,就是到漫畫出租店去租漫畫。那個時候的書局是不賣漫畫的,而且大部分的小朋友也不會有零用錢來買漫畫——主要是因為在父母眼中,漫畫是不正經的書,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借來看,更別說是花錢去買了。當然這種觀念現在已經有所改變,因為現在的父母,本身就是看漫畫書長大的。

書店不賣,也沒有所謂的漫畫專賣店,偶而在「五角抽」的糖果店或是文具店裡,會有少數幾本漫畫的陳列、販售,但這不是主要通路。大家要看新的漫畫,都還是往出租店裡跑。

當年台灣漫畫的發行與流通,可能和日本 1950、1960 年代很類似,也就是以漫畫出租店為主的形態。但台灣出版社只管選書和翻印,和漫畫的創作扯不上邊;而在日本,漫畫出租店是更直接地影響到漫畫家的創作題材與畫風。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II

quill mark

《戰後漫畫50年史》的閱讀筆記,前兩章請見:〈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和〈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I〉。


第三章  月刊和故事漫畫

「故事漫畫」(ストーリー漫画)是日本於戰敗後的主流漫畫形態,《戰後漫畫50年史》我找不到比較詳細的定義說明。

圖像與閱讀同步

日文的 ウィキペディア 裡的解釋還滿長的,可惜我看不懂日文。從看得懂的漢字上頭來解讀,這類型的漫畫,在日本是由手塚治虫所確立的,他的赤本暢銷作《新寶島》是非常具影響力的作品。

月光仮面英文 Wikipedia 的 "Story Manga" 條目我比較看得懂,上頭大概是說這類型漫畫,在每個跨頁之中運用了時間控制技巧,將視覺和每一幀圖的閱讀速度能同步配合。這種漫畫和卡通的每一幀圖稿、或單頁的四格漫畫是不一樣的。

一九五○年代中期,雜誌刊登的「連環畫」(絵物語)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只剩下山川惣治繼續保有人氣,整個潮流是朝向手塚治虫首創的新式漫畫風格而去。

團塊世代的影響

戰後「高出生率的一代」,或稱為「團塊世代」(団塊の世代),和日本戰後新一代漫畫的興起有著直接的關係。這種情況和美國所謂的「戰後嬰兒潮」 世代(Baby Boom)相當接近,半世紀以來的流行文化,皆與這個世代的成長息息相關。

這個時期,正好是日本「團塊世代」在唸中、小學的時代,所以兒童、少年月刊特別風行;到了六○年代後期,漫畫界就出現了針對青年和成人所發行的雜誌。書上說:「戰後的漫畫是瞄準高出生率一代,隨著其成長而不斷壯大的特殊文化。」

五○年代後半期「故事漫畫」的重要作品,包括有川內康範(川内康範)作,桑田次郎畫的《月光假面》(月光仮面);武內綱義(武内つなよし)的《赤胴鈴之助》;福井英一的《伊賀谷栗助》(イガグリくん)。《戰後漫畫50年史》的作者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從手塚治虫那裡學到了故事漫畫的技巧。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I

quill mark

《戰後漫畫50年史》的閱讀筆記,這是 Part II,第一集請見 Part I


第二章  月刊和連環畫

在 1950 年代中,中央大出版社所出版的少年刊物,因為內容和品質的提升,已經將銷售頹勢扭轉了過來,導致「赤本漫畫」時代的結束。

《戰後漫畫50年史》提到的例子,是 1953 年由集英社出版的新系列《有趣漫畫文庫》,該刊將偉人傳記和名著大量漫畫化,同時也收錄了杉浦茂的《猿飛佐助》、大城のぼる的《少女白菊》之類的傑作。

從「紙芝居」到「絵物語」

而一直到 1950 年代中期,這些雜誌所刊登的漫畫比例並不高,但「刊登了許多和漫畫近似,但表現方法卻完全不同的作品——連環畫。」

Gegege's Wife - 039「連環畫」日文原文是「絵物語」,《戰後漫畫50年史》給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在故事上加上畫」。

這種連環畫,和 1930 年代於《少年俱樂部》雜誌中所刊登的〈雜誌上的紙板劇〉很接近,當初的目的,是要把當時流行的街頭紙板劇(《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書中所謂的「連環畫劇」,也就是日文的「紙芝居」)帶到雜誌上。

綜合來看,「絵物語」是以「連環畫劇」為基礎所發展出來以插圖為主的小說,可能有點像現在小朋友們所看的童書繪本,只不過題材和表現方式,並不像童書那般天真、無邪罷了。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

quill mark

由於看了《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這本書(請見: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 - Osamu Tezuka Part IPart IIPart III),和日劇《鬼太郎之妻》之後,對日本漫畫的歷史產生了一點興趣,於是就想找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

從《梅と桜》這個網站的一系列「日本的漫畫」介紹文中,作者提到了一本書——竹内オサム的《戦後マンガ50年史》。

簡中翻譯版:《战后漫画50年史》

竹内オサム竹內長武)就是《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的作者。從《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書中,可得知他對手塚治虫及「故事漫畫」的喜愛與認識,而由他所寫的這本「漫畫史」,我想可看性應該也相當高才對——更何況,這本書有中譯版(簡體中文),是不通日文的我唯一的選擇了。

战后漫画50年史戰後漫畫50年史

(戦後マンガ50年史)

作者:竹內長武
譯者:李斌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0年3月1日)
叢書名:閱讀日本書系
平裝:177 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20
ISBN:9787305067488, 7305067482
條形碼:9787305067488
尺寸:22.6 x 15 x 1.8 cm
重量:322 g 
 

內容簡介

何謂漫畫?如今作為大眾文化而極其繁榮的漫畫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戰後漫畫50年史》試圖以漫畫,尤其是戰後極其繁榮的「故事漫畫」所引發的事件為線索,再次思考「何謂漫畫」這一根本問題。漫畫在玩耍。漫畫在誘惑。漫畫在叫喊。漫畫在打破禁忌。而且,有時漫畫會傷人,歧視人,並引發無可挽回的事件。所有這一切就是「漫畫」這一莫名其妙的表現形式的真面目。

作者簡介

竹內長武,1951 年生於大阪。在從事兒童文化和文學的研究的同時還進行漫畫的評論研究。畢業於大阪教育大學,歷任大阪國際女子大學教授、同志社大學文學部教授,現為同志社大學傳媒系教授。著有《兒童文化》(合著,福村出版)、《漫畫和兒童文學之「間」》(大日本圖書)、《手塚治蟲論》(平凡社)、《兒童漫畫的巨匠們》(三一書房)、《漫畫表現學入門》(築摩書房)等。編著有《兒童漫畫集》(三一書房)、《漫畫批評大系》(平凡社)等。

以一本「歷史」的書來說,這本書不算是大部頭的鉅著,作者重點式地介紹各時期較具影響力的事件和作品,來串成這本相當好讀的「漫畫史」。

不過,以一本「漫畫史」而言,書中所附的插圖似乎太少了些。或許某些對日本人來說可能是耳熟能詳的漫畫,其主要人物和劇情都已不需要再多費篇幅刊登或介紹了吧!

目錄與各章節名稱

本書的目錄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藉此一窺本書的架構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