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塚治虫在登上主流漫畫雜誌後,雖說名作不斷,受歡迎程度也居高不下,但從單行本的「紅皮漫畫」(赤本)過度到每月一期的月刊出版,這過程對手塚治虫而言卻是痛苦的。
不畫就沒飯吃
他曾表示:「上京後改在雜誌連載漫畫,這才開始嘗到畫漫畫之苦。執筆創作中不再有興趣的成分。不畫就沒飯吃。總之和在戰場上沒啥兩樣。」
也就是在此時,手塚有所謂的「工匠方法論」,表示他在藝術家與藝匠之間的掙扎。月刊時代,漫畫家失去了獨立創作的特權,必須受限於來自編輯的要求,而編輯則是反應讀者的喜好,在連載的過程中,這種即時性的回饋,多少會影響到漫畫家在創作時對整個故事的掌控能力。
而這種遷就大眾品味的運作模式,讓漫畫家失去了原本獨特的個性,彼此間的差異變得無法突顯。後來週刊雜誌問市,此種情況更形嚴重。
押人逼稿
也由於人氣鼎盛、稿約不斷,手塚治虫時時都得面對截稿的壓力,而各雜誌為了搶先別家雜誌拿到原稿,也都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各種拗步來達成目的。指派來接稿的編輯,全都是經過挑選,年輕而有活力的,這些編輯被稱為「手塚班」,他們為了盯稿,常常留在手塚家過夜,彼此間還會為了搶稿而發生爭執。
「手塚班」的手段越來越激烈,後來還發生類似綁架事件,將手塚擄至飯店、旅館,要求他單獨為之作畫;有的雜誌社還提供專屬的住宿設施,有計畫地幹起押人取稿的勾當。這種行為還有個專有名詞,叫「罐頭檻」。
手塚因而常在截稿迫近時失蹤,有一次為了逃避手塚班的追捕,甚至遠遁至九州,這就是有名的「九州脫逃事件」。
手塚治虫日後宣稱,他在 1950 年代中、晚期,曾經罹患了「精神官能症」。據《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的作者竹內オサム的推測,「這樣一路看下來,或許可以推論手塚精神上的苦惱,是掃蕩不良讀物運動和劇畫抬頭兩股風潮夾擊之下所產生的結果。」
惡書追放
所謂的「掃蕩不良讀物運動」,是在 1950 年代中期開始的一項由民間發起的活動,書上說:
……率先對漫畫發難的是「日本兒童保護會」和「母親會聯合會」及各地家長協會等團體。同一時間,『日本讀賣新聞』和『圖書新聞』這類專門介紹書籍的報紙也為文報導,全國的報紙隨後跟進。運動於是日益擴及其他區域,變得愈來愈激進。
昭和三十年四月十二日『讀賣新聞』……採用「惡書追放運動」一詞。此一用語日後獨立出來被運用到各式各樣的場合。……
手塚治虫為當時最知名的漫畫家,當然也就成為眾團體所聲討的主要目標。手塚被抨擊的內容,像是《萊歐物語》系列《複眼魔人》中的一幕女性更衣畫面、《原子小金剛》的投水自殺畫面;連他紅皮漫畫時代的《手槍天使》裡的親吻畫面,都被找出來痛批一番。
↓ 《複眼魔人》中引起「非議」的更衣畫面。
手塚治虫樹大招風,在當時常被兒童相關團體找去對談,或是接受雜誌採訪,儼然是被當成追放的對象。
後來,兒童雜誌的編輯們,在小學館的指方龍二召集之下,成立了「日本兒童雜誌編輯協會」,透過業者們的自律,來平息輿論界的壓力。
在《鬼太郎之妻》電視劇中,這個「惡書追放運動」到了 1960 年代仍持續活躍,並間接造成出租漫畫店的式微和出租漫畫的消失。
劇畫的興起
手塚治虫的漫畫,被認為是符號性的漫畫,其本身是由一連串的符號所堆積而成的,加上他刻意仿傚迪士尼的風格,人物的構成或其行為、動作,都是從圓形圖案為基礎所發展而來,這種誇大而不真實的樣貌,讓手塚所構思的恢宏敘事得以不受羈絆地發揮,他的漫畫才會充滿了各種天馬行空式的想像。
而從昭和三十年代初期(1950 年代中葉)起,「劇畫」開始在關西發展開來,租書店裡擠滿了小孩子,他們爭相租閱「劇畫」漫畫書,《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書中列舉了幾位當時很受歡迎的劇畫漫畫家,包括有白土三平、水木茂、水島新司等等。
手塚在〈我是漫畫家〉一文中,說道:「不但租書店裡充斥著劇畫,連我家的助理們也都二十本、三十本地借回來看,到了這種地步,我心裡自然也開始不平靜。……」
↓ 漫畫(左)vs. 劇畫(右)(取材自 ウィキペディア。)
《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並沒有對「劇畫」多做說明,我是參考「梅と桜」這個網站上的文章:日本的漫畫 (8) (貸本)、日本的漫畫 (9) (劇畫)。節錄一小段該網站上對「劇畫」的解釋:
「劇畫」的「劇」則指的是戲劇,也就是說,這種東西的背後是有故事的,因此「劇畫」走的是寫實的路線,給讀者一種看漫畫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的感覺。事實上,現在許多漫畫的故事鋪陳、人物的心理描寫、分鏡等技巧 (例如用幾十格畫來表現幾秒鐘的動作等),其實都是從「劇畫」發展出來的。
「梅と桜」網站上有一系列關於日本漫畫的介紹,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相關文章:
消失的紙芝居
而「劇畫」的興起又和「連環畫劇」(紙芝居)的沒落有關,「梅と桜」網站上也有日本「紙芝居」的介紹:
「劇畫」這個名詞,是由漫畫家辰巳嘉裕(辰巳ヨシヒロ)所定。他於 1959 年結合幾名志同道合的漫畫家成立了「劇畫工房」,雖然不久之後就解散,但此名稱從此就被定了下來。
辰巳嘉裕的弟弟辰巳義興也是「劇畫工房」的一員,他的筆名為櫻井昌一,即《鬼太郎之妻》電視劇中戌井慎二這個角色的原型。
手塚漫畫與劇畫漫畫之爭,一直沿續到週刊雜誌時代。 1959 年 4 月,小學館的《少年 Sunday 週刊》和講談社的《少年 Magazine 週刊》相繼創刊(《週刊少年サンデー》與《週刊少年マガジン》),漫畫雜誌邁向了週刊的時代。
劇畫蔚為主流
手塚治虫雖然當時人氣已略為下滑,但仍是漫畫界的指標人物,成為兩大週刊爭取的目標。《少年 Sunday 週刊》開出豐厚的簽約金,要延攬手塚治虫為其專屬作者,手塚雖然沒有答應,但雙方似有某種程度的默契,後來他在《少年 Sunday 週刊》上連載《驚奇博士》(スリル博士),卻只在《少年 Magazine 週刊》連載他本人原作,而由石森章太郎作畫的《快傑哈利馬歐》(快傑ハリマオ)。
《少年 Magazine 週刊》一直要到 1965 年才刊登手塚治虫的漫畫,但又因為題材與週刊正連載的另一作品類似,而由手塚主動喊停。這事件讓《少年 Magazine 週刊》與手塚的關係降至冰點。
也就在這個時候,《少年 Magazine 週刊》開始大量引進劇畫作家的作品,《巨人之星》、《鬼太郎》等漫畫的大受歡迎,讓《少年 Magazine 週刊》的發行量巨幅跳升,一舉超越以手塚為首的《少年 Sunday 週刊》,手塚可說已跟不上時代潮流了。
迪士尼動畫夢
其實,手塚治虫從 1960 年代初期開始,就已經把重心放在另一個夢想上——動畫。 手塚從小就是迪士尼的影迷,他立志要成為日本的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不過還是覺得「華德.狄斯耐」這個名字比較酷一點)!
1962 年 12 月,手塚成立了「虫製作」公司,1963 年 1 月 1 日,卡通《原子小金剛》以每週播出一集的方式,與觀眾見面。《原子小金剛》動畫本身,並沒有能夠賺錢,但隨之而來的授權商機,為公司帶來豐厚的收入,而後「虫製作」又製播了多部動畫,包括了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森林大帝》。
森林大帝——小獅王金巴
《森林大帝》 1965 年在電視上播出,從籌製期間就已打定主意要銷往國外,因此是製作成彩色版。後來,《森林大帝》以一集三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 NBC 電視台,成了手塚治虫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在美國播出時,英文名稱為 "Kimba the White Lion"。
↓ 美版的《小獅王》卡通主題曲。
這部卡通當年在台灣播出時,定名為《小獅王》,主題曲曲調和上面美版的一樣,我現在還可以跟著一起唱著:「金巴,金巴!金巴,金巴!金巴每天奔跑在那原野上,非洲森林就是他的家,他是弱小善良動物的希望,我們大家都很喜歡他……」
日製電視卡通的製作粗糙、動作生硬,一直為人所詬病,而手塚治虫可說是始作俑者。《手塚治虫: 不要做藝術家》書中說:
「原子小金剛」由於週週製作,所以採用省力的製作方法。即運用有限動畫的方法,減少動作,再利用重複拍攝來呈現。並把用過的賽璐璐片存放起來,遇到相同場景再拿出來重複使用。因此動作極不流暢,而且就算使用這種省力法,工作人員還是被迫在嚴苛的勞動條件下超時工作。日後其他工作室製作電視動畫時也沿用這種製作法,以至於後來遭到宮崎駿的批判。
COM 的創刊,虫製作的倒閉
雖然在漫畫創作上,手塚是處於低潮期,未能再創如《原子小金剛》、《森林大帝》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因製播動畫一砲而紅,手塚治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仍有增無減。他這時期的作品,有些還是靠著動畫之助,人氣才上揚的(如在台灣也播出過的《海王子》)。
虫製作後來改組,專心製作動畫,而其他業務則轉到 1966 年成立的虫製作商社。
1967 年,為與《ガロ》月刊(GARO,《鬼太郎之妻》劇中的《ゼタ》ZETA 雜誌)相抗衡,手塚創立了《COM》月刊。
手塚把他的奇幻大作《火鳥》(火の鳥)放在《COM》的卷首,走的是都會派風格,希望能吸引青年讀者的認同。但這種標榜超脫商業雜誌框架的出版方針,一樣得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市場回應;而虫製作也因製作動畫電影,使得規模不斷擴大,資金調度左支右絀,終於 1973 年和虫製作商社紛紛宣布倒閉。
創作劇畫式的漫畫
在劇畫成為漫畫主流後,手塚治虫也嘗試、學習了劇畫的表現方式,到了 1970 年代初,《桐人傳奇》、《人間昆蟲記》 (きりひと讃歌、人間昆虫記)已經受到新一代讀者的矚目,也得到不錯的評價。
1973 年 11月 19 日,負債累累的手塚治虫受老友之邀,於《少年 Champion 週刊》(週刊少年チャンピオン)刊登了《怪醫黑傑克》(ブラック・ジャック),原先只是幾集就要結束的短篇嘗試,但刊載後造成轟動,在欲罷不能的情況下連載了五年,直到 1978 年才結束,手塚治虫就靠著這部作品再度翻紅。
死後的評價
手塚治虫於 1989 年 2 月 9 日因胃癌過世,享年 60 歲。
《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最後一章〈死亡與評價〉,個人覺得非常值得一看,我只節錄本書的最後一段話,做為我這個讀書筆記的收尾:
戰後的故事性漫畫家們在表現形式上及內容上多少都受到手塚漫畫的影響,手塚堪稱是名副其實的戰後漫畫界巨匠。這樣的稀世才華,恐怕漫畫界中不會再有第二人了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