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棒闖天下 - The Bad News Bears (1976)

quill mark

棒球電影,或說運動電影,也可以分成許多不同類型,如劇情的、喜劇的、奇幻的、愛情的……

而有一個很特殊的類型,是以兒童為主角,由一名失意的教練領軍,所共同編織而成的運動勵志故事。一群被歧視的小孩,一位曾經自暴自棄的成人,都從奮鬥的歷程中重新肯定自己,進而改變了他們的處世態度。

電影的時代背景

1976 年的《少棒闖天下》(The Bad News Bears),該算是這類型電影的開山始祖,而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同類型電影超越它的經典地位——包括 2005 年重拍的《新少棒闖天下》(Bad News Bears)在內。

The Bad News Bears (1976)

The Bad News Bears - DVDUser Rating: 7.1/10
Director: Michael Ritchie
Writer: Bill Lancaster (written by)
Cast:
Walter Matthau... Coach Morris Buttermaker
Chris Barnes... Tanner Boyle
Tatum O'Neal... Amanda Whurlitzer
Ben Piazza... Councilman Whitewood
Vic Morrow... Coach Roy Turner
Erin Blunt... Ahmad Abdul Rahim
Jackie Earle Haley... Kelly Leak
Gary Lee Cavagnaro... Engelberg
Jaime Escobedo... Jose Agilar
Scott Firestone... Regi Tower
George Gonzales... Miguel Agilar
Alfred Lutter III... Ogilvie (as Alfred W. Lutter)
Brett Marx... Jimmy Feldman
David Pollock... Rudi Stein

1975 年,是我國和美國少棒史上非常特別的一年。自從 1969 年派隊參加世界少棒聯盟比賽以來,中華少棒隊在六年之內拿下五次世界冠軍,從 1971 年到 1974 年更是達成四連霸,這四次的封王戰,中華隊分別是以 12:3、6:0、12:0、12:1 大勝美國對手。而且,1974 年我國少棒、青少棒和青棒等三級代表隊首度全部參賽,就獲得了「三冠王」的佳績。

少棒聯盟從 1967 至 1974 年這八年間的「世界大賽」,先是來自日本的球隊兩度封王,再來是中華少棒隊的連勝,美國本土的代表隊,就只有在 1970 年拿下過一次冠軍!

於是,1975 年,美國少棒聯盟決定不再邀請非美國地區的球隊參賽,中華隊的霸業也因而中斷。這項決定,立即受到了輿論的非議,於是少棒聯盟於 1976 年又重新恢復舊制。這是《少棒闖天下》這部電影上映時的時代背景。

The Bad News Bears

少棒的精神為何?

長時間的連勝,讓我國迷失在勝利、奪冠的喜悅中,這種從少棒就開始的揠苗助長式的集訓方式,曾經毀壞多少小球員們的身體;而只要達成目的,其他一切都可無視的作風,更扭曲了小朋友們的價值觀。要到 1980 年代以後,中華少棒獨霸局勢不再,國內才開始有了檢討聲浪,但當年風光一時的小將們,長大後的種種劣行(包含打放水球),也不斷證明球員們的人格發展,是從小就出現了嚴重問題。

Bad News Bears - Poster當年身為失敗者的美國,或許就在這種屢戰屢敗的氛圍之下,造就了《少棒闖天下》這部電影的賣座。

《少棒闖天下》,是撫慰人心,並追尋少棒比賽真正精神的一部佳作。它最終的結局,間接地告訴我們,一隻輸球但人性化的球隊,要遠遠比那專制、強橫的勝利者,還要令人由衷喜愛。

我總覺得,那支叫做「洋基」的對手,就是強大的「中華少棒」的化身;在七○年代初期的美國大聯盟,紐約洋基並不怎麼強大,但其不計代價只為奪冠的行徑,正可與當年來自台灣的少棒隊伍相類比。

對戰球隊要倒大楣了!

Walter Matthau,飾演落魄教練 Morris Buttermaker,他是前小聯盟球員,現在則是靠幫人清理游泳池維生。他是在最後關頭,才被某位有錢的家長雇來擔任教練,他帶領的,是一群連基本動作都不會的小孩子,他只愛喝他的啤酒,對教球沒什麼興趣。這種嘴賤的懶漢,由 Walter Matthau 來演最適合不過了。

這支少棒隊,是聯盟當中唯一一支不以既有大聯盟球隊為隊名的隊伍。編劇應該是為了強化這支球隊的與眾不同,才會有此安排。這也暗喻熊隊(Bears),和代表專業、紀律的其他球隊的不同。

電影的名字,是來自他們第一場比賽的慘敗之後。那是一場大災難——熊隊在一局上就被攻下二十多分,兩隊實力相差太過懸珠,教練不得不宣告棄權——熊隊甚至連上場打擊的機會都還沒有。

Bad news for the Athletics 慘敗之後,小球員們失去了打球的信心,決定解散球隊。教練 Buttermaker 要大家打起精神來,他說,下一場比賽要對上的是運動家隊,這只代表一件事——運動家隊要倒大楣了!這句話,就成了他們每一場比賽的口號:他們要成為專給別隊帶來噩耗的球隊。(左圖,Buttermaker 喊著:Bad news for the Athletics!)

球隊當然不是有了鬥志,就能脫胎換骨。Buttermaker 找回他前女友的女兒 Amanda 來助拳。Amanda 沒有父親,Buttermaker 有段時間就等於是她爸爸,Buttermaker 從小就教她投球,但在故事發生的時候,她和她母親已經被 Buttermaker 遺棄了兩年。

Winding up Amanda

所以,Amanda 與 Buttermaker 關係的發展,是電影中除了棒球之外的另一段插曲。飾演 Amanda 的,是當年最受歡迎的童星泰妲.歐尼爾(Tatum O'Neal),她十歲時就以《紙月亮》(Paper Moon) 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至今仍是奧斯卡紀綠。

連敗到連勝

熊隊的第一場比賽,未能進攻就棄權;第二場被對手演出無安打而慘敗,但好歹撐完了六局;第三場,有 Amanda 加入主投,但熊隊仍是一分未得,最終以再見失誤輸球。

Amanda on the Mount 要等到另一位能守擅打的全能好手 Kelly 加入,才讓熊隊變成強隊。這位運動奇才,是一位讓人頭痛的不良少年,他多少是受到 Amanda 的美色誘惑,才變成熊隊的一員。

但當球隊開始連勝後,成員的得失心也重了起來,教練 Buttermaker 變成與對手洋基隊的教練一樣,一心只想求勝。早先在「再見失誤」時,他維護受隊友責難的小球員,說:「贏球是團隊贏的,輸球也是團隊輸的。」,但此時,他要 Kelly 盡可能搶接其他隊友守備範圍內的球,確保不會有失誤的發生;他還變得暴戾、獨裁,對小球員們的態度亦漸趨惡劣。

真實不做作

以戲劇性的安排來看,從低迷到奮起,再到墮落,最終要能夠覺醒。Buttermaker 的覺醒,是在冠軍賽時,看到對手洋基隊的教練,在投手丘掌摑不聽話的球員(那是他自己的兒子)。這是一面鏡子,讓他看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於是他在最後一局,換上很久沒上場的二線球員,讓隊上的每一分子,都能上場比賽。勝負當然重要,但是維持團隊的精神,讓人人都有參與感,要比追求勝利重要得多。

比賽最後,熊隊在大量失分後,最後反攻功虧一簣,飲恨落敗。據說,原本電影拍了兩個結局,另一個結局是反撲成功,球隊最終反敗為勝,但在試映時,觀眾普遍喜歡輸球的版本,因此電影公司在發行時就採用輸球的版本。

以我來看,《少棒闖天下》並不能算是好的「勵志」片,而比較偏向於是運動喜劇片。劇中的小球員們,髒話(shit)不斷,比賽態度也不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當他們輸掉冠軍後,洋基的球員們向他們說出惺惺相惜的場面話時,他們回以:「嘿,洋基們!把你們的歉意和獎盃,一起塞回你們的屁眼裡去吧!」

The Bad New Bears

這不是童話般的兒童電影,並沒有要刻意塑造出「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也不唱什麼「君子之爭」的高調,小球員們的情緒和反應,顯得真實而不做作;這和現實之中,忠實、善良的一方,不見得一定能成功,一樣地真實。

我的心碎了……

Amanda 和 Buttermaker 的關係也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幸福快樂。Amanda 希望能拉攏 Buttermaker 和母親重聚,或只是和過去一樣,常常與 Buttermaker 一起工作、遊玩,但卻遭到 Buttermaker 粗暴地拒絕。小女生渴望得到父愛的期望破滅,一個人流著淚孤單地走出球場,這一幕教人看了心都碎了。

Amanda with Tears Buttermaker

本片的配樂,全數採用比才(George Bizet)歌劇《卡門》(Carmen)裡的音樂,我不確定有什麼特別用意。但當 Amanda 出場前總會響起的〈第三幕間奏曲〉,真是美到了極點,我覺得這首改編曲,可以稱之為 Amanda's Theme。

日本人對這部電影也是迷得不得了,後來加拍的第二部續集,還叫做 "The Bad News Bears Go to Japan"。現在還找得到日本影迷為本片所架的網站「がんばれ!ベアーズ 特集」,也有許多相關的出版品。

文部省特選 がんばれ! べアーズがんばれ! べアーズ DVD

這部電影是 1976 年 4 月在美國上映,當時美國世界少棒聯盟因 1975 年的閉關,留住不甚光彩的世界冠軍。1976 年,台灣是由榮工少棒取得冠軍,但於遠東區代表權爭奪戰中,卻敗給了日本調布隊,讓出了已蟬聯七年的遠東區王座。這在當年是令人震驚、羞辱的大新聞。日本調布後來進一步取得世界冠軍,來自美國本土的球隊,仍是失敗者。

Fafner's Rating

總評價:★★★★

導演: ★★★★ 編劇: ★★★★
演員: ★★★★½

 

如前所述,這部片開創了新的棒球電影型態,並為此類電影樹立起標杆。它拋棄說教、制式的勵志教材,改以較現實、活潑的角度,來詮釋一則充滿歡笑和淚水的棒球故事。比起同類型電影一廂情願式的天真,本片顯得親切許多,也更能引起共鳴。

泰妲.歐尼爾令人心疼的演出,教人不喜愛都難;華特.馬殊收發自如的精湛演技,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兩大主角,是本片成功的大功臣,續集中少了這兩人,可看性也就幾近於零了。其他童星雖有些生澀,但整體演出依然生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