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兩年了吧,某天要就寢前,拿著遙控器亂轉,在某電影台看到了這部電影,就被其搞笑的情節吸引,一直看到凌晨三、四點(那是個有插播廣告的電影台!)。
第二天又翻節目表,特地於下次重播時準時收看,原本是想補足前面沒看到的幾分鐘,但又欲罷不能地一口氣看完。前一陣子這部片出續集,直到前幾天才把續集也看了,於是,來交心得報告了!
先從第一集談起。
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
豬頭漢堡飽 (2004)
90 mins, IMDb Score: 7.2, R (Restricted)
John Cho | Harold |
Kal Penn | Kumar |
Steve Braun | Cole |
Ethan Embry | Billy Carver |
Neil Patrick Harris | Neil Patrick Harris |
Paula Garces | Maria |
Director: Danny Leiner
Producer: Nathan Kahane; Greg Shapiro; David Brewington; J. Miles Dale
Writer: Jon Hurwitz; Hayden Schlossberg
濃厚的異國風味
從設定開始,這就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對美國人來說,主角人物帶有「異國」風味(或者說,是帶有被標籤化的「異國特質」);而對身為亞洲人的我們,撇開文化上的美式「異國」風味外,其人物反倒有著特殊的「親切感」。
雖然,嚴格說起來,電影的主角是韓裔和印度裔的美國人,和我們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劇中角色背負著與我們相似的被誤解、被污名化與被標籤化的制式印象(stereotype),使我興起了同仇敵概般的認同感。
↓ 影片最後出現的由白人警察描繪的通緝畫像:兩名韓裔和印度裔的逃犯。
這是一部「惡搞」片,有著這類電影所包含的荒謬、冒犯、嘲諷等元素,亦擺脫不掉低俗、瘋狂、無邏輯的敘事風格;而色情、裸露和性行為的明示與暗示,則不避諱地出現在影像和語言之中,此乃劇情的催化劑,亦為觀賞時的調味料。
此外,在惡搞之餘,本片和許多類似型態的電影一樣,仍必須夾帶顯而易見的、教科書上就看得到的勵志教條,以滿足寓教於樂的最高指導原則,並為影片中的低品味與爭議性言行找到合理化的藉口。
速食店的歷險記
故事是兩個癖好抽大麻的年輕人,某日晚出發到「白色城堡」(White Castle)享用漢堡的「歷險記」。西方世界的歷險記,很少能脫離自荷馬(Homer) 史詩《奧德賽》(Odyssey)所定下的典範,差別的只是如何運用與改寫。
依照「慣例」,我又要提到「聖杯」故事。歷險的情節和目的,只是表象化的追尋過程;歷險的價值和真諦,在於內心的自我覺醒。「白色城堡」,是供放聖杯的聖杯堡;滿桌堆積如山的小漢堡、薯條和可樂,是源自聖杯中那取之不盡的佳餚美酒;救贖的獲得,乃是勇敢的超脫自我,對抗強權(上司和父親)所加諸於身的恐懼。
人物的塑造,依然是遵照好萊塢既定的框架而制定。一個是循規蹈距、墨守成規,凡事考慮周沿、按部就班的理性派人物;一個是狂蕩不羈、不按牌理出牌,視教條為無物、從不考慮後果的直覺派人物。電影中,這一對同居的室友,是利用了韓國人服從與保守的形象,再加上印度給人的混亂、氏族與靈知等觀感,成功地將其種族的刻板印象,轉化成為這對亞洲版的 "Odd Couple"。他們所肩負的使命,也就巨大化地成為族群刻板印象的挑戰,而最終的解決方式,是以美國夢的追尋,來重新建構新的族群認同。
加料的喜劇
聖杯故事中的「危險禮拜堂」(Perilous Chapel),在本片中化身為一戶位於荒郊的修車人家(Freakshow),美女與野獸的組合,在聖像和聖樂的莊嚴氣氛下,帶來的是奇特的色慾誘惑。兩個寶貝蛋之所以能夠克服淫慾,不是靠自身的持守,而是基於對貌似科學怪人的 Freakshow 的懼怕,以及對同性性行為的排斥。(在此,本片編劇似乎臣服於另一種既存的偏見?)
我承認,這種「加料」的喜劇,頗能戳中我的笑穴;這類型的片子,看得再多也不容易厭倦。
Fafner's Rating
總評價:★★★½
導演: | ★★★ | 編劇: | ★★★½ |
演員: | ★★★★ |
輕鬆好笑的搞笑片。雖然電影本身,仍承襲了一些既定的形式,但編、導給予了獨特且創新的面貌。加進的「好料」,滿足一般人對「限制級」電影的期待。演員部分,Malin Akerman的色誘讓我小加了一點分數;而飾演Maria的Paula Garcés,一個人就值得我給四顆星!
1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