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照片後,要如何進行後製或轉檔呢?在 Capture NX 2 之下,什麼樣的作業流程是最有效率的呢?Capture NX 2 的中文說明書中,就有「工作流程建議」(第20頁):
- 從影響整個影像的特徵開始,如去除數碼雜訊,修整色偏以及減少色調問題(例如對比亮度)。
- 接下來,修改僅影響局部範圍的因素,例如污點和小的零散問題。
- 然後,在影像中套用增添風格或情調的效果。
- 最後,透過重設大小及銳化為影像的輸出做好準備。
這個工作流程寫得太簡略了,光看這個,不知如何下手。
我提過很多次的 Jason Odell 的電子書 "The Photographer's Guide to Capture NX 2" 中,也有類似工作流程的建議(第42頁:Capture NX2 Editing Road Map),寫得詳細多了,以下是重點筆記:
第一步:RAW 檔調整
這一步驟,是進行只能在 Raw 檔中調整的一些項目,其作用將偏及全部影像,作者稱之為「整體性」(globally)的調整。在 Capture NX 2 中,是位於視窗右側「編輯清單」(Edit List)中最上面的「影像設定」(Develop)區域裡的功能。
其實,"develop" 在底片時期是「沖印」的意思,相較於數位的 Raw 檔, 這個「沖印」(或該稱「顯影」),是把一些基本設定,套用到 Raw 檔的原始資料上,再將其轉換成 RGB 影像。在這個區域內,有「相機設定」(Camera Settings)、「快速修整」(Quick Fix)和「相機和鏡頭調整」(Camera & Lens Corrections)這三大項。這裡面,通常我們會修改的有:白平衡調整、曝光控制、整體對比和色調曲線、色彩模式和照片調控模式、亮部和陰影細節恢復、邊暈(邊角失光)控制、機身銳利化的消除。
其實,應該還要加上一條「機身減低雜訊(NR)設定消除」。在這個階段中,把機身所設的銳利化和減低雜訊(或譯為「雜訊抑制」,也就是 NR)全部關掉或歸零,以便在下面的步驟當中另行設定。
第二步:亮度和色彩的整體調整
有些整體性的編輯,並不在上述 Raw 檔的調整區域(Develop Section)之內,而是在「調整」區域內(Adjust)。這裡通常會調整的有:設定黑色和白色控制點、整體亮度對比(色階和曲線)、整體色彩(LCH 工具)、減低雜訊。
第三步:局部調整
只在影像中的某些部分做調整。在「調整」區域(Adjust)裡的所有編輯功能,都可以只在指定的選擇範圍內(例如用選擇控制點、筆刷或漸層工具來選取範圍)發生效用。最常進行局部調整的,有顏色(色相及飽合度)、對比和亮度、減低雜訊、特殊效果(例如膚色柔化)、除塵處理。
第四步:最後調整
這是相片在輸出前所做的最後修正,作者最常做的有:擷取銳利化(Capture Sharpening)、創意銳利化(Creative Sharpening)、拉直、創意裁切。
作者將「銳利化」分成兩種,上面的名詞是我亂翻的。Capture Sharpening 指的是我先前在網誌中所提到的,為消除相機低通濾鏡(或稱反鋸齒濾鏡)效果所做的銳化,依各相機型號的不同,作者有不同程度的銳化建議(參見:Capture NX 2的USM銳化設定建議值);而 Creative Sharpening,是指在影像創作過程中,個人根據不同的拍攝形態、題材和品味,所做的銳利化處理。例如拍攝人物,可能需要柔一點,而風景則利一點。可把 Capture Sharpening 的建議值當成是預設值,然後再依個人需求適度的加碼或減弱。
第五步:輸出調整
第四部完成後,相片應該已經調整為創作者所想要呈現出的影像了,而這一步,是為了將這個影像輸出到不同媒介時所進行的調整,例如是要放上網頁或網路相簿,或是要用印表機列印,或是沖印成大小不同的相片,這都還要經過不同的調整。這部分有:裁切和變更影像大小、校正(Soft-Proofing)、輸出銳利化。
如果是相機直出的 Jpeg,那工作流程就是從第二步開始。第一個步驟所進行的 Raw 調整,是為彌補拍攝當下的不足,所做的補救措施;或是在事後,想改採他種設定來嘗試不同的效果。關掉機身的銳利化和雜訊抑制效果,是希望在後製過程中,先儘量保有檔案最原始的狀況,然後再視不同需求,以比較合適的設定值來處理,畢竟用電腦軟體來銳化或除噪,要比相機內部的處理,要來得精細且有彈性得多。
工作流程重不重要?很難說。以前我從不注意這種「細節」,還是一樣可以轉檔、修圖,但是過一段時間後,慢慢就體會到,自己沒計畫的想搞就搞,費時又沒有效率。最常發生的,是在「調整」區做了一堆修正,然後忽然想換一種照片調控風格看看;要不然,就是選擇了某些範圍做了局部調整,後來才想要調整曝光效果!於是 Capture NX 2 就得從 Raw 重新轉一次檔,才能再套用調整區的修正。這樣當然不是不行,只是多浪費轉檔時間,而 Capture NX 2 本來就不快了呀!
我曾介紹過 Jason Odell 的人像教學(請見:Jason Odell的Capture NX 2人像後製影帶教學),可發現他在教學影片中,乃是按照他上述的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地完成後製的。如他一開啟影像,先調整曝光補償,然後設定陰影部分的細節保存值,之後套用已經將銳利化歸零的照片調控檔。到這裡,都是第一步的「Raw 檔調整」。
接下來,他設定黑色控制點,調整亮度值,此為第二步「亮度和色彩的整體調整」。
第三步的「局部調整」,他用「彩色控制點」將臉部調亮、背景弄暗,並用「自動修整筆刷」修掉皮膚上的抓痕。
然後,他套用 D3 的銳化值,進行擷取銳利化,並以「主要版本」為名儲存版本。這是第四步「最後調整」。
做完第四步,影像調整就算已經完成,他的教學影片也就結束了。第五步是要看接下來所要輸出的媒體,再來決定該如何調整。
我覺得了解工作流程,也就是了解影像的處理的程序;而對程序有了概念後,不管是使用何種相機,或其他不同的軟體,也都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影像處理。像我前一陣子,向親戚借了 Canon EOS 50D 拍了一些相片,而由於對其閃燈和白平衡設定不熟,所以全部拍 Raw 檔,然後下載 Canon 的轉檔軟體 DPP(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在 DPP 裡調整曝光(亮度)和設定色溫值,轉成 Jpeg 檔後,改用 Capture NX 2 來進行第二到第五步的處理,整個流程還算順暢,也沒遇到什麼大麻煩。
我想,我已經很難離開 Capture NX 2 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