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書,就是這本《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這種說法自然是溢美之辭。但,就世界流行文化而言,美國電影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千面英雄》這本書,至少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四分之一裡,帶頭改變了好萊塢的風貌。因此個人認為,說《千面英雄》是二十世紀末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是比較持平的說法。
事實上,《千面英雄》所論述的內容,和電影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書中所揭櫫的觀念,和所歸納出的「英雄公式」,卻深深影響了電影的敘事安排及其情節走向,使得這本書成了研究電影的重要經典。
星際大戰的靈感來源
此書作者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是美國的神話學者,《千面英雄》則被認為是架構其神話理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949年,但要到1977年的《星際大戰》(Star Wars)創下影史賣座紀錄,集編、導於一身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公開推崇這本書是其故事架構的靈感來源後,此書才一夕之間洛陽紙貴,地位突然重要了起來。
我有此書的原文版。我的英文程度,大概只能算普通,故對我而言,這並不是一本好讀的書。坎伯是屬於那種老一輩的學者,寫起文章來,博徵旁引、字字硃磯,又喜用艱澀的用詞和象徵的類比,所以這本原文書,我只大略地翻閱過一次,最多是我在看中譯本時,偶而拿來對照找尋英文原文。
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者:Joseph Campbell
譯者:朱侃如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8453159
裝訂:平裝
定價:420元Author: Joseph Campbell
Publisher: Pantheon Books
Publication date: First published in 1949; 2nd ed., 1968; 3rd ed., 2008
《千面英雄》,以「單一神話」為題,當成是此書的序曲。個人認為,這個開場白,把神話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做了非常精闢、詳盡的分析,堪稱是本書的精華。
書中說:「 神話在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各個時代和情境中盛放著;它們一直是人類身體與心智活動產物活生生的啟發。」又說:「在欠缺一個普遍而有效神話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私人、未被認可、基本、但隱含強大力量之夢的眾神廟。」(上面引的兩段話,在中譯本裡是用粗體字顯示,但在原文版並未特別標註;中譯本裡所有的粗體字,應該是譯者本身自行標示的重點吧。)
「個體化」與「轉化」
坎伯先闡述了神話和夢的關係,這部分當然借用了不少精神分析的觀念,坎伯對神話的見解,是屬於榮格(Carl Jung)一派的,坎伯把心理分析,當成是人類生長過程中靈魂引導者的角色,同時把原始人類的宗教儀式,當成是引導人們跨越艱困的轉化門檻。「許多儀式的試煉與意象,和心理治療病人開始放棄嬰兒期固執並向未來發展時,自動出現在他們夢中的那些試煉與意象有一種對應關係。」(頁 9)
換句話說,坎伯用榮格的「個體化」,來解釋儀式背後的「轉化」象徵,這種「轉大人」的過程,是每個成年人必經的心靈成長之路,而許多在夢境中遭遇的光怪陸離現象,提供了我們一些轉化的線索,古人用儀式來幫助人們跨過心裡上的障礙,而現代人則求助於心理分析及解夢的程序,來達成相同的目的。
暴君怪物
在此,坎伯提出一個所謂的「暴君怪物」(tyrant-monster)的反派惡棍:
暴君怪物這個角色在世界各處的神話、民俗傳統、傳奇、甚至夢魘中都很常見;他的特徵在各處基本上是一樣的。他是總體利益的囤積者。他是渴求「我的和我所有的」這個貪婪權利的怪物。……暴君膨脹的自我乃是對他自己及其周遭世界的一種詛咒……自我驚嚇、恐懼纏身、對遇見的每個人警覺提防、以及對週遭預期的進攻還擊等,主要是他自己內心無法控制之佔有衝動的反映;在這種情況下,自我獨立的巨人卻是世界災難的信差,儘管他心理可能會以人道動機來滿足自我。他手到之處便有哀號(如果不是來自外在可見之處,便是更悲慘的存在每個人心中);那是渴望佩帶發光利刃之救贖英雄的哀號,他的奮力一擊、他的涉入、以及他的存在,將解放這片土地。(頁15)
接下來,坎伯用悲劇的洗滌效果,來說明悲劇是如何藉著人類同情和驚懼的情緒表現,來使觀賞者獲得心靈的提昇,達成轉化的目的。而提昇或轉化,是期待救贖的心態得到滿足,是狂喜的喜劇結局。
「正規的神話和神仙故事,其任務在揭露從悲劇到喜劇晦暗不明的內在心靈之道,以及它的特殊危險和技巧。因此,這些事件就像夢幻般的『不真實』:它們代表的是心理而非身體的勝利。」「神話英雄的旅程可能湊巧是在地球上;不過基本上,它是內在的過程——進入心靈深處去克服那晦暗不明的阻力,而失去已久,為人遺忘的力量也會再度恢復,作為轉化世界之用。」(頁27)
本書的架構
這個開場白的後半部,坎伯開始把本書的架構做一個大綱式的提示。以下再度抄書(第34頁):
本書以下的篇幅已把歷險複合為一體的形式,來呈現世界上許多象徵凡夫俗子命運的故事。第一階段,亦即分離或啟程的階段,將在第一部分的第一章以五小節說明:(一)『歷險的召喚』,或英雄事蹟的徵兆;(二)『拒絕召換』,或逃離神的愚蠢;(三)『超自然的助力』,亦即降臨在進行應有歷險者身上的意外協助;(四)『跨越第一道門檻』(五)『鯨魚之肚』,或是進入黑夜的通道。啟蒙之試煉與勝利階段將以六個小節出現在第二章中:(一)『試煉之路』,或是諸神的危險面;(二)『與女神相會』,或是重拾嬰兒期的歡愉;(三)『狐狸精女人』,也就是伊底帕斯的領會與痛楚;(四)『向父親贖罪』;(五)『神化』;(六)『終極的恩賜』。
以上就是本書第一部分「英雄的歷險」,其前兩章「啟程」和「啟蒙」的章節介紹。到此,英雄的歷險可說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使命,就是要「回歸」,也就是把歷險的成果,帶回到英雄所處的世界。
這其中,可能又會節外生枝地發生新的故事:「本書的第三章將以六個次題來總結這幾個層面的討論:(一)『拒絕回歸』,或被否定的世界;(二)『魔幻脫逃』,或普羅米修斯的遁逃;(三)『外來的救援』;(四)『跨越回歸的門檻』,或返回日常生活的世界;(五)『兩個世界的主人』;(六)『自在的生活』,亦即終極恩賜的本質與功能。」(頁35)
《千面英雄》的第二部分,是分析神話故事當中比較形而上的哲理,以及宇宙、世界起源等開天闢地、物種創造的初始、循環概念。由於我只想整理有關於「英雄歷險」的部分,所以就不再摘錄。
英雄之旅
在「英雄的歷險」的最後,坎伯自己用圖表,摘要式地歸納了整個「英雄之旅」:
我簡單用《星際大戰》的故事來說明這個圖表。路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從他日常所居的農舍出發,他起初拒絕召喚,後來才自願展開歷險之旅。他遇到歐比王(Obiwan Kenobi)這個救援者,進入第一個歷險門檻,經過與守衛者的短暫交鋒,降服了阻擋的力量,搭上千年鷹號尋求新的救援力量。接著他接受初步的原力教導,進入死星救援神聖新娘(莉亞公主,Princess Leia),再經過脫逃與激戰,他跨越了第二道門檻回歸到反抗軍陣中,並帶回萬靈丹(死星設計圖)。
「在單一神話的簡單規模中所產生的種種變化,是無法形容的。許多故事獨立存在,並在整個循環的一兩項典型要素(試煉的主題、脫逃的主題、綁架新娘)上加以發揮,其他的故事則把幾個獨立的循環串成一個系列(例如奧德賽的故事)。相異的角色或情節可能會融合,單一的要素也能自己重複,在許多變化之下再度出現。」(頁263)
看待神話的方法
事實上,在坎伯之前,俄國的民間故事學者普羅普(Vladimir Propp),就歸納出民俗故事中的劇情公式,於1928年出版了《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 Tale)一書,其分析方式和坎伯似乎很類似(我還沒看過《故事形態學》)。而對英雄的期待或崇拜心情,也和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On Heroes, Hero 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共通。
總之,個人認為,坎伯的《千面英雄》的成就,並不是提出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見,它比較像是提供了一種看待神話的方法,並且幫助我們在欣賞各類型故事時,去掌握,並比較彼此之間相同和相異的元素,且從作者處理其素材的手法中,找尋出作者隱藏在表現形式背後的真實面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