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我接了一個 Case,是要幫忙拍「全家福」的相片。
嗯,所謂的「Case」,只是說給自己爽的。其實是我小姪女幼稚園的作業,需要一張他們家的「全家福」照片;我有相機、有閃燈,就被「抓公差」了。
我的設備很簡陋,只有 D90,SB-600,一個布質柔光罩(楔石買的,供 SB-600 用)和一個內閃柔光罩而已。我在屋子裡找了一面乾淨的白牆當背景,打算用無線離機閃燈(SB-600)當主要燈源,而內閃則減 EV 幫忙照亮陰影。
無法掌握閃燈效果
拍第一張,太暗了!嚴重曝光不足。是閃燈沒亮嗎?是設定錯誤嗎?進到 D90 選單東調整、西看看。再拍一張,還是不行,進選單調整 Group A 的閃燈補償;又試一次,還是不夠亮,再進到選單裡去調整……
這時,場面就變得有點尷尬了。閃燈不聽話,出力老是不夠,我每拍一張,就要進到選單調 EV,拍攝節奏變得很緩慢,我哥他們一家三口就杵在那,他和他老婆的笑容已經有點僵掉了,小姪女也開始擺起臭臉。我只好立即把 SB-600 移回 D90 的熱靴座上,改用跳燈來拍。
這樣又拍了一張,雖然還是曝光不足,但是調整閃燈 EV 只要按住閃燈鍵再轉動撥盤即可,速度快多了,也不會有被攝者無所事事的尷尬場面。在確信拍到了可用相片後,我又試著用無線閃燈多拍了好幾張,這才收工。
以上都是廢話。這次的拍攝經驗,讓我體會到對閃燈效果無法掌控的無力感。原本,一直聽人說 Nikon TTL 閃燈「怎麼打,怎麼準」,但我從過去 SB-400 用到現在的 SB-600,卻老是無法達成這種境界。我決定再進修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TTL? TTL-BL?
關於閃燈,我曾經寫過不少新手測試的文章:
在上列文章中,我曾介紹過一個網誌: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該網誌主人 Russ MacDonald 是網路上 Nikon CLS 閃燈的「權威人士」。我所理解的,他對於 Nikon 的 TTL 和 TTL BL 的試驗和結論,大致說來是這樣的:
- 標準 iTTL(簡稱 TTL)和 平衡補充 iTTL (簡稱 TTL BL),皆是以預閃的效果,來決定閃燈的出力,所以被攝主體必須在構圖中央,否則無法得到正確的閃燈曝光。
- TTL 並不會把鏡頭(D鏡或G鏡)回傳的距離資訊列入計算,而 TTL BL 則會。
- TTL BL 會儘量平衡拍攝主體和背景光線,因此必須得在背景亮度大於拍攝主體時使用; 若背景亮度比主體暗,TTL BL 就無法正確指示閃燈出力(沒有環境光可供「平衡」)。
而 Nikon 官方的閃燈說明書,或是相機說明書中,對於 TTL 和 TTL BL 的解釋,也能支持上述論點。另外,不論是各攝影論壇的前輩論述,或 Nikon 相機界專家們(如上述的 Russ MacDonald 和 Thom Hogan)的文章,常常傳達出 TTL BL 效果「很不穩定」的結論。因此,我在使用閃燈時,總是遵從「專家指示」,只有在戶外光線充足,閃燈用於「補光」時,才會想用到 TTL BL。
我這次所遇到的問題,是室內跳燈和無線離閃時嚴重曝光不足,特別是離閃時,我剛開始還懷疑是閃燈故障或根本沒閃。在搜尋解答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早就有人提出,無線離閃時很容易曝光不足,而這個問題的癥結,或許和 TTL BL 有關。
TTL-BL 如何運作?
事情是這樣子的。約從今年四月起,有位名叫 Desmond Downs 的紐西蘭業餘攝影師,根據他自身的使用經驗,在 Nikon Cafe 論壇中發文為 TTL BL 「辯護」。原本他只是想要說明,在室內光線不足,或根本沒有任何光線時,TTL BL 仍舊可用,而且效果比 TTL 還要穩定。
這種背離專家指示的異類說法,招致不少守舊派人士的圍攻,然後他就不斷地實驗測試,以測試成果來與某些只會掉書袋的人士論辯。而在他測試的過程中,他陸續有些新的發現,這些發現則累積成一套他對 TTL BL 的運行理論。為了推廣他的發現,他甚至還拍了短片放在 YouTube 上:
此外,他也架設了網誌,其外觀竟和上述 Russ MacDonald 的網誌一模一樣(同一個模版):Nikon CLS and TTL/BL flash。他的測試照和推論,大部分都放在他的網誌裡。
我個人覺得,他的一系列論述,寫得有點拉拉雜雜,看了之後不見得會霍然開朗,反倒有點頭昏腦脹(也許就是這樣,他在論壇的發言,意思常被誤解;當然,我的英文程度不佳應該也是原因之一)。而他拍的短片,我則對他說話的腔調「適應不良」,搞得也不敢說很懂。
他網誌上面的結論,我翻譯如下(為了怕我的誤譯造成誤導,我將其原文附於前):
1.) TTL flash only uses the matrix or Centre Weighted pattern , whichever you select , for its metering so the subject needs to be central or you need to use '' flash value " lock when recomposing .
TTL/BL uses the FOCUS POINTS as well which makes it superior . I have not seen it overexpose unless all the focus points are on a black subject . Even if one focus point is on a white subject it will make the blacks 'black" as they should be while TTL would try to brighten them .(一)不論你選用何種測光模式,TTL 閃燈只以矩陣或中央重點的方式來測光,所以拍攝主體必須位於中央,而當你重新構圖時,就得用閃燈值鎖定(FV lock)。
TTL/BL 則還會用到對焦點來測光,因此(比 TTL)更優。除非位於所有對焦點上的都是黑色物體,否則我從沒看過 TTL/BL 曝光過度過。那怕只有一個對焦點上有白色物體,TTL/BL 仍會讓原本的黑還是黑,而 TTL 卻會試著把黑色打亮。
2.) TTL flash is similar to normal camera metering in that if there is a dark background or a lot of black it overexposes by concentrating on brightening the shadow areas .
TTL/BL concentrates on the lighter areas and tries to preserve highlights . This often leads to under-exposure when there is a lot of white in the background and good exposure if there is a lot of black in the background - setting the flash to TTL/BL + 1/3 fixes a lot of this and produces a much more consistent batch of pictures that might only need a slight tweak of the levels to be good compared to TTL which often clips highlights beyond recovery .(二)TTL 閃燈和平常的相機測光類似,在背景全黑或者是一大片黑的情況下,它會專注於讓暗部變亮,因而造成過曝。
TTL/BL 則注重於較亮的區域,並試著保持亮部細節,這往往造成在大片白色背景時的曝光不足,而大片黑色背景時的曝光正確。在 TTL/BL 下將閃燈設為 + 1/3 閃燈補償,可以修正這個問題,並得到效果較為一致、只需些微亮度調整的好相片;相較之下,TTL 則常常讓亮部爆掉,救都救不回來。
3.) When you use Nikon's CLS "creative lighting system" wireless flash the camera/flash defaults to TTL/BL which is another nail in the coffin of the theory that you need ambient for TTL/BL to work [ on newer cameras that is ] .
(三)當使用 Nikon 「創意閃燈系統」(CLS)的無線閃燈時,相機和閃燈的預設設定就是 TTL/BL ,這證明了「TTL/BL 需要有環境光才能運作」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在較新款相機上是如此)。
4.) TTL thinks it is the only light source which is why you need varying degrees of compensation in daylight and cloudy weather .
TTL/BL also takes the camera's metering for the ambient into account and then adds the amount of flash it deems necessary for a correct exposure .(四)TTL 認為閃燈是其唯一光源,所以在晴天和陰天的戶外時,你得用不同程度的調整值來補償。
TTL/BL 則把相機測得的環境光也考慮進去,然後再加上達到正確曝光所需的閃燈亮度。
Desmond Downs 的結論,是從一連串實測所得來。我為了印證他的說法,也仿照他的某些測試自己試拍看看,雖然整體來說,我有些實測的效果,並不像他那麼的顯著,但基本上,我覺得他的推論還蠻具說服力的。
歸納整理
我試著用我的語言,把我所理解的記下來:
閃燈直打(Direct Flash):
TTL 只以預閃的結果,來決定閃燈的出力。而預閃的亮度,是以類似相機的「矩陣測光」或「中央重點測光」的方式來評估的;也就是說,預閃時畫面中央的亮度,在計算閃燈出力時所獲得的加權比重非常高。
而且,在決定閃燈出力時,TTL 是以讓被攝物得到「正確曝光」為原則,因此,在某些極端的環境之下,TTL 被「愚弄」的機會就比較大。例如 Desmond Downs 所做的這個測試:Direct flash and TTL/BL。
而 TTL BL 決定閃燈出力時,除了預閃的結果外,還會考慮到「環境光」,以求得「平衡」的閃燈效果。這個「平衡」,是以儘量保持亮部細節為原則。
但「環境光」是如何得知呢?根據 Desmond Downs 的實驗,他認為是以相機的「對焦點」來測得。我們知道,Nikon 相機都有點測光,也都可以和對焦點連動,所以每個對焦點都具備測光的能力,由此觀之,Desmond Downs 的推論,還蠻有道理的。
此外,TTL BL 還會根據 D 鏡或是 G 鏡所回傳的對焦距離資訊,來判斷你所要拍攝的主體,並依距離指導閃燈做較精確的出力,因此被「愚弄」的機會就比較低了。(如上面的例子)
燈頭上轉打跳燈(Bounce Flash):
TTL 和 TTL BL 運作的原理大致和直打時一樣,只不過因為燈頭往上,距離資訊變成無意義,TTL BL 的優勢因而降低;但因為測光和打光的原則不同,TTL BL 的效果仍較能預期(不太容易過曝,比較傾向於曝光不足)。Desmond Downs 建議,一般情形之下,閃燈或曝光補償 + 1/3,然後再視被攝物和背景的亮度逐步增加,如被攝物或背景大部分為白色時,那就要加到 + 1 1/3(Nikon 機身的閃燈補償只能加到 1,餘下的 1/3 要用到閃燈上的補償,或是曝光補償來累計)。
無線離機閃燈(CLS Wireless Flash):
Desmond Downs 說,雖然在顯示上,無線離閃時是使用 TTL,但經過實測,此時閃燈的運行規則,其實和 TTL BL 跳燈是一樣的。其拍攝方式,和上面跳燈的建議相同。(註:關於無線離閃,Desmond Downs 仍在測試中,部分結果請見:Nikon wireless flash tests)
這樣我總算是知道,為何我拍的「全家福」會曝光不足了。回頭查了一下當天照片的 EXIF,也差不多要補償到 + 1 1/3 或 + 1 2/3 才算可用。以下,是我仿 Desmond Downs 的測試所拍的相片:
↓ TTL 直打。臉好像太白了,是被後面的黑背景所騙?
↓ TTL BL 直打。比較沒有過曝的問題(討不討喜是另一回事)。
↓ TTL 直打。被攝物於畫面邊緣,果然因而過曝。
↓ TTL BL 直打。被攝物不在中間,比 TTL 的好,但比被攝物置中時來得亮些(上兩張)。
↓ TTL 跳燈。
↓ TTL BL 跳燈。比 TTL 暗些。
↓ TTL 跳燈。跳燈時,被攝物不在中間,似乎沒什麼差別?
↓ TTL BL 跳燈。幾乎和在中間時一模一樣。
↓ TTL 跳燈。在對焦點可掃到的範圍內加入白色物體,明顯影響了閃燈出力。(變得正常點)
↓ TTL BL 跳燈。比 TTL 暗,白卡還不到死白。
↓ TTL 跳燈。換白色背景紙。拍完了才發現左邊穿梆了,是因為視野率不是百分之百?
↓ TTL BL 跳燈。在白色背景之前,兩者都曝光不足。
↓ TTL 離閃(TTL BL?)。還是曝光不足。
↓ TTL 離閃。換回黑色背景,比上一張正常。
↓ TTL 離閃。很明顯受到白色卡片的愚弄。
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朋友,除了 Desmond Downs 的網誌以外,還可以去 Nikon Cafe 論壇去看看原始討論(需註冊),所有論辯和測試大圖都在那裡。
1 意見:
好有用的資料. I like i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