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ure NX 2 的瀏覽工作區 - Browser Workspace

quill mark

Nikon Cafe 討論區裡,有人提到,他很討厭在使用 Capture NX 2 時,當編輯完一張圖片之後,還得要再一次用滑鼠去點「瀏覽器」(Browser)上的那個 + 號,打開瀏覽視窗後,才能再選下一張圖來編輯。

他想問的是,有沒有可能讓「瀏覽器」一直保持開啟的狀態,這樣就不用一再重複地去點 + 號了。

以快速鍵來切換

一直以來,我也覺得這種操作模式很不便,但我從沒想過改善的方式。本以為這是無解的問題,但看到有人回應,教他用 Alt + 1 的指令來切換。

這個解答,讓我又重新檢示了 Capture NX 2 說明書,關於「快速鍵」的說明,是放在「附錄」的部分(Appendix: Short-cuts),與上述操作有關的是屬於「視窗選單」(Window Menu)的快速鍵,英文版說明書如下:

Window Menu


Tool Windows Macintosh
Browser Workspace Alt + 1 option + 1
Metadata Workspace Alt + 2 option + 2
Muti-purpose Workspace Alt + 3 option + 3
Edit Workspace Alt + 4 option + 4
Cycle between open images Ctrl + Tab control + tab

中文版說明書如下:

視窗選單


工具 Windows Macintosh
瀏覽工作區 Alt + 1 option + 1
中繼資料工作區 Alt + 2 option + 2
多功能工作區 Alt + 3 option + 3
編輯工作區 Alt + 4 option + 4
在開啟的影像之間循環 Ctrl + Tab control + tab

我試著用這些指令來切換,以下是我的說明和視窗擷圖。

辣手摧花的大姊姊 - Cruel Sister

quill mark

上個星期介紹了一則童話故事〈唱歌的骨頭〉(請見:骨歌悲劇 - The Singing Bone),這則故事被民間故事學界歸類為是 Aarne-Thompson 第 780 類,這類別的名稱就是從《格林童話》而來—— The Singing Bone

Cruel Sister - cover但在歐洲的其他地區,這類故事的主角常常是姊妹,而不是《格林童話》裡的兄弟。

一對姊妹花

Wikipedia 上頭說,至少有二十一則英文的版本流傳下來,最常用的故事名稱是 "The Cruel Sister" 或是 "Two Sisters"。

上次在介紹羅賓漢的傳說時,有提到民間故事學者 Francis J. Child 和他編纂的 "Child Ballads"(請見:羅賓漢的近期傳統 - The Later Tradition - Part I),在這部詩歌集中,Francis J. Child 以 "The Twa Sisters" 為名,收錄了從 A 到 Y 共二十五首類似的詩歌(10A~10[Y])。

我把 Wikipedia 裡頭 "The Twa Sisters" 條目的故事大綱大致翻譯如下:

兩姊妹行至一處水域,有時是一條河,有時是一片海。姊姊推妹妹入水,且拒絕拉她上來;通常在詩詞之中,會明確表明她是故意要淹死妹妹的。當詩詞中有提及她的動機時,則會說是出自於對異性緣的妒嫉——在某些版本裡,姊、妹同被一個追求者所追求;其他的版本,姊姊的感情並未得到年輕男子的回報。在少數幾個版本中,有提及第三個姊妹,但她在故事中並未扮演顯著的角色。大多數的版本,姊姊是暗黑(dark)的,而妹妹是白皙(fair)的。

當被害女孩的屍體漂上岸時,有人將之製成樂器,一般來說是豎琴或是提琴,以骨頭為琴架,以女孩的「黃色長髮」(或「金髮」)為琴絃。之後這樂器會自動演奏,唱出這樁謀殺事件。在某些版本中,這是在演奏者帶著琴來到她家住所後才發生,故姊姊的謀殺罪行是當眾被揭發的(有時是在她與被害女孩追求者的婚禮之上)。

Category: 0 意見

鳳頭蒼鷹初邂逅 - Crested Goshawk

quill mark

昨天下午帶著相機跑到榮星花園,主要的目的是要去看一看水池旁邊的梅花。後來隨意走走逛逛,轉到生態池想看看有沒有可拍的東西。

從棧道上頭往下看,看到「沼澤」岸邊的葉叢之間有一雙長長的鳥腿,它的上半身因為角度的關係,被樹給擋住了,我猜可能是一隻鷺。

熱心女士來報路

我繞到棧道下方,想順著欄杆走進去,迎面走來一對中年夫婦,我側身讓他們走過後,那女士可能是看到我手上拿著相機,所以又特別走回來告訴我:「前面那裡有一隻黑冠麻鷺,可以去拍看看!」

DSC_9607 DSC_9543

在池岸邊的這隻黑冠麻鷺,動作舉止十分悠閒,又時時陷入冥想深思之中,好處是可以放慢快門靜靜地拍,但缺點就是它動作一直沒什麼變化,我覺得拍夠了,就繞到池的另一邊去找烏龜了。

相約不如偶遇

本來打算要走人的,離開前又繞回去看看那隻快和雕像差不多的黑冠麻鷺——它還是在悠閒地在池畔沉思,如同是不久前的慢動作重播一般。

但這時,忽聽到那黑冠麻鷺兩、三公尺旁的樹上(好像是相思樹)有陣騷動,側頭一看,另一隻也像是黑冠麻鷺的鳥正躁動地拍打著翅膀,再朝它的視線看去,原來它前上方的樹枝上,正棲息著一隻鳳頭蒼鷹。

Category: 2 意見

骨歌悲劇 - The Singing Bone

quill mark

在「包青天」的故事裡,有一則〈烏盆記〉,講的是被謀財害命的商人,在被燒成烏盆之後,藉著好心的第三者向包公申冤,並以烏盆形態道出冤情,後終報仇雪恨的故事。

從〈烏盆記〉到〈唱歌的骨頭〉

這個故事最特別之處,在於被害人的遺骸被工匠巧手製成了器具,這位已死去的被害人,以器具的形態親口說出被隱瞞的真相。作奸犯科之徒,自以為殺人滅跡、毫無破綻,但天網恢恢,惡人終會得到報應。

在西方的民間傳說裡,也有著類似的故事。《格林童話》的第 28 則〈唱歌的骨頭〉(The Singing Bone),就是其中之一。

Project Gutenberg 中這則故事的英譯全文

28 The Singing Bone

In a certain country there was once great lamentation over a wild boar that laid waste the farmer's fields, killed the cattle, and ripped up people's bodies with his tusks. The King promised a large reward to anyone who would free the land from this plague; but the beast was so big and strong that no one dared to go near the forest in which it lived. At last the King gave notice that whosoever should capture or kill the wild boar should have his only daughter to wife.


→ Of the Wild Boar,  illustration from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four-footed beasts and serpents by Edward Topsell. (from Wikipedia)
Ofthewildeboar

Now there lived in the country two brothers, sons of a poor man, who declared themselves willing to undertake the hazardous enterprise; the elder, who was crafty and shrewd, out of pride; the younger, who was innocent and simple, from a kind heart. The King said, "In order that you may be the more sure of finding the beast, you must go into the forest from opposite sides." So the elder went in on the west side, and the younger on the east.

Category: 0 意見

Garden with Arbor - 有藤架的庭園

quill mark

上次台北的「梵谷特展」,有一幅主辦單位似乎是很重視的素描畫,不僅是文宣的主力,而且在展出會場外,也有為這幅畫特別製作的看板。

這幅畫一般是稱之為「有藤架的庭園」(Garden with Arbor),而主辦單位的正式翻譯,則是「庭園一隅」(Corner of a Garden)。

Flaming Soul - 1881

看板中間那段引述海倫.庫勒穆勒(Helene Kröller-Müller)的話,是出自她寫給好友 Salomon van Denventer 的信件,信中她說道:

Salomon,現在你可對梵谷的畫有更深的了解?就是那幅有凳子、茶几、還有非常靜謐的小庭院的畫。你難道不能想像兩個人坐在那裡,剛剛才起身離開,他們沒有經驗到什麼,卻又經驗了這麼多,也發覺了這個庭院簡單卻偉大的美?在他們身後,房子成了庭院顯現的背景。再看一次這幅畫,它對我如此珍貴,也和梵谷其他畫作裡雄厚的情感形成如此的對比。

格林童話裡的奪嬰小矮人 - Rumpelstiltskin

quill mark

我過去曾經介紹過一齣我在 Cinemax 看到的 B 級片《猛鬼現形》(請參見:猛鬼現形 - Rumpelstiltskin (1995)),我在文章裡寫道:

電影是把《格林童話》中 "Rumpelstiltskin" 的故事加以改編,讓這個人物出現在現代,成為一個追討小孩的惡鬼。

……

童話中,Rumpelstiltskin 用他的魔法,解救陷入困境的少女,但他要求的代價,是女孩的第一個小孩。電影把這個特性稍作變化,加入了巫術、魔法等元素,讓 Rumpelstiltskin 成為索取嬰兒靈魂的殘暴惡鬼。

這位像是葉二娘的小矮人 Rumpelstiltskin,我就姑且將他稱為「羅姆培爾史提茲欽」吧!從初版的《格林童話》開始,這則故事一直排在第 55 則,之後的幾版,故事本身雖然沒有多大的變動,但卻多加了許多細節的描寫和人物心情的轉變,直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流通版本。

Rumpelstiltskin_1

初版與現行版的差別

我把我過去下載到的中文版故事貼出來。另外,根據我手邊初版中譯本《格林成人童話》裡的翻譯,把現今流通版本所多加的部分用灰字標出,讓大家看看初版時本故事「大致」的樣貌。

侏儒妖

從前,有個磨坊主,他的女兒長得美麗無比,而且聰明伶俐,為人精明,因而她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地吹噓她,把她吹得天花亂墜。有一天,磨坊主應召進宮,他對國王吹牛說,他女兒能把稻草紡成金子。

Category: 3 意見

魔龍傳說 - Puff, the Magic Dragon

quill mark

每年過年總要有首應景的歌,在虎年時我介紹的是〈虎之眼〉(我的賀歲歌:虎之眼 - Eye of the Tiger),兔年時是〈白兔子〉(兔子的時間到了 - White Rabbit by Jefferson Airplane);今年是龍年,要找有「龍」(dragon)的歌並不容易,我只知道這一首——Peter, Paul and Mary 的〈魔龍帕夫〉(Puff, the Magic Dragon)。

Puff the Magic Dragon - Single「彼得、保羅和瑪麗」是一支我從接觸西洋歌曲以來就久聞其大名的團體,他們演唱著帶有批判色彩的民謠歌曲,也一直是國內外樂評所推崇、且吉他彈唱者喜愛學習並模仿的樂團。那時候,隨便抓一本吉他彈奏歌本,裡頭一定會有多首 Peter, Paul and Mary 的歌,而 "Puff, the Magic Dragon" 也必定是其中的一首。

兒歌似的民謠

我記得中華職棒剛開打時,有一次在「龍」隊的加油區中,就傳出了 "Puff, the Magic Dragon" 的音樂,讓身為龍迷的我頓時之間感到非常光榮,因我覺得這種加油方式,比起粗俗的「死啦!死啦」還有格調,也比 copy 自外國球隊的「偶歐、歐歐、偶歐、歐歐……」來得有創意些。

"Puff, the Magic Dragon" 是 Peter, Paul and Mary 1963 年美國 Billboard 流行榜的亞軍曲,在成人歌曲榜則奪下了冠軍,是他們早期最成功的一首曲子。這首常被視為是「童謠」的歌曲(曾入圍當年葛萊美獎的「最佳兒童錄音」獎),初入榜時位居第 61 名,9 週之後進佔亞軍席次,有趣的是,拒其於冠軍之外的,是當時年方十四的女童 Little Peggy March 的冠軍曲 "I Will Follow Him" ——大人唱兒歌,還比不上小少女唱情歌來的受歡迎。

一尾毒龍

但這首兒歌,也是流行音樂史上最被人所「誤解」的曲子。1964 年,美國著名的《新聞週刊》(Newsweek)指出,這是一首歌頌吸食大麻的藥物歌曲,這隻可愛的「魔龍帕夫」從此被抹黑成為一尾「毒龍」。

Category: 1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