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 -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quill mark

前幾天辛樂克(Sinlaku)颱風來襲,我的房間嚴重漏水,屋外大絃嘈嘈,屋內也小絃切切,在大絃、小絃錯雜彈聲中,我忙著搶救 CD 架上的 CD 和 DVD。

工作告一段落,正欣慰沒有什麼重大損失時,卻發現在書架和床腳邊的夾縫中,站著一本被遺忘的書。

快被遺忘的書

不知道他是何時掉到夾縫裡的。也好險他是站著,所以滿地的積水,只讓他的下半身溼透,我小心地從夾縫中將他救了出來,原來他的名字是:《童年的消逝》。

the_disappearance_of_childhood童年的消逝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作者Neil Postman
譯者:蕭昭君
編者:曾淑正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1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24593
裝訂:平裝
定價:200元


不知為什麼,我每看到這本書,常常都有「死亡」伴隨著。我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看完後不久,作者 Neil Postman 就過世了。我現在手上的這本,是後來在逛二手書店時買的,買回家後一直放著,連一次也沒看過。這次水患,救起了這本書,先是放在窗邊讓他滴水,前天和昨天再一頁一頁地夾進乾的舊報紙,幫忙吸乾水分。

一邊翻頁時,我一邊回想:我為何會去看這本書呢?

都是因為 Pink Floyd

對了,是因為 Neil Postman。我是先從 Pink Floyd 樂團成員 Roger Waters 的 1992 年個人專輯 "Amused to Death" 中,得知該專輯的靈感,來自於 Neil Postman 的書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然後在找尋這本書的過程中,算是「意外」的借了這本《童年的消逝》。

說是意外,是因為當時找不到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中譯本(後來只好上網訂購英文版),於是上圖書館先借了《童年的消逝》,覺得他的論點蠻不錯的,才又買了另一本 Neil Postman 的《通往未來的過去》。

我是真的很久沒有想起 Pink Floyd 樂團了。藉由這個曬書的機會,想到了過去痴迷 Pink Floyd 的歲月,卻沒想到一打開電視看 CNN(想看 Sarah Palin...),看到的卻是 Pink Floyd 成員 Rick Wright 過世的消息。

以後再好好談一下 Pink Floyd。這本《童年的消逝》,當時是從圖書館借閱,不敢在上頭劃重點,因此倒是有留下摘錄筆記;書還沒全乾,不能翻閱,只能靠筆記來重新溫習。

重點筆記,重新溫習

  • 荷蘭學者 Erasmus 在十八世紀提出的「兒童與成人的穿著應當有別」觀念,在當時被普遍接受。
  • 希臘字彙中找不到「兒童」這個字。
  • 希臘人發明了學校的理念。(柏拉圖)
  • 羅馬人開始企圖將成長中的孩童與羞恥的概念結合,這是在童年的概念發展上,非常關鍵的一步。
  • 如果沒有發展非常完整的羞恥心,童年無法存在。
  • 依里亞斯(Norbert Elias)在「文明的過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一書中,指出當今文明的特色是,性的趨力已經受到嚴格的控制,成人應把所有屬於直覺的趨力個人化,成人在兒童面前,應絕口不提所有對性的慾望或趨力。
  • 在口語溝通的世界中,成人的概念並不存在,遑論兒童的概念。(中古世紀,文盲的世界中,秘密有限,教育的概念根本不存在)
  • 欠缺識字能力、欠缺教育的概念、欠缺羞恥心概念,這些原因導使中古世紀的歐洲,沒有兒童、童年的概念。
  • 印刷術創造了「成年」adulthood 的新定義,成年指有閱讀能力的人,相對的,「童年」指欠缺閱讀能力的人。
  • 印刷術重新賦予人類的自我意識,讓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得以自我思索和討論。自我意識的增長,就是童年概念得以開花結果的種子。假設不是因為相信每個個體本身都很重要、個人的心靈與生命基本上遠重於社會,童年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出現。
  • 印刷術也讓方言首次成為大眾媒介,不只對個人,更對國家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語言沙文主義剛好與印刷術的發展不謀而合;「母語」概念衍自印刷術,基督新教也源自印刷術。馬丁路德說:「印刷術是上帝最崇高、無限的恩典,福音得以擴散」。
  • 印刷術創造嶄新的收集資料的方法的管道,並且增加了歐陸科學家之間的交流。第二,標準化的印刷特質,促使科學家使用統一的數學符號,包括以阿拉伯數字取代羅馬文字。
  • 隔離是關鍵字。當人們相互隔離時,創造了階層的概念,兒童就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和人性的例子。
  • 天主教會擺脫出版品,基督新教卻大力與之結合的結果之一是,歐洲文化中的知識重鎮全然翻轉。中古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國家,不管在文化或理智的水準上,遠高於北方國家,十七世紀末葉,情況截然相反。天主教仍然維持著一種印象的宗教,持續的加強信徒的偶像崇拜,並過度注重教會和儀式的種種規範。基督新教則演變成一種書籍的宗教,禁止偶像崇拜,倡導嚴謹修身象徵主義。……識字民族比文盲更能夠發展高度抽象思維的能力,以偶像為中心、重視繁文縟節的天主教會,不足以吸引窮人,因為各階層的民眾,仍然習慣接受具體的、圖像式的符號,基督新教從簡的教義,對那些受書籍影響能抽象思考的人而言,則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 只要識字能力持續受到高度重視,就會有學校;只要有學校,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發展。
  • 在十七世紀中葉,英國很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各方面而言,識字人口最多的社會。……英倫群島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早出現童年概念。
  • 童年形態開始發展成形,現代家庭也漸漸成形。……父母被迫要扮演教育家和神學家的角色。……在英國出現了一群中產階級。……童年的概念最初是一個中產階級的概念,因中產階級的人,才有能力接受這種概念。
  • 當童年的概念發展時,社會開始蒐集一大堆秘密,讓它們遠離兒童的認知:有關性關係的秘密,還有關金錢、暴力、疾病、死亡、社會關係等等。甚至還有語言上的秘密,有一大堆字詞,不宜在兒童面前使用。
  • 看電視時,觀眾必須迅速的展現回憶圖象的能力,而非延後分析解碼,觀眾必須去感覺(perception),而不是去構思(conception)。
  • 觀看電視不只不需任何技能,也不會發展出任何技能。
  • 電視以三種方式,徹底腐蝕了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區分線。這三種方式皆跟電視沒有分別心的可接近性相關:首先,電視不要求他的觀眾學習才能捕捉它的形式;第二,電視不要求讀者具備複雜的心智和行為;第三,電視也不會對觀眾進行分類、隔離。
  • 電子媒介根本無法禁止任何秘密,只要沒有秘密,童年的概念就不可能存在。
    電視的重要工作是「移動」資訊,而不是收集資訊。
  • 收看電視彷彿參加一個宴會,出席的人很多,但你一個也不認識。
  • 蕭伯納曾說,所有的專業,皆是用來對抗外行人的陰謀。將他這句話更進一步延伸,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個團體的存在都是用來對抗團體以外的「陰謀」。
  • 人類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在 Culture and Commitment: 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書中指出,人類正朝向一個新奇、迅速變遷、資訊暢通的世界邁進,成人再也不能扮演年輕人導師的角色,結果導使一種「信仰危機」出現。米德指出:「這種信仰的危機,導因於對於年輕人正在經歷的東西,成人並沒有比他們瞭解更多。」
  • 廣告的賣點並非事實,而是偶像,成人與兒童皆可大力效忠,不需任何理性能力或辯證的負擔。……它們憎恨文字敘述,主要運用符號和宗教的語言來進行。
  • 大部分重要的電視廣告都採取一種宗教寓言的形式,以某一個神學為中心思想。就像所有的宗教寓言,電視廣告展現一種罪惡的概念,暗示救贖的方法,以及描繪天堂的遠景。他們也說明何謂罪惡的根源以及成聖的責任、義務。
  • 不只是小孩日漸「大人化 adultfied」,而且大人日漸「兒童化 childified」。「拉文和莎莉」、Archie, Crew of the Love Boat, Three's Company, Fonzie, Barney Miller's Detectives, Rockford, Kojak, 以及 Fantasy Island 上的所有人馬,幾乎無法被稱為成人……除了少數例外,電視上的大人並沒有嚴肅的工作,不帶小孩,沒有政治問題,沒有宗教行為,沒有任何傳統,沒有遠見或嚴肅的計劃,沒有深入的對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