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閃燈是 SB-400,輕巧可愛,功能簡單。買來之後,試了好幾種打燈方式,比較過效果之後,我在使用時都是能跳燈就跳燈,因我覺得閃燈直打,光線實在太硬、太死,照出來的東西很不自然。
近來拍照,開始想到以閃燈「補光」,也想增加一點閃燈使用的常識。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網路上關於閃燈的教學還不少,對於閃燈運作的基本概念和實務原則,我覺得講解得頗為詳細的,是這個從 Nikon Club 網站找到的「關於nikon閃燈的兩篇教學文」,以及一個英文的Blog: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上面兩篇連結,對於 Nikon 閃燈的原理和技巧,有相當精闢的解說。像上面第一個連結裡,譯者有一個小結論:
1. 大白天室外,閃燈用於補光,以閃燈正常出力再減個 1.3-1.7 EV 來補,以產生不著痕跡的完美補光。
2. 昏暗環境,手動曝光把快門設定在比主體曝光再暗個 1.3-2 EV 的快門檔位,來達成適當的背景曝光。
而對於 BL TTL 又愛又恨,請在標準 TTL 兩者之間自行取用。
我看過不少如何「補光」的介紹,都是建議減閃光補償,而 -EV 的值,也多在 -1.3 以上。 以下是我自己做的重點筆記:
- TTL (Through The Lens),指的是藉由閃光燈的預閃,來決定閃燈強度的閃光燈機制。目前 Nikon 的 DSLR 是為 i-TTL,是在反光鏡升起後執行預閃。
- i-TTL有兩種,一是標準i-TTL(Standard i-TTL),一是平衡補光i-TTL(Balanced i-TTL, BL i-TTL)。標準i-TTL,是針對拍攝主體,使之得到正確的曝光;而BL i-TTL,則會讓拍攝主體和背景亮度達到平衡,也就是一般說的「補光」閃燈。
- 啟用閃燈時,因為TTL系統已讓主體得到正確曝光,故光圈、快門值,需以不同觀點視之。光圈決定主體亮度,但TTL已經調整閃燈出力來配合光圈,因此欲控制主體亮度,必需藉由調整閃燈補償或曝光補償來完成。快門速度,決定的是背景亮度,和拍攝主體的曝光無關(除非周圍的光線不弱,否則快門速度不會干擾到主體曝光)。
- 閃燈模式下,閃燈補償是改變閃燈的曝光效果,也就是拍攝主體的曝光;而曝光補償,改變的是整體曝光,也就是拍攝主體包含背景的曝光。
- 室內開啟閃燈時,改以手動曝光模式拍攝(M)會比較方便。此時,可先設定好光圈值,而快門速度則觀察曝光補償表(觀景窗下方的「+..0 ..-」,其實改成手動曝光時,應稱作Electronic Analog Exposure Display --「電子類比曝光顯示」,手冊第43頁)來調整。建議的快門檔位是在-1.3到-2之間,也就是說,讓主體和背景保持一格以上曝光效果的差距,如此背景才不會過亮(和主體一樣亮)。
- 背景比主體亮(戶外、背光),用BL i-TTL;背景比主體暗(昏暗、室內),用標準i-TTL。
但這些觀念和操作,卻不是針對我手邊這種最入門的設備組合寫的。 D40、D40x、D60這種入門的相機,有「補光」的閃燈設定嗎?好像是沒有。我用的 D40x 機身選單裡,閃燈的控制只有「手動」和「TTL」兩個選項;而 SB-400 閃燈上面,只有 on 和 off 的開關,除了從相機內部來操控以外,別無其他控制方法。那我的這個組合,除了手動控制閃燈出力外,到底可不可以利用TTL來補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