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比武大會 - Tournament and Jousting

quill mark

在閱讀西方中古世紀的騎士傳說,或是欣賞以此為題材的電影時,常會看到「馬上比武」(tournament),或「馬上長槍比武」(joust)等場面。

Tournament 例如,在《亞瑟王之死》一書中(Le Morte d'Arthur),年輕的亞瑟(King Arthur)就是在馬上比武大會時擔任他哥哥的跟班,而在返回取劍時意外地拔出了「石中劍」,而成了命定中的國王。

往往是故事的高潮

在《撒克遜英雄傳》裡,艾凡赫(Ivanhoe)一連兩天,先是參加了長槍比武,後在比武大會的大混戰時,得到黑騎士之助,而奪得賽會冠軍。而故事最後的高潮,也是經由神裁的比武會,才解救了被綁在木樁上即將被焚死的蕾貝加(Rebecca)。

我看了一本國立編譯館所出版的《英國社會史》,這本書的原著是 Christopher Hibbert,原書名是 "The English: A Social History",中譯者是賈士蘅。這本書的第七章,是〈馬上比武大會、壯觀排場和神蹟劇〉,對於騎士(書中翻成「武士」,個人覺得這不是很好的譯法)的使命,書上是這麼寫的:

〔十四世紀時,薩耳斯百利的約翰問道〕有紀律的武士,其作用何在?〔其作用是在於〕保護教會,抵抗叛逆,尊崇僧侶,抗禦對於窮人的不公平,在你自己的周遭維持和平,為你自己的兄弟流血,而如果有必要,捐軀。(第 122 頁)


關於騎士和其紋章(Heraldry),則是說:

Royal Arms of England 盛飾在武士的盾牌和鎧外長衣上、在戰爭的紊亂和狂暴中作為識別記號的圖案,後來發展成了一門頭緒紛繁的紋章科學。這些複雜的符號是含有典故的、諷諭的、雙關的,藝術化而且技巧化的排列成多彩的圖案,由一代傳到下一代。它們展示在門房和附屬禮拜堂上,在帳篷和軍旗上,在金銀器皿和馬車上。當一個武士在小喇叭和傳令官的宣佈下進入競技場參加馬上比武時,是他戴這些紋章最驕傲的一刻。

(→ 英國皇室著名的三獅紋章,傳說是獅心王理查一世始用。)


最後,關於「馬上比武」的由來和演進,則是如此介紹的:

十二世紀中由法國引進英國的馬上比武大會,原是年輕武士的一個騷亂的訓練場。這是他展示他氣力和勇武的機會。它普通採取在露天兇猛假想戰鬥的形式。雙方面各有無數的武士,他們互相猛然攻擊對方,想要將對方由馬上打下來。受傷的情形很普遍。有的時候武士們的傷勢很重,以致身亡。而興奮不已的鄉紳,也參加這場混戰,增加了它的粗暴和混亂。但是從那時以後,經過亨利三世為了害怕它們會被用作貴族輩謀叛的藉口而一再禁止但無結果,馬上比武大會有了比較嚴格的規則。可以使用武器的種類受到相當嚴厲的限制;兩個騎馬者之間的戰鬥較許多人之間的假想戰鬥成為更普遍;而技巧和熟練的騎術比殘暴的力量更能贏得勝利。這樣的競賽仍然是危險的,敵對的雙方在用板圍成的場地中騎著馬以長矛刺擊對方。在圍場內,到了十五世紀才普遍使用界線物以防止馬匹互撞。但是死於粉身碎骨墜倒於地的武士人數已遠不像打群仗時那麼多。最初,教會對涉及流血的馬上比武大會十分不悅,它曾經拒絕給因比武而死的人舉行基督教的葬禮,並且曾經一度使英國禁止舉行馬上比武大會 。然而,一三一六年,當教皇約翰十二世(Pope John ⅩⅩⅡ)聽信別人的勸告,同意這種比武對於可能成為十字軍的人是一個必要的訓練時,英國的教會不再持反對的態度。

Jousting除了是練武以外,馬上比武大會也成為一種愛情遊戲。幾乎每一個武士都有一位他想要留下好印象的貴婦淑女。他為了勝利而向她祈禱。他也向聖母瑪麗亞祈禱,希望在獲得勝利以後,因為他在比武場上的勇敢,他會有機會證明他也是一個勇敢的情人。在馬上長槍比武以後,他走近貴婦淑女們所坐看台前,拏掉他的盔,向他們鞠躬,而後回到他的臨時寓所,等待她們的裁決獎賞;她們有贈予這些獎賞的權利……

不時的,貴婦淑女們不僅頒發獎品,也以她們自己為禮物;因為,根據武士制度的風氣,「不貞」不是不名譽的舉動。事實上,私通成為上流社會所接受的社交娛樂,它且有與武士風度的構想一致的行為規則。一般預期:在一個武士為愛而結婚以前,他已與另一個武士的妻子私通。只要他遵守上流社會的習俗,並且隨時願為他公開表示愛慕的貴婦淑女作戰和效死,他便可以想怎麼樣便怎麼樣。……朝廷上的婦女不帶貞節帶,因為一個貴婦淑女的貞操,如果還需要保護,則必須用劍來保護而不像一個意大利商人那樣用一把鑰匙保護。(第 113~115 頁)

這套書分成上、下兩冊,我只看了上冊。我本以為這套書,是有系統的分析論述,看了之後才知道我錯了——這是一套介紹中古到近代英國人生活的著作,說是「社會史」,好像有點太沉重了。書中的主角,是各時期的各種「英國人」,談的是這些英國佬們是如何過日子的。

作者的取材細膩,描寫生動,這套書本該是很容易閱讀的,但由於主題的關係,書中對影響各時代政、經、軍事等大事並沒有深入去探討、分析;所以,我覺得本書是為那些對英國史已有相當認識的人所寫,以我的程度,想要 enjoy 這兩冊「社會史」,則是力有未逮吧!

(圖片取材自 Wikipedia




Category: 0 意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