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是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或譯為:列維 ─ 斯特勞斯)去世的消息。
法國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逝世 享壽100歲
(2009/11/04 10:23) 記者朱錦華/綜合報導
法國著名人類學家,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的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上周五在家中逝世,享壽100歲。
他的家人及同僚周二表示,因為不想被媒體打擾,所以延後發布他過世的消息。親友已經在他居住的勃艮地村莊Lignerolles為他舉行過喪禮,並長眠當地。
李維史陀把他在亞馬遜盆地的經歷與反思,寫成《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一書,於1955年出版,成為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著作之一,對結構主義、文學、人類學與神話學都有深遠影響。
法國總統薩科齊向他發表致敬詞說:「他是一名孜孜不倦的人文主義者。他創建了現代的人類學,並且把法國在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名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最高峰。」
李維史陀其他重要著作還包括《野性的思維》、《結構人類學》、以及四大卷的《神話學》等。
李維史陀被推崇是結構主義的先驅。這門學問是要揭露隱藏在原始模式後面,潛沈的、無意識的思維。而這些思維往往形塑了人類文化與關係的外在世界面貌。
關於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李維史陀曾形容說:「是對無可懷疑的和諧的追尋」。
李維史陀1908年11月28日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巴黎的索邦大學研習法律與哲學,後來並未繼續攻讀法律,反而在1931年取得哲學教師資格。1935年,在中學教年幾年書後,他在最後一刻獲准參加一支法國文化派遣團前往巴西,擔任巴西聖保羅大學的訪問教授。
1935年到1939年間,李維史陀生活在巴西。這段期間,他進行了首度的民族誌田野工作,在幾次短暫的研究考察行程中,進入了馬托格羅索州與亞馬遜雨林。
他首先研究巴西印地安人的Guaycuru人Bororo人。1938年,他進行第二度、長達一年的探險,研究Nam ikwara人與Tupi-Kawahib人的社會。這次經驗鞏固他成為一位人類學家的專業身分。
1955年,他把上述經驗與反思寫成書,於1955年出版《憂鬱的熱帶》一書,讓他爆紅成為法國的最知名的知識份子之一。本書結合了耀眼的華美散文風格、哲學的沉思,以及對於亞馬遜住民的民族誌分析,交織出這本傑作。
「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的主辦者表示,他們很遺憾無法將這個獎項頒給李維史陀,因為《憂鬱的熱帶》不是小說!
我去年才剛買了一套對岸出版的李維史陀文集:《結構人類學》,想說有空時好好看一看,輾轉一年快要過去,我只大概地翻看了其中兩、三章而已,想來真是慚愧。
不過應該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以為這種已聞名好幾世代的大學問家,早就已經辭世多時了;記得當我在這套書的扉頁看到他的祝賀詞時,還真是大吃一驚:
我以前最先想要看的,是李維史陀的《神話學》(Mythologiques I-IV),國內的「時報出版社」曾經出版過這一到四冊的全集翻譯:《生食和熟食》、《從蜂蜜到煙灰》、《餐桌禮儀的起源》和《裸人》。不過當我看到那四本超厚的大部頭陣勢後,就直接放棄了,而且這套書也已絕版多時。
在「時報悅讀網」裡,還可找到這套書的資料,網站上並刊有譯者的序文和專家的導讀資料。在作者的括號後面,習慣上是列出其生卒年份,過去都是只註明「1908~」,很遺憾從現在開始,後面已必須加註為「1908~2009」。以下是《神話學》第一部《生食與熟食》(Le Cru et le cuit,英譯名:The Raw and the Cooked)的介紹資料:
譯者序:
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 1908~ )在西方現代哲學上占有「結構主義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學結構主義的興起公認肇始於李維斯陀的《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的問世(1962年)。如果說,就他個人的學術生涯而言,這個思潮的形成相應於他從文化人類學家向哲學家過渡的過程,那麼,《野性的思維》只是這個過程的開端,而其完成則是四卷本的《神話學》(Mythologiques)(1964~1971年)。
本書是它的第一卷《生食和熟食》(Le cru et le cuit)。誠如他在本書「緒言」中所強調的,這四卷是各自獨立的,「它們並不構成連續的系列,而只是對同一些問題作不同的處理,對同一些問題作不同的解決,以期訴諸新的觀照。」實際上,本書標誌著哲學結構主義的真正確立。……導讀:
……李維斯陀在《神話學》第一卷《生食和熟食》裡,試圖以生的與煮熟的、新鮮的與腐敗的、濕的與乾的等對立的烹飪及感官特質建立一套嚴謹的邏輯架構「生/熟」這個對立組是一再出現的主題;前者是屬於自然的範疇,後者是屬於文化的範疇。這兩個範疇的差異及變換以火的發現為指涉的焦點。他並且發現下列各層次上各對立組的對應關係:在食物層次上是「生的/熟的」、在社會層次上是「自然/文化」、在宗教層次上是「世俗/神聖」、在聲音層次上是「靜默/音響」等等。……
黃道琳(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節錄自時報悅讀網)
我只是一個好奇的外行讀者,不是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自然寫不出什麼偉大的悼念或追憶文,唯一可做的,是用惡搞方式來紀念。我上面節錄的,都是《生食與熟食》這本書的資料,說真的,我最早接觸 "The Raw and the Cooked" 這個名詞,並不是從人類學或結構主義這些學術領域,而是從西洋流行音樂。
1989年,有一支來自英國的流行搖滾樂團 Fine Young Cannibals ,以他們的第二張專輯 "The Raw and the Cooked" 奪下英、美兩地的排行冠軍。光在美國的排行榜上,這張專輯就產生了五首暢銷單曲,分別是:"She Drives Me Crazy"(冠軍曲)、"Good Thing"(冠軍曲)、"Don't Look Back"(第11名)、"I'm Not The Man I Used To Be"(第54名)、"I'm Not Satisfied"(第90名)。專輯則從1989年6月3日起(距今約二十年前),蟬聯專輯榜七周冠軍。
這個團體自稱為「年輕有為的食人族」,是一支三人樂團,靈魂人物是主唱 Roland Gift,這張專輯名稱,就是借用李維史陀的書名而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和他們 Cannibals 的團名有關吧。
↓ 當年《余光音樂雜誌 '89 年鑑》對此團的介紹(翻拍得不好,請見諒):
↓ 「生食和熟食」專輯中最受歡迎的單曲:〈她令我痴狂〉:
She Drives Me Crazy
I can't stop the way I feel
Things you do don't seem real
Tell me what you've got in mind
'Cause we're runnin' out of time
Won't you ever set me free
This waiting round is killing me
She drives me crazy
Like no one else
She drives me crazy
I can't help myself
I can't get any rest
People say I'm obsessed
Everything you say is lies
But to me there's no surprise
What I had for you was true
Things go wrong, they always do
She drives me crazy
Like no one else
She drives me crazy
I can't help myself
I won't make it on my own
No one likes to be alone
She drives me crazy
Like no one else
She drives me crazy
I can't help myself
Uh huh huh
She drives me crazy
Like no one else
She drives me crazy
I can't help myself
Uh huh huh
She drives me crazy
Like no one else
She drives me crazy
I can't help myself
《生食和熟食》(The Raw and the Cooked),書本太厚又買不到,聽聽同名的流行專輯,是比較簡單的選擇,也是另一種接觸經典的方式。(自我安慰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