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在很久以前就說過,要拿奧斯卡獎,去接演一部關於「大屠殺」(Holocaust)的片子就對了。這項預言,在 2009 年時應驗,曾提名多次,卻從未拿下小金人的 Kate Winslet,就憑著這部《為愛朗讀》(The Reader),奪下了她第一座金像獎。
The Reader (2008)
User Rating: 7.7/10
Director: Stephen Daldry
Writers: David Hare (screenplay), Bernhard Schlink (book)
Cast:
Kate Winslet... Hanna Schmitz
Ralph Fiennes... Michael Berg
David Kross... Young Michael Berg
Lena Olin... Rose Mather / Ilana Mather
Bruno Ganz... Professor Rohl
Jeanette Hain... Brigitte
Susanne Lothar... Carla Berg
Alissa Wilms... Emily Berg
Florian Bartholomäi... Thomas Berg
Friederike Becht... Angela Berg
Matthias Habich... Peter Berg
Frieder Venus... Doctor
在電影主角 Michael 的文學課堂上,他的老師說:「秘密在西方文學裡相當重要,故事中角色的特質,可以由人物所隱藏的秘密來定義。這些秘密各有不同,有些是因為偏執,有些則是出自善意,他們下定決心保守秘密……」
這句話,提示了電影的中心思想。電影中,兩位主角的特質,就是從他們所欲保守的秘密來定義。
戀情的秘密
秘密,會帶來疏離、孤立,因為你無法與人分享,你太害怕別人發現你的秘密,因此你不敢與旁人建立親密關係。這是藏匿秘密所要付出的代價,因為秘密和親密是互相排斥的。
電影前半,Michael 的秘密,是和年長的女人發生姦情。為了這個秘密,他無法與同年齡的同學建立友誼,他的世界變得只為 Hanna 而存在。
而他對 Hanna 則是坦然的,他們的關係一開始建立在肉慾之上,但他封閉了與其他人的連繫,因此與 Hanna 成了他情感的唯一出口,他對 Hanna 的感覺很快超脫了肉體的關係,而成了他最在乎、最害怕失去的寄託。
更大的秘密
但 Hanna 與他相反。Hanna 是個文盲,這是她更重大的秘密,她早就習慣封閉的生活,與 Michael 的關係,初時只是放縱與發洩,雖然 Michael 的純情讓她也動了情,但 Michael 的重要性仍遠不及她所要保守的秘密,因此她對他的感覺,也只是比一般人親近一點點。秘密存在的一天,Hanna 的感情就無所自由。
Hanna 與 Michael 在一起時,兩人做愛前後的餘興節目,就是由 Michael 唸著他在學校讀到或借到的書給 Hanna 聽。原先,這像是做愛後的事後菸,後來,則變成歡愛前的前戲。透過朗讀書冊,Michael 變得更有自信,或許是因為 Hanna 的肯定,以及他朗讀後 Hanna 所給予的實質獎勵。
這段不正常的關係,因 Hanna 被升職,使得文盲秘密的存在出現危機,Hanna 毫不遲疑地不告而別。她守護多時的秘密,要比純情少年更重要得多。
節外生枝的秘密
Michael 的戀情秘密仍需保存,但唯一知道秘密的人已經不在,這秘密就只是他心中的創傷。這個心傷看似就要痊癒,但當他在法庭上看到 Hanna 受審時,他舊傷復發,而且,因為 Hanna 曾是納粹時期的「黨衛隊」(SS),並擔任猶太集中營的守衛,這讓 MIchael 的這段秘密戀情顯得更不可告人。
Hanna 成了戰犯,他在黨衛隊時期的作為,令人髮指。Michael 的愛與恨、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良知,全在內心激烈衝突。在審判過程中,他終於發現 Hanna 是個文盲,那個 Hanna 最不想讓人知道的秘密。
其他被告將首謀責任賴給 Hanna,並指稱當年的一份報告是 Hanna 所寫;在核對筆跡時,Hanna 本可讓真相大白,但 Hanna 卻自甘承擔那不屬於她的首謀罪。她是文盲的事實,是連發生親密關係的男伴都要隱瞞的,更不可能在法庭上讓秘密公諸於世。
Michael 知道的這個秘密,可讓 Hanna 不需擔下重罪,他本要在宣判前找 Hanna 懇談,應該是想說服她別再隱藏這個秘密,但他在會面之前退縮了。Michael 沒辦法面對她,沒辦法面對這之後的審判過程,因為這代表他將公開他曾經愛上納粹殺人魔的秘密。
秘密的陰影
之後的日子,Michael 都活在這個秘密的陰影之下。我們不知道是哪個秘密最困擾著他,是與 Hanna 的那段戀情?還是明知道 Hanna 是文盲,卻又眼睜睜地看她承擔重罪?
不管是哪一個秘密,這都代表了 Michael 的懦弱。因為他的道德觀,因為整個社會氛圍,讓他沒有勇氣為他所愛的人挺身而出。他無法與別的女人,甚至是自己家人維持親密關係,秘密困擾著他,讓他的人生也跟著 Hanna 一起被監禁。
幾年後,Michael 的婚姻破碎,他恢復一人獨居,這又是隱藏秘密的大好機會。他錄下他朗讀書本的錄音帶,寄給監獄裡的 Hanna。原先只是建立在情慾關係之下的朗讀,如今變成情感交流的管道。而這項舉動,也等於宣告,Michael 已經知道 Hanna 不識字的秘密;於是,Hanna 對 MIchael 不需再存戒心,她對 Michael 的武裝可以安心卸除,她開始對他有了親密的依賴關係。愛意,也是在此時才滋長、蔓延。
秘密的解開與保存
Hanna 過去,可能從沒在秘密被知曉後,還有人願意與她維持親密關係。她對生命與愛情重新出現期待,她決定讓她的秘密不再是秘密——不是藉由宣告,而是藉由彌補。她笨拙地從錄音帶和書本中,慢慢地學習辨識文字,透過自我教育,她不再是個文盲。
但 Michael 不斷寄出錄音帶的行為,可能只是情感的宣洩,可能只是一種內咎的補償——補償他在審判時默不作聲的隱瞞。他仍以這段愛,以及 Hanna 過去的作為感到羞恥,他依舊想保守著這個秘密。
二十年過去,垂垂老矣的 Hanna 獲得假釋。出獄前,這對情侶終於見面了,但 Michael 只把兩人的關係,定位成舊識之間的接濟、照料,他故做冷漠的態度,讓 Hanna 唯一的期望落空了。就在出獄前一晚,Hanna 踏著她讀過的書本,上吊自殺了。
無法忠實面對自己感情的 Michael,要到向自己的女兒傾吐秘密後,他自我監禁的心靈才獲得解脫。
罪有應得嗎?
本片的評論很兩極。一般對導演安排故事的手法,頗有微詞,主要在於現代與過去之間跳躍式的回溯,讓觀影者容易產生時空與人物關係的錯置。這點我非常同意。
另外有人覺得,本片的缺點,是把 Hanna 這個參與慘無人道犯行的守衛,描繪得太令人同情,這點我的態度傾向保留;當然也有人說,他們對 Hanna 的遭遇,覺得那是罪有應得,因此無法對本片劇情發生感動。
以愛情故事而論,若電影中男、女主角的行為,無法得到觀眾的認同,那故事自然無法讓人產生共鳴,我覺得這是本片所冒的風險。
但這個風險值不值得,或有沒有發生效果呢?我覺得是有的。這不是一段蕩氣迴腸的偉大愛情故事,男、女主角也都沒有甘為對方犧牲、奉獻的無私舉措;相反地,他們都是自私、不坦白的,他們無法對自己的感覺忠誠,因此他們的結局,只能當成是警世寓言,提醒著我們,不要犯上相同的過錯。
冷血?同情?
至於 Hanna 是不是冷血的屠夫?我想這個答案很明顯:不是。但為何她在集中營挑選受死者,或是在教堂大火時,仍不願打開大門,坐視人犯活活被燒死?
我想,這恐怕要探討 Hanna 的職業觀。她的目不識丁,造成她的無知,因而她更相信權威,並盲從於權威。電影剛開始,Hanna 對一個在自家門口嘔吐的患病少年(Michael),展現了她溫柔的關懷,她照料他、安慰他,親自送他回家,這至少能證明,她是個富有同情心的一般善良民眾。
但為何這樣一個人,會犯下如此冷血的罪行?其實這也是二戰之後,大家面對德國這個民族時,最大的疑惑。在 Hanna 的這個例子中,她時時覺得她有致命的缺點,而自尊心極強的她,又不願承認她的缺點,因此她在工作崗位上時,是兢兢業業、唯命是從的。穿上了制服,她無法獨立思考,或說,她不敢讓自己的判斷,凌駕於上級的命令、規範之上。
脫下制服以後
她對 Michael 的關心,是在她下工以後;當她與 Michael 一同踏上腳踏車之旅時,她坐在教堂裡聽著聖歌,會感動地哭泣(也可能是想到教堂裡被燒死的猶太人)。總之,脫下制服,不在工作崗位的 Hanna,少了加諸於她之上的責任和命令時,她是可以讓自己的情感主宰自己的行為,這時的她,是比較接近於她的自我。
但一旦穿上制服,她的自我判斷力就不再具有效用。這是一種依賴,這是一種隱藏,她不願出風頭,她不能成為焦點,她必須成為體制的一分子,這樣她的秘密才得以緊守。
當 Michael 出現在她負責的車廂之內時,她非常氣憤,回到家後,Michael 對他這個自以為浪漫的行為道歉,他說:「我坐第二車廂是因為……我以為妳會吻我!」
而 Hanna 用一種不可思議,認為這簡直荒謬到極點的口吻說:「孩子,你以為我們能在電車裡溫存?」
這就是 Hanna 的觀點。在私底下,她可以同情別人,她可以關懷別人,她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嘗試各種性愛姿勢和花招。但在工作崗位上,她只是上級(主管)意志與命令的執行者,所有道德上的判斷,都不是她能作主的。不論是在西門子工廠、電車的查票員,還是黨衛隊的守衛崗位,她只負責送進、送出,她是裝備線的一員,她緊守她的分際,而不管她送出去的,是一樣成品、一名旅客,還是一具屍體!
但,這就可以免除她的罪惡嗎?當然不是!
荒原與聖杯
讓我再次(!)用聖杯故事來看待她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從聖杯故事中學到一點東西,那就是忠於自己內在的感覺,不要受外在的體制、規範所束縛,不要被自己的自尊、偏見所蒙蔽,發揚自己心中那神聖的良善,勇敢地做出合乎自己價值判斷的事。
聖杯的獲得是如此簡單,只要開口的一句關懷,外在的邪惡、咀咒力量立刻灰飛煙滅。帕西法爾(Parzival)的過錯,就在於他緊守著死教條,想維護自己身為騎士的尊嚴,因此魔咒無法解開,聖杯堡的漁夫王以及其子民,只能望著荒原空歎,繼續承受著苦果。
Hanna 只要在教堂著火時,發揮一丁點她日後對一個陌生少年的同情心,她就可以拯救被囚禁的數百名猶太人的性命,但她選擇讓她的良知沉睡,而忠於她的「職責」。
所以,荒原的定義是什麼?就是其中的人,只知死抱著規範、教條,而不讓自己的良知覺醒。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是名符其實的荒原。
Michael 也是罪人。他一樣無法掙脫他加諸於己的枷鎖,不敢站出來說出他所知的真相,以及面對他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因此他只能永遠在悔恨之中渡過。
不管是 Hanna 或是 Michael,他們都沒有真正的覺醒,這也註定這個故事,不會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圖片取材自 Wikipedia)
Fafner's Rating
總評價:★★★★
導演: | ★★★½ | 編劇: | ★★★★½ |
演員: | ★★★★½ |
該說的都寫在上面了。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某些人可能不喜歡女主角所讓人引發的那一點同情,還有人可能不喜歡 Kate Winslet 那沒有刮除的腋毛,或是劇中演出的疑似肛交。 但我很喜歡這種可以分析、探討的劇情,而不是那種望而即知的是、非、善、惡演繹。導演的手法會令初次觀看時產生疑惑,這對於想用心去了解電影的觀影者而言,是額外多出的理解負擔。
2 意見:
這是我挺喜歡的電影
在小說出電影的那年
我14歲
只能看小說
但我認為
比起影片
小說更能表現她的故事張力
另外推薦一部好電影給版主
名叫
街頭日記
我的經驗是:先看小說再看電影,通常會比較喜歡小說;先看電影再看小說,則對電影的喜愛也不容易改變。小說和電影,包括我現在正在介紹的漫畫和電影,都有獨特的表現方式,也都各有其優、缺點。
謝謝你推薦的電影,希望題材不是關於大屠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