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真正的羅賓漢」 - The Real Robin Hood (2010)

quill mark

"The Real Robin Hood" ——《真正的羅賓漢》,是一部記錄片,於 2010 年 5 月11 日(上星期)在美國播出,應該是為最新上映的電影《羅賓漢》(Robin Hood)造勢的記錄片。本片由電影的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負責編、導。

造勢的宣傳影片

IMDb上所標示的播出時間是 120 分鐘,但我看的錄影版本,已經被截掉廣告,長度大約是一個半小時。

Ridley Scott Russel Crowe

這部 "The Real Robin Hood" 紀綠片,以後應該是會收錄進 DVD 裡,當成是特別收錄。片子以訪問學者、專家為主,佐以導演雷利.史考特,主角羅素.克洛(Russel Crowe)和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的訪談,他們從歷史的角度、戰史的角度、和拍攝影片的角度,來談羅賓漢的起源、他身處時代的社會環境、作戰時的觀念和武器,以及電影的切入角度。

Cate Blanchett 如果對這部電影有興趣,這會是很好的輔助教材;而如果對這部電影沒有興趣,至少也可以多了解一些羅賓漢和英國的歷史。

羅賓漢探源

關於「羅賓漢」的歷史探源,我以前看過《俠盜王子羅賓漢》(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的特別收錄,憑我多年前所留下的印象,這部分應該是大同小異的。事實上,除非有新史料的發現,否則羅賓漢的研究就是這樣了,不太可能有新的突破。

片中,從羅賓漢的 "outlaw" 身分談起。"outlaw" 我們通常翻為「不法之徒」,而這裡,歷史學者特別強調這個詞的意義,那就是一旦被宣告成 outlaw,那就代表這個人「已在法律的保障之外,任何人皆有權捉你、殺你。」所以,感覺上,「亡命之徒」似乎是更好的翻譯——但這個詞好像又太強烈了一點。

而在羅賓漢的探源上,目前找到最早提到「羅賓漢」的文獻資料,是 1370 年的 "Piers Plowman",裡面的一個角色說:「我或許不清楚教士所唱的禱文,但我通曉羅賓漢的詩歌……」

所以很明顯地,在 1370 年以前,羅賓漢的詩歌就已經廣為流傳,可能已經由口語傳頌了上百年。

真有其人?一個代稱?

現存最早的羅賓漢歌謠,是 1460 年 的 "Robin Hood and the Monk";1500 年的 "A Gest of Robin Hood",則是早期結構最完整的長篇作品,裡面已經包含了許多我們目前所知的羅賓漢「傳統」。

Piers Plowman Oral Tradition

如果要從歷史人物上,來找尋真正的羅賓漢,那至今則仍未能有定論。1225 年左右,官方資料上有一個叫做 Robert Hode 的人,因為欠了修道院院長一大筆錢,而被宣告為 outlaw,這是最接近羅賓漢的一個人物了,但他是不是因此就成為盜匪,則沒有更進一步的證據。

Scotichronicon then arose the celebrated bandit Robert Hood...

在 1377 年的 "Scotichronicon"(蘇格蘭編年史)上,有一段文字敘述,提到了「著名的盜匪羅賓漢、小約翰,與他們的同伴們……」而在這段期間,有八個不法之徒被稱之為「羅賓漢」。因此,合理推論所謂的「羅賓漢」,已經成為一個代用詞,而不是專指某一人。

而將這個事實往前推,本紀綠片似乎認為,1225 年的 Rober Hode,極有可能就是第一個羅賓漢。

Eight Outlaws Called Robin Hood Robin Hoods

好漢們與瑪莉安

記錄片又繼續提到幾名有名的綠林好漢,像前面已經有提到小約翰,他差不多和羅賓漢齊名,是綠林的第二號人物。而在最早的羅賓漢歌謠 "Robin Hood and the Monk" 的最後,小約翰救了羅賓漢,羅賓漢要小約翰取代他的領導地位,但小約翰辭謝了。

在一般人的歸類裡,Will Scarlet 和 Will Scathelock 是同一人(Howard Pyle 則當成兩個不同的人),他的名字來自於 "scathe" 這個字,表示他是可以帶來巨大傷害的人。

片中講到的瑪莉安(Maid Marian),和我之前寫的差不多(請見:關於瑪莉安 - Maid Marian),片中說瑪莉安成為羅賓漢的女友,是在 1590 年 Anthony Munday 的戲劇,而「五朔節」活動(May Games),是慶祝天候將要變暖的活動。

凱特.布蘭琪是最新版的瑪莉安。電影裡的這個畫面(下圖),讓我想起了 Vermeer 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下右)。

Cate Blanchett as Marian Vermeer

片中又講了不少軍事、武器方面的歷史,這一方面可能是要讓觀眾了解,電影考據之嚴謹,而另一方面,是在講述「弓箭」在戰史上所帶來的意義。由「自由農」(yeoman)為主所組成的弓箭隊,間接帶動了中產階級的興起。

↓ 比較古劍和羅賓漢時期的劍。
Swords
↓ 射鹿用的箭頭,和要射穿盔甲不一樣。
Deer Hunter

羅賓漢的「真正」意義

節目的後段,就是解釋雷利.史考特版《羅賓漢》電影的設定。Russel Crowe 認為,過去一百年裡的羅賓漢電影,太過重視故事性,將羅賓漢從一般的勞動階級,提升至貴族或前貴族的地位。

在英國的封建社會裡,自由農的誕生,為傳統的貴族、農民的階段,帶來了新的改變,他們是介於其中,擁有土地,可自由買賣,並享有部分自由的一群人,他們負擔不起昂貴的騎士裝備,但仍有著可以與貴族對抗的武器——弓箭,他們是社會新興的一股力量。導演雷利.史考特則覺得,將羅賓漢恢復成自由農的身分,將有助於他們所要表達的內涵。

至於是什麼樣的內涵?Russel Crowe 表示,「羅賓漢的核心精神,在於劫富濟貧,我們是試著用隱喻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劫富濟貧的意義。因此,我們在時間上做了一點小改變,讓羅賓漢的故事與《大憲章》結合,於是羅賓漢從富人手上所劫取的,不再是金錢,而是權力。」

Magna Carta Article 39

記錄片特別引述的,是《大憲章》的第三十九章(Article 39),這段文字,輔仁大學副教授雷敦龢的譯文如下:

第三十九章

任何自由人不得被捉拿、拘囚、剝奪產業,放逐或受任何損害。除非受同等人之合法判決及本地法律所允許,我們亦不會自己充當軍隊或派軍攻擊他。


記錄片的結論,是《大憲章》(Magna Carta)的簽署,創造了中產階級。雖然其規範,僅只是國王與貴族間的關係,但它是人類爭自由的一項重要里程碑。現代社會的自由、平等、公義的概念,皆從《大憲章》所引伸而出——而沒有一個英雄,比「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更重視這種價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