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漢的近期傳統 - The Later Tradition - Part II

quill mark

(續前:羅賓漢的近期傳統 - The Later Tradition - Part I

有一種固定、持續的故事發展模式,就是羅賓漢對上一些偶遇的強勁對手,這些乞丐、牧羊人或是小販,他們打敗了羅賓漢,並受邀加入綠林之列。

這類可能是為了討好一般大眾的詩歌,深受中下階層的歡迎,因此這類作品就興盛不輟,而成為這時期數量最多的創作。

不打不相識

在三十三首 Francis James Child 的選集中,有十八首包含著這種類似的主題。以這種方式,羅賓漢招募了修士("Robin Hood and the Curtal Friar")、小約翰("Robin Hood and Little John"),甚至瑪莉安(瑪莉安的部分,可參見:還是個劍術高手。原詩為 Child 選集第 150 首)。

↓ Robin Hood and Maid Marian
Robin Hood and Maid Marian
↓ Robin Hood and Little John
Robin Hood and Little John

在 "Robin Hood and the Newly Revived" 中,羅賓漢的對手名為 Gamwell;在 "The Jolly Pinder of Wakefield" 中,對手是叫做 George a'Green 的搗杵匠(pinder)。

"Robin Hood's Delight" 裡,羅賓漢、小約翰、Will Scadlock 在雪伍德遇上三個護林隊,好漢們打不過,最後和護林隊一起進城喝酒。在 "Robin Hood and the Ranger" 裡,參與打鬥的人,變成羅賓漢和一名護林隊,羅賓漢打輸了,邀請他加盟。

The Jolly Pinder of Wakefield在這些打鬥中,羅賓漢很明確地被巡警(Ranger)、牧羊人(Shepherd)、三個護林隊、補鍋匠(Tinker),和一個版本中的乞丐打敗("Robin Hood and the Beggar, II")。

被修理得很慘

其他的打鬥則是平手,而且羅賓漢總是先喊停的人。多數對手接受羅賓漢的邀約,像小約翰、搗杵匠、巡邏隊、皮革匠(Tanner)、蘇格蘭人(Scotchman)、補鍋匠,"Robin Hood and the Newly Revived"  裡的 Gamwell,和短衣修士(curtal friar)。乞丐和小販們(pedlars)不願加入而離去。

Robin Hood and the Shepherd在 "The Bold Pedlar and Robin Hood" 和 "Robin Hood's Delight" 之中,打鬥最終以友善的飲酒收場;在 "Robin Hood and the Shepherd" 中,則是以簡單的讚美結束。"Robin Hood and the Pedlars" 裡,羅賓漢被修理得最慘,他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這段期間,羅賓漢與好漢們使用的武器,也變為一般農民常用且熟悉的木棍。

這一類打鬥主題,包含了早期兩則詩歌中的原型:一是 The Gest 中的小約翰與廚師,在打鬥完之後吸收對手加盟,例如上述的許多故事。

Robin Hood and the Beggar第二種則是來自 "Robin Hood and the Potter",在羅賓漢被打敗後,與陶器匠合夥,換穿他的穿著、帶著他的器皿,假扮成陶器匠。"Robin Hood and the Butcher" 可說完全依照這個模式而寫成,而 "Robin Hood and the Beggar, I",也大致與此吻合。

棄劍從棍

打鬥的武器,也看得出羅賓漢等人在社會階級上被逐步降級。在 The Gest 裡,小約翰和廚師是比劍,而這種武器一直延伸到 "Robin Hood and the Curtal Friar"、 "The Jolly Pinder of Wakefield"、"Robin Hood's Delight"、 "Robin Hood and the Newly Revived" 中羅賓漢與 Gamwell 的打鬥,還有 "The Bold Pedlar and Robin Hood"。以上除了最後一個以外,全是出自 Percy Folio

在 "Robin Hood and the Potter" 裡,羅賓漢以劍對陶器匠的棍,這種對戰方式在 "Robin Hood and the Butcher"、"Robin Hood and the Beggar, I"、"Robin Hood and the Shepherd"、"Robin Hood and the Tinker" 都是相同的。

Robin Hood and the Ranger在 "Robin Hood and the Ranger" ,羅賓漢與巡邏隊先比劍,劍斷後改比棍;單純的棍棒對打,是出現在 "Robin Hood and the Tanner"、"Robin Hood and Little John"、"Robin Hood and the Pedlars"。

羅賓漢使用的武器,隨著時間的演進,越來越農民化。在中古時期的詩歌當中,他是不使用棍棒的。

綜合,演進,創新

伴隨著羅賓漢故事的普及與演變,新加的元素越來越多,而形成另一種傳統。J.C. HoltMartin Parker 在 1632 年所寫的 "True Tale of Robin Hood" 來當最佳的範例。

Wikipedia 所提供的 "True Tale of Robin Hood" 簡要劇情,大概是這樣的:

羅賓漢原為杭廷頓伯爵,他為人慷慨,後又與聖瑪麗修道院的院長結怨,因而家產散盡。他被宣告為不法之徒,遂率眾遁入森林,攔路打劫富有的神職人員,用以資助貧困的民眾。

他洗劫了院長,院長一狀告上國王,國王懸賞要捉拿羅賓漢,但國王派來的人,不是羅賓漢打敗,就是反加入了羅賓漢陣營。

理查國王親自到諾丁漢,羅賓漢寫信要求赦免,國王同意了。但在得知赦免消息之前,羅賓漢生病發高燒,他請他所信任的修士幫忙放血,卻遭到修士陷害而喪命。理查國王認為羅賓漢很笨,怎麼會信任這樣一個會背叛他的修士。

可看出,"True Tale of Robin Hood" 已具備了現代羅賓漢故事的形貌。

羅賓漢故事的發生地點,從邦斯戴爾(Barnsdale)漸漸轉移至諾丁漢,這也是無可避免的。諾丁漢比較大,也比較有名。在 Child 搜集的 33 首羅賓漢詩歌中,發生在邦斯戴爾的,只有三則:"Robin Hood and the Beggar, II"、"Robin Hood and the Bishop of Hereford"、"The King's Disguise"。而在諾丁漢或雪伍德,或兩者都有的,則有十七則。

族群衝突與劫富濟貧

在這些詩歌之中,完全不見羅賓漢支持受壓迫的撒克遜人,或與諾曼入侵者對抗的敘述。這個主題,是 1820 年司各特(Walter Scott)在《撒克遜英雄傳》(Ivanhoe,請見:撒克遜英雄傳 - Ivanhoe),及 1825 年 Augustin Thierry 在 "Histoire de la conquete de l'Angleterre par les normands" 才引進的。

A True Tale of Robin Hood最後提到的,是被視為羅賓漢非常重要特質的「劫富濟貧」。在這些詩歌中,羅賓漢「劫富濟貧」(rob from the rich and give to the poor)的義行,就算不能說是完全沒提及,也可說是非常地不起眼。

首先將「劫富濟貧」化成詞句,並成為羅賓漢標記的,是上述 Martin Parker 的 "True Tale of Robin Hood"。在 Child 的詩歌之中,只能找到一些羅賓漢同情窮人,或打劫對象僅限於富人、神職人員的線索。Martin Parker 將之變成羅賓漢與綠林好漢的職志,而另一名羅賓漢學者 Joseph Ritson 則是這種精神的鼓吹者,他幫忙強化了羅賓漢的這種形象。 




1 意見:

Unknown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