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4 卷三 1883.9 - 1886.3

quill mark

第三卷收錄了梵谷離開海牙後,一直到前往巴黎之前的信件。

這段期間,梵谷先到了荷蘭北部的德藍特(Drenthe,德倫特),後又回到努昂(努能)與家人同住,最後前往安特衛普(Antwerp),再轉赴巴黎。

Skull with a Burning Cigar《梵谷傳》裡,把德藍特和安特衛普的短暫停留全都跳過。左圖是他在安特衛普時著名的靜物畫 "Skull with Burning Cigarette"(F 212, JH 999 )。

率性而為的個性

梵谷到德藍特,主要是想要畫那裡的農村景觀,他自詡為「農夫畫家」,到鄉間去接觸農人、接觸自然,是他一直有的衝動。

梵谷的自不量力,讓他在海牙欠了一屁股債,去到德藍特又是倉促成行,沒能好好的計畫,以致於沒撐多久,就只能回到努昂投靠家人。

他從德藍特寄出的信中,也承認自己「行動未免過度輕率」、「我素向喜歡率先行事」,他後來的巴黎之行,也是同樣的情形。平心而論,梵谷衝動又固執,是個到處惹麻煩的頭痛人物。

梵谷在德藍特的新阿姆斯特丹信中提到,他為一座可開閉的吊橋製作了巨幅油畫和速寫。但目前之能找到這張圖的水彩畫。

↓ Drawbridge in Nieuw-Amsterdam, F 1098, JH 425
Drawbridge in Nieuw-Amsterdam

這張畫可拿來與後來在阿爾(阿羅)的安格羅吊橋比較。德藍特適時正要進入冬天,氣候寒冷,灰暗的天際、幾近光禿的樹木,加上蹣跼獨行的提水老婦,一幅蕭瑟淒涼的景象。

發自荒野的呼喚

西奧在這個時候,因為工作上的不如意,曾考慮要辭掉工作,或是轉換環境到美國發展。梵谷則在此對他發出荒野的呼喚:「弟弟,來吧!來和我一起在這荒野,這馬鈴薯田間畫圖;來和我一起漫步於耕犁及牧羊人之後;來和我一起坐在溫暖的火旁——讓那暴風雨拂過荒野,穿掠你心深處。」

西奧做事是比較深思熟慮的,他有重擔要扛,所以還是忍氣吞聲地留在畫店工作。而梵谷到德藍特的時機不對, 成果有限,最後在又窮又病的情況下,回到了努昂家中。

在努昂的梵谷,比較不用去煩惱生活問題,可以專心繪畫,因此產生了不少傑出作品,感覺上,他離他心目中的那種農村寫實畫家,越來越近了。

瑪歌與梵谷的巧合

《梵谷書簡全集》中,梵谷稱那位想與他結婚的女子為「X 小姐」,說她在「頹喪的時刻服毒了。」我查了一下原稿,梵谷寫給西奧的信中,是直稱她為「白吉曼小姐」(Mej. Begemann),或許這是喬安娜在翻譯時刻意隱去,而 Irving Stone 也保留這個安排。喬安娜的梵谷信件全集,出版於 1914 年,當時許多與梵谷相關的人士仍然在世,可能是要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Bogemann

梵谷西奧形容,她的情況有點像是福樓拜筆下「死於精神崩潰的第一位包法利夫人。」而且「當我們一起默默地散步之際,她時常說:『希望我此刻便死去。』……」

到此,我不得不指出,梵谷後來的命運,像極了這位瑪歌.白吉曼小姐。梵谷的忽然自盡,和他的精神疾病脫不了關係,而根據西奧轉述,梵谷的最後一句話是「但願我現在能死去……」(余光中的翻譯)。在 Irving Stone 的書上,瑪歌和梵谷說的話是一模一樣的:"I wish I could die now."

寧願當賺小錢的畫家

在努昂作畫,梵谷遭遇到的困難,在於附近居民的閒言閒語。在一群勤勉的農民眼中,他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他自稱是畫家,但沒能買出任何一幅畫,所以他不是個有生產力的人。梵谷在信中說:「目前去賺取五法郎,比經由保護而得到十法郎,重要多了。」如果能藉由賣畫得到一點點收入,至少他還能說服旁人,說他是一位「畫家」,這也可避掉很多不必要的輕視眼光。

梵谷從來不想靠繪畫賺大錢,但他希望他能做到自給自足,他說:「我寧願當個每月擁有一百五十法郎的畫家,也不想身居月入五百法郎的其他職位,即使那是畫商的職位。」

不過,我懷疑當他真的成為能賺一百五十法郎的畫家時,他的錢,也只會被他用來雇請更多模特兒,買更多顏料、畫框,製作更多作畫器具,購入更多文學著作和講解素描、用色理論的書籍,或甚至去接濟更多流落街頭的可憐婦女,更多窮困潦倒的失意畫家……到頭來,他還是會過著入不敷出、捱餓受凍的日子。

梵谷冒著寒冷,趕在 1884 年冬天到來前,於戶外做了巨幅習作:一座位於根內普村(Gennep)的水車磨坊。這幅油畫在冬天完成了,梵谷把它交給了一位想學畫的新朋友——有閒有錢的製革匠凱塞昧柯(Anton Kerssemakers)。

↓ Water Mill at Gennep, Nuenen: November, 1884, F 125, JH 525
Water Mill at Gennep

襯以金框的「食薯者」

《梵谷書簡全集》書裡,把梵谷《食薯者》這幅畫的創作動機,和之後梵谷對某些評論的回應都刊出,還加上《食薯者》的石版畫、習作畫。我很喜歡看這種針對單一畫作的詳細解說,感覺上我們也參與了這幅畫從構思、孕育,到出生的整個過程。

梵谷還交待,「《食薯者》襯以金框或麥黃色的壁紙,效果會很好。背景陰暗的話,效果不佳,千萬不能襯以沉滯的底色。因為它展現的是非常灰暗的室內景象。在現實中,它的背景也是金黃色調的,小木屋裡有爐火,火光映照在白牆上,把整個畫題烘托出來。因此配上金黃調子,可使你注意那容易忽略之處,並消除置於陰暗或沉滯背景時所產生的斑駁感。陰影繪以藍色,而金黃色正可強調出來。」

我用 Photoshop ,幫這幅畫配以金框,我網誌的背景是淡黃色,這樣應該可以大概模擬出梵谷所想表達的效果。 

Potato Eaters

求諸古荷蘭大師們

梵谷在信中,也毫不客氣地駁斥由西奧轉達的評論,對於說他「沒有技巧」,或是色調陰暗,梵谷都有他的說詞:

「那些最愛談論技巧的人,在我眼裡才是技巧薄弱的!……於是我求諸古荷蘭大師,求諸伊茲瑞斯的《桑弗爾漁夫》及其近作——一位老婦人在她丈夫屍體躺著的床邊哀痛絞扭有如一團破布。這二幅都是傑作,個中有精彩的明暗配合法,技巧比那整個畫面經常一致光滑柔順的畫家健全多了。讓他們以膚淺、空洞、虛偽的術語,吱喳急言技巧吧!真正的畫家乃接受良心與感情的引導;其靈魂其頭腦不臣屬於畫筆,而是畫筆臣屬於思想。這是我的信念所在。」(下左為《桑弗爾漁夫》,下右為所提及的近作 "Alone in the World"。  )

Jozef Israëls - The Zandvoort Fisherman ← Jozef Israëls - The Zandvoort Fisherman
↓ Jozef Israëls - Alone in the World
Jozef Israëls - Alone in the World

梵谷在努昂時期末尾,曾在信件中說,他一直在描繪家中花園的三顆橡樹,但是那黃褐色的葉叢讓他很困擾,他重畫了三次,才賦予它們該有的形式、色彩和調子。他將那幅畫掛在友人畫室的牆上(可能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友人),自己覺得:「好哇!我從來不曾像此刻般地相信,有一天我將做出嫻熟的圖畫,我將成功地掌握色彩與效果。……」(下圖)

↓ Autumn Landscape with Four Trees, Nuenen: November, 1885, F 44, JH 962
Autumn Landscape with Four Trees

因為許多事情,讓梵谷在努昂越來越找不到人肯當他的模特兒,於是他到安特衛普過冬。但沒過多久,他就受不了巴黎的誘惑,直奔巴黎去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