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記錄片-- Vincent: The Full Story (2004)

quill mark

這是一部分成三集,共 150 分鐘的記錄片。我看的是有人錄下的數位電視版,應該是好幾年前用 P2P 下載到的,看完後就燒起來歸檔。

DVD Cover這次寫這一系列梵谷文章前,有想要找出來重看,但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上網查資料也一無所獲,主要是因為我連片名是什麼都忘記了,主持人是誰、有多少集也弄不清楚。

幾天前有點意外的,在一堆音樂類的 DVD 布丁盒找到了。原來是和別的音樂記錄片燒成一片,難怪我會找不到。我管理資料的能力是很糟糕的。

走訪梵谷走過的足跡

這是英國 Channel 4 電視台所拍攝的記錄片,於 2004 年 5 月首播。我想,我差不多就是在那時候下載的吧!該片後來有出二區的 DVD。

英國亞馬遜 DVD 網頁:Vincent - The Full Story [DVD]
Channel 4 該片的網頁:Vincent : The Full Story
IMDb:"Vincent: The Full Story" (2004)

這部記錄片的主持人是 Waldemar Januzczak,他也是本片的編寫者。據說他是英國頗為著名的藝術評論者。不過,我不太喜歡他的說話方式,也不喜歡本片的某些切入點。

我覺得本片最大的優點,在於實地走訪梵谷到過的地方,以影片的方式呈現那些地方的景色。在英國時,製作單位具有主場優勢,這部分的拍攝資料感覺最為珍貴,或至少,是其他文獻中比較看不到的。

下圖左為梵谷受洗的教堂,位於桑德(Zundert),他父親是當地牧師。右圖是主持人 Waldemar Januzczak 捧著三巨冊的《梵谷書信全集》。看著這三巨冊,想到藝術家出版社自稱的《梵谷書簡全集》,真是小巫見大巫。

Zundert The Hague

左為海牙的古伯藝術分行,原址現為服飾店,梵谷在此擔任學徒,後來表現良好被晉升。右為古伯倫敦分行原址,現為一家麵店。

Goupil The Hague Now Goupil London Now

找尋梵谷倫敦故居

梵谷在英國時,曾住在愛修拉(Ursula Loyer)的公寓裡,在那兒,他渡過了他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光。但這位愛修拉究竟住在哪,卻要到 1971 年時,才被英國的一位郵差兼業餘畫家 Paul Chalcroft 給找出來。

梵谷信件的信封上,一定會有地址,但不知是西奧保存時就已將信封丟棄,或是喬安娜在整理、翻譯時才丟棄,又或是喬安娜為保護某些人的隱私,故意不寫出(這可能專家才會知道);於是在 1971 年之前,沒人知道那神秘的家庭在哪裡。

Paul Chalcroft 是梵谷迷,以他對梵谷生平和資料的熟悉程度,外加他從當地舊檔案一點一滴找出的線索,後來終於確定,梵谷當時的地址是 Hackford 路 87 號。後來他又在記者的協助之下,找到了Loyer 母女的後代,並從祖傳的紙盒子裡,發現一張疑似是梵谷所繪的素描(現應該已獲得證實),上面畫著梵谷當時居住房子的外觀。

上面的敘述是我根據 Google 來的資料,所整理出的大概,可能不是十分精確。記綠片裡只提到 Paul Chalcroft 的名字,並沒有說明詳細情形。(左為記錄片畫面,右為梵谷的素描)

Hackford Road, Brixon Vincent's Boarding House

Waldemar Januzczak梵谷每天走路上下班的路線很有興趣(和我一樣,我是學他的),他實地帶著攝影機走一遍,左圖是他在經過西敏寺大橋時的畫面。右為梵谷繪在信紙上的圖。

Westminister Bridge Westminister View

愛上房東女兒

梵谷愛上的房東女兒,名叫 Eugénie Loyer,而不是喬安娜和《梵谷傳》所說的愛修拉。左為 Eugénie 年輕時的照片(更正:應為房東愛修拉年輕時的照片),右為 Eugénie 和她的建築師丈夫。

Eugénie Loyer Eugénie and her husband

記錄片還走訪梵谷當年在 Isleworth 講道的教堂。 看起來應該是右圖左邊的那一間。

Pertersham Church Letter 082

在英國期間,梵谷還不是畫家,所以一般人對這部分的歷史比較不熱衷,而這卻是我最喜歡本記錄片的部分。

比利時礦區、荷蘭、法國

之後在波瑞納治礦區,或是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艾田、努能的各地走訪,有些地方的變動很大,舊有的景觀和房屋也都不在了,但看到一些目前的畫面,仍可勾起類似「赤壁懷古」的感慨。

波瑞納治街景(左)。斯開文寧根(Scheveningen)的海景(右)。

Borinage Scheveningen Beach

以下簡單對照一些記錄片所拍得的畫面,輔以梵谷的畫作。有些取景角度可能不太一樣,有些圖或許我選得不對,但這只是很大概的對照。

↓ 嘉萊磨坊(Le Moulin de la Galette, F 227, JH 1170 )

Le Moulin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 開花的梅樹園(Orchard in Blossom - Plum Trees, 1888, F553, JH 1387)

Orchard in Blosson Orchard in Blossom

↓ 開花的果園(Three Orchards, No F number, JH 1393, In Letter 477, 請見:書簡Part 1

Triplets Three Orchards

↓ 吊橋(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with Women Washing, 1888, F 397, JH 1368)

Hanging Bridge 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with Women Washing

↓ 廣場的露天咖啡座(The Cafe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at Night, F 467, JH 1580)

Night Cafe The Cafe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at Night

↓ 羅尼河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1888, F 474, JH 1592

Riverside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 黃屋(原屋於二戰被盟軍炸毀,故只拍模型,The Yellow House, 1888, F 464, JH 1589)

Model The Yellow House

↓ 鳶尾花(Irises, Saint-Rémy: May, 1889, F 608, JH 1691)

Irises Irises

↓ 聖保羅醫院山景(Mountainous Landscape Behind Saint-Paul Hospital, F 611, JH 1723)

Outside the bars Mountainous Landscape Behind Saint-Paul Hospital

↓ 奧維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 F 789, JH 2006)

Auvers Church The Church at Auvers

↓ 夜間的白屋(The White House at Night, June, 1890, F 766, JH 2031)

White House The White House at Night

光是看擷圖,是不及看影像來得震撼。但有時實地的景像,卻不及圖畫來得迷人。記錄片裡還點出了一些真相,例如我們欣賞梵谷的阿爾(Arles)圖畫,很容易把這個南方小鎮,想像成是一個純樸、古老的農業村落。而事實上,阿爾除了有不少古羅馬遺蹟外,還有一堆工廠,是帶著現代化工業污染的城鎮,只不過這些梵谷沒興趣的東西,並不會進到他的畫裡。

梵谷最後的住所——拉霧酒店,以及梵谷西奧的墓地。 

Ravoux Tombs

著重勁爆的八卦

我覺得這是一部相當有可看性的記錄片。但可能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片裡幾乎沒有藝術方面的分析與評論,仍是相當著重於「勁爆」的八卦題材,例如梵谷最愛到妓院、他和許多畫中女人的關係、他染有性病、他性無能、他自畫像都不笑是因為沒牙齒、他的自殺是因為弟弟結婚生子……我個人對這些都興趣缺缺。

片中在介紹《羅尼河的星夜》這幅畫時,主持人引述了梵谷信中對星星和死亡的看法。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切入角度,因為這可以讓我們對藝術家本人的思想,與他所表現的藝術品,相互的比較、印證、分析,而更進一步地了解這個人,和他所欲傳達的理念。很可惜記錄片的時間,大都讓八卦給用光了。

以下是《梵谷書簡全集》裡,該段信件的翻譯(第 415 頁):

……但仰觀群星使我所有夢想,單純一如我面對地圖上代表城鎮與村莊的黑點而神遊。為什麼,我自問天空中那閃爍的星點,不是像法國地圖上的黑點一樣可觸及嗎?活著的時候,我們無法摘星,這情形好比我們死去時不能搭火車一樣。因此,我覺得霍亂、腎結石、肺結核、及癌症似乎是前往天國的交通工具,正如汽船、公共汽車和火車是地上的交通工具。於老年時平靜逝去的人,不啻是徒步走到那兒去。

梵谷這一輩子,已經走了太多路,或許他只是倦了,想快點去到閃爍的星星那裡,好好地休息休息。
Starry Night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