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梵谷檔案」- The Van Gogh File

quill mark

我過去對「高談」這家出版社有點小意見,因此對他家出的書,我不太敢去碰。

說起來,是因為我十年前買了一本《天哪!我創造了史奴比》這本書。這是一本講述史奴比(Snoopy)創造者 Charles M. Schulz 故事的中譯書,書裡面,很離譜地,把 Schulz 最喜愛的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翻成「凱音女孩」;把我曾介紹過的「紅男爵」(Red Baron)(請見:史努比大戰紅男爵 - Snoopy vs. The Red Baron),翻成「紅巴倫」……

對這種翻譯水準,我實在不敢恭維。很長一段時間,在書店看到這家出版社的書,我是連翻都懶得去翻它。

一時不察…

這本《梵谷檔案》,也因為如此而被我忽略。前幾天去到圖書館,這本書書背的出版社名,剛好被圖書館所貼的標籤給遮住,讓我一時不察拿起來翻閱。這一翻,讓「高談」移出了我的黑名單——我把這本書給借了回家。

《梵谷檔案》是本翻譯書,原名為 "The Van Gogh File",作者為 Ken Wilkie。這位仁兄,我在介紹梵谷的記錄片 "Vincent: The Full Story" 時留有印象,因為該記錄片,有不少資料是取材自 Ken Wilkie 的著作,同時,我在文章裡有提到,找出梵谷在英國居住地的,是一名叫 Paul Chalcroft 的郵差,而且這名郵差:

Paul Chalcroft 是梵谷迷,以他對梵谷生平和資料的熟悉程度,外加他從當地舊檔案一點一滴找出的線索,後來終於確定,梵谷當時的地址是 Hackford 路 87 號。後來他又在記者的協助之下,找到了Loyer 母女的後代,並從祖傳的紙盒子裡,發現一張疑似是梵谷所繪的素描(現應該已獲得證實),上面畫著梵谷當時居住房子的外觀。

請見:〈梵谷記錄片-- Vincent: The Full Story (2004)

我當時提到的那位記者,就是 Ken Wilkie!

幫 Java Script 找一個新家 - SigMirror.com

quill mark

今年我網誌旁「滾動的標籤雲」,有點多災多難。二月時因為我自己的 SeedNet 空間突然不能執行 swf 檔,逼得我另找空間(請見:可上傳 swf 的免費空間 - FileDEN)。而上個星期,則發現原先由該標籤雲原創者所提供的 Java Script 空間,也失效了。

過了兩天沒有滾動標籤雲的日子後,我決定再次自力救濟。原先推薦可放 swf 的 FileDEN 空間,不支援 Java Script 檔,搜尋了一下,找到一個叫做 SigMirror.com 的免費空間,可以擺放 Java Script,於是我立即申請帳號,將 swfobject.js 檔放上去,再進後台改一下外連網址,標籤雲才又滾動了起來。

這個 SigMirror.com 的免費空間,容量有 2.5 GB,每個月頻寬為 7 GB,最大檔案大小限制在 25 MB,可以直接外連。若 90 天沒有登錄的紀錄,檔案則會被刪除!

我已經用了一個星期了,目前來說,一切正常。有需要免費空間放檔案的朋友,可以考慮這個空間。

註:現在 SigMirror.com 已經改名為 OpenDrive.com,以前上傳的檔案,也都還維持舊名,只不過忽然不提供直接外連的服務,而必須要加入會員,或是在網頁上幫他們「廣告」才行。

Category: 0 意見

梵谷之鬈縮 - Moutonner

quill mark

台北的「梵谷特展」結束了!但我不是為了湊熱鬧才寫這些東西,所以我仍想繼續探討這次展出的畫作。

二樓有一幅素描令我印象深刻,那是海牙時期的《海灘上的行人》:

↓ (No. 34) People Walking on the Beach, The Hague: late September, 1882 , F 980, JH 204
People Walking on the Beach

梵谷在斯開文寧根(Scheveningen)海灘繪了不少畫,包括他最早期的油畫作品,例如我曾在〈梵谷傳(Lust for Life)-- Part 5 第三章:海牙〉一文中貼過的《風平浪靜的斯開文寧根海灘》:

Beach at Scheveningen in Calm Weather, The Hague: August, 1882. F 2, JH 173Beach at Scheveningen in Calm Weather

Nikon D300s 閃燈開啟時的 Auto ISO

quill mark

關於閃燈狀態下的自動 ISO 功能(Auto ISO, ISO Auto...),以前我陸續提過了幾次(請見:Nikon 閃燈下的 Auto ISO 功能Nikon 閃燈與自動 ISO (Auto ISO))。

先借用 Desmond DownsD90 測試後所得出的結論:

所以,儘管使用閃燈時,自動 ISO 看起來好像都沒在運作,但它仍對閃燈測光系統善盡其職責。許多人可能希望它對環境光也能同樣地運作,故希望製造商能對此有所作為。使用「慢速同步」時,自動 ISO 也同樣失效——相機會忽略掉你在設定自動 ISO 時所設的最低快門速度,然後將快門降至讓背景得到正確曝光時的速度,不管那快門速度有多慢。

我想,很多 Nikon 的使用者,根本就不知道閃燈模式下自動 ISO 的運作方式,有時這讓我在找資料時很困擾;因為,當有人提出這方面的疑問時,其下的回應,常常充滿許多「想當然耳」的錯誤訊息,這種情形,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的攝影論壇,都很常見到。

新的機身,新的運作方式?

而我今天在逛國外的討論區時,看到了比較新的資訊:Nikon 在比較新的機身(D300s)上,已經對閃燈下的自動 ISO 運作做了些許調整,現在自動 ISO 也會根據環境光來變化 ISO 數值。

氣球折成的狗... Balloon Dog

quill mark

小姪女幼稚園的老師,昨天用氣球折了幾種東西,然後當成獎品,送給答對問題的小朋友。

我姪女好喜歡老師折的臘腸狗,但是老師將狗送給了一個小男生。她回家後就悶悶不樂,心裡一直掛念著那隻氣球臘腸狗……

用吹球打氣…

但是沒有人會折那種東西;晚餐後,奶奶實在不忍心,就帶她去附近的文具店買氣球,想說先吹起來,再來試看看能不能哄她開心。

不過呢,那種長條型的氣球,家裡沒人能吹得起來,大人們吹得腮幫子都痠了,還是一點點氣都吹不進去。

過了一天,今天想說小孩子應該已經忘記了,想不到她還是念念不忘。拗不過她,做叔叔的我只好再想辦法。一時之間,找不到充氣筒之類的東西,我就拿出清理相機用的吹球。

這種手捏吹球的後面有進氣孔,吹完氣後可以自後方充氣復原,所以我一手捏吹球充氣,氣打進去後,另一隻手得立即捏住氣球的進氣端,防止充進去的氣又給吸出。這樣一手按、一手放的不斷交替動作,總算是勉強將氣球給充了起來。

小心氣球會爆氣!

然後上網找教學。YouTube 真是好物,這種教學影片簡單又明瞭,看了就知道該如何折了:

Category: 0 意見

馬鈴薯三部曲 - Potato Trilogy

quill mark

歷史博物館的「梵谷特展」已經快要結束,這一波梵谷熱,也即將進入尾聲,今天我們再來看一幅這次來台的油畫吧!

↓ (No. 82, palette_small3 7) Two Peasant Women Digging Potatoes, Oil on canvas on panel 31.5 x 42.5 cm. Nuenen: August, 1885 F 97 and 129, JH 876
Two Peasant Women Digging Potatoes

這兩位挖掘馬鈴薯的婦人,完成於 1885 年 8 月,時序上已經進入夏末秋初。「馬鈴薯」是 梵谷在努能(Nuenen) 時畫得最多的農作物了,若說梵谷的馬鈴薯油畫也有「三部曲」的話,這幅該算是第二部曲了——但以完成時間而論,這幅卻是最晚完成的。

華格納之孫 Wolfgang Wagner 去世

quill mark

作曲家華格納的孫子沃夫岡.華格納(Wolfgang Wagner)去世了。

他生前的職業,是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 Festival)的總監,而且他這個總監從 1951 年當到 2008 年,主宰了拜魯特音樂節半世紀的走向。

我對他的了解不多。唯一比較有印象的,是看了一本叫做 "The Ring - Anatomy of an Opera" 的書。這本書,記述的是拜魯特音樂節 1983 年「指環」的製作過程,這個又被稱之為「英國指環」的製作,是由戲劇導演 Sir Peter Hall,和指揮 Sir Georg Solti 主導,原先被各界寄予厚望,但這個製作從一開始,便災難連連,使得 1983 年的首演風評不佳。雖然之後的演出,漸得到觀眾和樂評的讚譽,但仍扭轉不了先前災難般的形象。總之,這個製作不能算成功。

在 "The Ring - Anatomy of an Opera" 這本書裡,沃夫岡.華格納常常是這次製作的絆腳石,也因此我對他的印象不甚好。

Category: 0 意見

梵谷的「小麥束」 - Sheaves of Wheat by Van Gogh

quill mark

這次來台的梵谷油畫中,有一幅《小麥束》(Sheaves of Wheat in a Field)。這幅畫,我在介紹《梵谷書簡全集》的《梵谷名畫解析》時,曾經貼過圖(請見: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6 梵谷名畫解說.梵谷遺蹟)。

這幅畫不論是在書上,或是從網路上找到的圖片上,都呈現出耀眼的金黃色澤,教人幾乎以為那是阿爾時期(Arles)的作品。

↓ (No. 85, palette_small3 10, mobilephoneicon_small317) Sheaves of Wheat in a Field, Oil on canvas 40.0 x 30.0 cm. Nuenen: August, 1885 F 193, JH 914
Sheaves of Wheat in a Field

但是現場一看,卻與預期中的印象大異其趣。我在筆記上寫著:「沒那麼黃!」

Capture NX 2 的「相片效果」 - Photo Effects

quill mark

有位 Pedro 網友留言,分享了一些他使用 Capture NX 2 的經驗(請見:中性調控的小變化 - Neutral Picture Control)。其中他提到了 Capture NX 2 「濾鏡選單」裡的「相片效果」、「增強相片」這個功能,這是我以前從沒用過的,於是我就找了一些資料來研究研究。

中文說明書裡對這功能的說明,是在第 21 章「濾鏡效果」(第 209 頁)裡。

相片效果


透過 相片效果 工具調整影像時,您可以發揮更多創意。使用此工具,您能將影像轉換成黑白、復古色調或潤色影像。另外您還可控制影像色調、增強深色調和控制色彩平衡。

相片效果 工具提供四種不同的方法,而每種方法又提供獨特的控制項目。有以下方法:

增強相片

開啟 相片效果 工具時,增強相片 為預設可用方法。此模式可控制影像色調、增強深色調以及控制整幅影像的色彩平衡。

遇到史上最強沙塵暴 - Sandstorm...

quill mark

今天的新聞,都大幅報導了昨天的沙塵暴。

聯合報頭條是:「史上最強沙塵暴  指數破表」,文章裡面說:

台灣昨天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沙塵侵襲,各地天空沙塵瀰漫。環保署資料顯示,全台監測站有超過三成顯示空氣品質達到「有害」程度,士林測站的懸浮微粒濃度更是正常背景值的卅四倍,創歷史新高。……

第三版則以「沙塵暴伴雨  宜蘭天降「泥水」為主要報導,報導中說:

宜蘭昨天碰到有史以來最大沙塵暴,蘭陽平原昨天能見度只剩五公里。宜蘭氣象站觀測員表示,一般沒下雨的能見度十公里以上,下雨的話十公里以內,沙塵暴能見度比下雨天還差,到處都灰濛濛的。……

昨天一早我從台北到宜蘭,下午才又回台北,實地體驗了這兩個地方的風和沙。衣服上,還留有宜蘭泥漿雨的痕跡。回來之後檢視所拍的照片,差一點就要哭出來,天氣不好,能見度差,風景當然是沒什麼看頭,但我連人像都拍得很糟……

天色陰暗,拉高了 ISO,也記得用閃燈補光,但回來看到慘狀後,才想是不是閃燈補償減得太多(我用於補光,都減 1.3 到 1.7)?我想我「危機處理」的能力真的是不及格,常常都是拍回來後,才想說當初怎麼不怎樣怎樣的,這應該是經驗不足的關係吧!

Category: 0 意見

用 Capture NX 2 為相片加入簽名檔

quill mark

看到標題,先別太高興,因為效果有限……

Capture NX 2 的功能主要在相片編修,它並不能為相片加入簽名的文字或圖檔。但因為軟體本身有著某些濾鏡功能,亦有儲存和套用設定的選項,所以將這些既有功能加以結合,是可以幫你的相片加入一些色塊的效果,也就是「簽名檔」。

利用「取代顏色」濾鏡

詳情請見:NXSignature – The Signature Tool For Capture NX。這裡提供了一個以 Java 寫成的小軟體,可以幫我們製作 Capture NX 2 的預設檔(副檔名:set),然後在我們相片處理流程的最後,套入這個預設檔,這樣就完成了。

我試著用了一下,發現這個小軟體,使用的是 Capture NX 2 「濾鏡」選項中的「取代顏色」(Colorize)濾鏡,也就是說,這只能做出單色的簽名檔。

首先,要將你準備放上照片的文字或圖片,製成一個 Jpg 或 Png 的圖檔,之後執行該軟體,輸入圖檔的路徑,以及該圖檔在相片上所要放置的位置(X 坐標和 Y 坐標),再按「Go!!!」就行了。軟體所製出的 Capture NX 2 預設檔,會存在原圖檔所在的資料夾內。

這個軟體是由法國的攝友所寫的,該網頁用 Google 翻譯成英文後的網址為:NXSignature

電腦要夠力才行吧……

用這種方式加入簽名檔,缺點很多,我就懶得列了。對我而言,最傷腦筋的它很吃電腦資源,例如我本來興緻勃勃地想試試幾種不同的效果,但被疑似當機的緩慢處理速度給逼得抓狂。我的電腦來跑 Capture NX 2 本來就已經有點力不從心,而這個「取代顏色」濾鏡顯然超過我電腦效能的極限了!

對我而言,這個加簽名檔的試用經驗並不成功。若你的電腦效能還不錯的話,倒是可以試試……

Dream Weaver - 織夢者

quill mark

梵谷畫了不少「織工」(weaver)。不過講到「織工」,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古老的民謠樂團 The Weavers,他們的那張卡內基廳的重聚演唱專輯 "The Weavers Reunion at Carnegie Hall",是張名列發燒榜的經典專輯。

再來,就是 Gary Wright 這首 1976 年的名曲〈織夢者〉—— "Dream Weaver" 了。

"Dream Weaver" 是 1976 年美國 Billboard 排行三週亞軍曲(在 Cash Box 則是冠軍),這是 Gary Wright 的第一首單曲,出自他同名的首張專輯 "Dream Weaver"。

差一點就被捨棄

但令人驚訝的是, "Dream Weaver" 差一點就不被收錄在專輯裡面,更別說是成為 Title Song 了。因為當 Gary Wright 在錄製他首張專輯時,"Dream Weaver" 是最後錄下的歌,他不確定專輯中該放這首歌,還是放另一首 "Empty Inside",於是他將這兩首歌放給後來成為超級製作人的 David Foster 聽,請他來做決定。

有著極佳流行嗅覺的 David Foster 選了 "Dream Weaver",間接造就了 Gary Wright 個人單飛後的演唱事業。

Gary Wright 創作 "Dream Weaver" 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一首有「瑜伽之龍」之稱的瑜伽大師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所寫的詩 "God! God! God!"。

Weaver - 梵谷與織工

quill mark

歷史博物館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參觀者先要上到二樓,展示的作品乃以素描為主;而走下到一樓,所看到的第一幅畫,就是下面這幅有著三扇小窗的《織工》。

↓ (No. 81, palette_small3 6, mobilephoneicon_small316) Weaver, Interior with Three Small Windows, Oil on canvas 61.0 x 93.0 cm. Nuenen: July, 1884 F 37, JH 501
Weaver, Interior with Three Small Windows 
梵谷在他 1884 年 7 月 2 日寫給西奧的信中,曾簡單地描述了這幅油畫,他說:

另一幅新習作,是室內景象圖,其中的三扇小窗所面對的一片黃綠色,與織布機上的藍色布,和織工所穿襯衫的另一種藍色,恰成對比。

——雨云譯《梵谷書簡全集》第 309 頁,藝術家出版

中性調控的小變化 - Neutral Picture Control

quill mark

以前就聽說,在 Nikon 的「照片調控」裡,「中性」(Neutral)是最能還原真實色彩的了,所以有一陣子,我也嘗試著使用這個調控檔

但用了幾次之後,可說是被它給嚇到了!或許是我白平衡用得不對,也或許是剛從 D40x 轉到 D90,那種看起來「了無生趣」的顏色,讓我看了很不習慣,從此之後,「中性」調控檔就再也沒被我用過了。

老外的建議……

不久後,在國外的討論區,看到一位仁兄大力地提倡加料過的「中性」調控檔,他的建議,是以中性調控檔為本,視情況加強銳利度至 5 - 7,對比 +1,亮度 -1,飽合度 +1。這位仁兄(很抱歉,已經忘了他的 ID,也忘了是在哪一個論壇看到的)認為這樣的設定很適合拿來拍攝人文、風景,甚至拍攝人像也很好用。

我當時對「中性」調控檔還餘悸猶存,故只是留下印象,並沒有依其建議嘗試。

再來,就是自己開始找尋一些調控檔的資料,也做了一些簡單的試驗,如:〈用「照片調控」調出舊相機的色彩用「照片調控」調出舊相機的色彩(實作)〉等等,我這才知道,原來 Nikon 在發展「照片調控」之前與之後的影像,差別往往只在「亮度」上的微調而已。

國內高手們的經驗談

而另外讓我留下印象的,是一位從 C 換 N 的高手 Keith 所做的色彩傾向測試,他是針對 D3D700 而做的(請見:D3色控檔 色彩傾向測試(一)),他的結論,也是「中性」調控最接近真實色彩,而且連「中性」的飽合度都還過強了一點,而若是「中性」飽合度 -1,其結果是:

……此時平均飽和度約為96%,由圖表可見包括三原色#13、#14、#15與膚色#1、#2的色彩表現都很貼近真實色彩,#4的葉綠色僅稍微強調,整體色彩來說雖然略偏淡,但可算是較能忠實還原顏色表現。

真正讓我想重新嘗試「中性」調控檔的,是在 LDS Club 看了一位 Canon 的高手所發表的「中性 與 標準...機身JPG 銳利度 + 高光細節差異」這篇文章,我知道作者 Kent 指的是 Canon 系統的特性,但這也讓我回想起如上所列出的,我過去所看過關於「中性」調控檔的一些正面評價,因此,我又想試試看「中性」調控檔了。

史努比大戰紅男爵 - Snoopy vs. The Red Baron

quill mark

史努比(Snoopy)大家都知道,他有很誇張的幻想症,老喜歡扮演一些稀奇古怪的角色,像是 Joe Cool,和 World War I Flying Ace(一戰王牌飛行員)。

PC Game: Snoopy vs The Red BaronWorld War I Flying Ace 據說最早是在 1965 年 10 月10 日的「花生米村」(Peanuts)漫畫出現,但我還沒看過這則漫畫。

紅男爵 Manfred von Richthofen

一次大戰中,最著名的空戰英雄,是德國有著「紅男爵」之稱的厲秋芬(Red Baron, Manfred von Richthofen),他號稱擊落過八十架飛機。他的故事,我應該是在近二十年前的全球防衛雜誌看的,而到底是誰擊落「紅男爵」,這也是歷史的一個謎團。

在「花生米村」漫畫中,史努比這位空戰王牌飛行員,他的主要對手就是「紅男爵」,這兩人的對戰,還被做成了電動玩具呢(圖左)!而史努比駕著狗屋與對手纏鬥的英姿(空戰中戰機的纏鬥,就叫做「dogfight」,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巧合」吧……),請看下面這段 YouTube 上的短片:

AF-ON 的嘗試

quill mark

這是我前一陣子用 Nikon D90 時的試驗,最後並沒有持續,現在把一些前因後果整理一下。

Nikon 較專業級的機身,像 D300(D200、D100)這一等級以上,都會有一個專有的「AF-ON」按鍵,如下圖:
D300 AF-ON

在國內的攝影論壇上,我比較少看到有人討論這個按鍵的設定;有的,多是提到「陷阱對焦」時,才用得到。但在國外的論壇,我卻一直看到網友們推薦用「AF-ON」按鈕來對焦,從回應的熱列程度來看,幾乎大多數攝影者都贊同這種對焦方式,比起預設的半按快門對焦來得更好。尤其是比較資深或專業的攝影者,或是運動、活動的攝影者,對這種方式更是推崇備至。

到底,用 AF-ON 來對焦,有什麼好處呢?一般說來,這個設定最好和 AF-C,也就是連續伺服自動對焦一起使用,並將 AF-C 設定為「快門釋放優先」,如此不需合焦,也可按下快門。

Category: 4 意見

Wii Sports Resort - 讓我想重拾球拍

quill mark

最近向老哥借了台 Wii,雖然只有一個遊戲,但已經讓我玩得不亦樂乎了。

那個遊戲是 Sports Resort,在試玩了幾種後,現在主力是打桌球。

Wii_Sports_Resort_boxart 剛開始時勢如破竹,打沒兩小時,就已經累積到將近 1500 分,但在挑戰冠軍 Lucia 時,就卡關了。上網搜尋,發現很多人都會卡在那裡,而且恐怕要卡很久。我打算靠自己摸索出技巧來打敗她,所以就沒有細看大家提供的打法。

不過我也才卡了兩天,交戰不過二、三十次吧,目前最多只拿到過四分,最常是被 6:0 摜蛋。這個 Lucia 和「真珠美人魚」中的主角「露亞」同名,現在連我小姪女都知道叔叔最怕「露亞」了。

閃光 1 號

打著打著,我把我封塵已久的桌球拍——蝴蝶牌的閃光 1 號——又拿了出來,上網查了一下價格,這支跟了我二十年的愛拍,現在新品不含膠皮要賣 2000 元以上(我的是 10 mm 的)。球拍的膠皮已經變質,變得硬梆梆的,要用的話,勢必要換張膠皮才行。要換什麼皮,我現在一點概念也沒有,我是屬於小球時代的人,大球只打過一次,極度不習慣,而且現在也不容易找到打球的球伴,所以這次應該也只是裝備檢查罷了。

唉,現在光是玩電動,就已經手臂痠痛。寶刀未老,人已先老囉!

2010, 0316 編輯:

今天以 8:6 擊敗 Lucia!不過這應該是運氣成份居多,再讓我與她對戰十次,我可能還是會輸上十次!

Category: 0 意見

XBMC - 被雷打到了…

quill mark

這兩天要上 XBMC 的官網或論壇,主機卻一直沒有回應;今天再上,發現網頁上有一句簡短的聲明:

Site down due to lightning strike at datacenter. Back soon.


原來是他們的資料庫慘遭雷擊,難怪上不去。本來興致勃勃想找新版本試看看的,這一拖又不知要什麼時候才會想下了;我現在不是常常上去看資料的說。

被雷打到,算是很衰的事吧!希望沒什麼其他的意外才好。

Donner Swinging His Hammer,  Arthur Rackham
Donner Swinging His Hammer

Category: 0 意見

幫手錶換電池

quill mark

不知不覺中,積了不少隻手錶,而且都不是什麼高價品。這些錶,有的是自己買的,有的是親友送的,更有的是贈品。

現在的手錶,很少是壞掉,多是有了新品而換下的。等到新的沒電走不動,想再去找舊的戴,這才發現舊的也早就沒電了。於是,手上沒有一隻錶是能動的。

以前幫手錶換電池,多是拿到鐘表店,換一次一百或一百五(很久以前的價錢,現在不知有沒有漲價)。眼看有四、五隻要換,恐怕要花不少錢,而且家附近也找不到鐘錶店了。

想要自己換,電池是不難買,但是不太會開錶後蓋。上網搜尋,還真的有這種工具,而且還有示範影片可看,於是就簡單地惡補了一下:

Category: 1 意見

梵谷「燃燒的靈魂」虛擬特展 - Flaming Soul VR 4

quill mark

Irving Stone 所著的《梵谷傳》(Lust for Life)裡,有一段可能是作者杜撰的情節:當時梵谷從聖瑞米北返,暫住巴黎西奧家中。他將西奧細心幫他留下的作品仔細按期分類,選出最能把握他精神的速寫和油畫,一張一張地掛起來,然後請西奧和喬安娜上樓。

「讓我帶你們去參觀一個梵谷的畫展……」他說。「準備受一次折磨吧。」 ……

「當時我住在艾田,」文生說,「父親有一次說過,惡中絕對生不出善,我當時回答他,說是不但可能,而且在藝術裡還必須如此。如果你們跟我來,我的好弟弟,好妹妹,我可以引你們去看一個人的經歷,他開始的時候畫得很粗,像一個笨手笨腳的小孩,但是下了十年有恆的苦工,終於達到了……可是這一點還是由你們自己來判斷吧!」

順著年代的次序,他領著他們從一室走到另一室。他們像藝術陳列館中的三位觀眾,站著觀賞等於一個人的一生的這些作品。他們感到這位藝術家緩慢而艱苦的成長,感到他探向成熟的表現,巴黎時期的激昂,阿羅時期他有力的呼聲奮然迸發,將他多年來的苦練萃於筆端……接著是……那打擊……聖瑞米的作品……維持創造之火於不滅的努力掙扎,接著是那緩緩的下沉……下沉……下沉……下沉……

他們用陌生人偶然的眼光參觀這畫展。在短短的半小時內,他們瀏覽了面前這個人一生的總結。

(節錄自余光中譯《梵谷傳》)

在觀賞這次台北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時,我不斷地回想起《梵谷傳》的這段敘述。Irving Stone 所寫的原文如下:

"When I was living in Etten" said Vincent, "father once remarked that good could never grow out of bad. I replied that not only it could, but that in art it must. If you will follow me, my dear brother and sister, I will show you the story of a man who began crudely, like an awkward child, and after ten years of constant labour, arrived at... but you shall decide that for yourselves."

He led them, in the proper chronological sequence, from room to room. They stood like three visitors in an art gallery, looking at this work which was a  man's life. They felt the slow, painful growth of the artist, the fumbling toward maturity of expression, the upheaval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Paris, the passionate outburst of his powerful voice in Arles, which caught up all the strands of his years of labour... and then ... the smash... the St. Remy canvases... the crucial striving to keep up to the blaze of creation, and the falling slowly away... falling... falling... falling...

They looked at the exhibit through the eyes of casual strangers. Before them they saw, in a brief half hour, the recapitulation of one man's stay on earth.


走下樓梯,在一樓展出的,主要是油畫,從努能的織工開始:

↓ (No. 81, palette_small3 6, mobilephoneicon_small316) Weaver, Interior with Three Small Windows, Oil on canvas 61.0 x 93.0 cm. Nuenen: July, 1884 F 37, JH 501
Weaver, Interior with Three Small Windows

梵谷「燃燒的靈魂」虛擬特展 - Flaming Soul VR 3

quill mark

看展覽時,我只要聽到或看到大批人潮走近,就立即讓開走避;我不喜歡那種亂哄哄的氣氛,所以呢,我也就沒機會聽現場導覽人員完整的講解。

但有幾次被夾在人群之中走避不及,退出時還是聽到了一些講解。我覺得這些導覽人員真的都很專業,透過他們的介紹,的確可讓參觀者更能貼近梵谷的世界。

是不是同一座教堂?

不過,就在我在努能區的長廊欣賞素描畫時,剛好聽到不遠處一位男性導覽人員的講解,他當時正向一群人介紹「努能的改革宗教堂」這幅畫(第 74 幅:Church in Nuenen, with One Figure)。我依稀聽他說,這所教堂是梵谷他父親講道的教堂,後來教堂被拆,還辦了拍賣會(梵谷也有繪該拍賣會的油畫,而素描作也在這次展出之列,請見第 59 幅)。

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我懷疑那位講解人員可能是弄錯了。但也有可能是我聽錯,畢竟我沒有非常仔細聽他的介紹。

我會這麼懷疑,是因為我認為,梵谷父親講道的教堂,並不是後來被拆的那一間。被拆的教堂,通常被稱之為「老教堂塔樓」(Old Church Tower)或「老塔」(Old Tower),它的周圍是墓園,景色比較荒涼,梵谷在努能時期,畫了很多這座教堂的畫,而這次來台的油畫中,也有這一幅(編號 86,明天才會貼到)。

而這座梵谷父親講道的 Reformed Church,梵谷有畫一幅油畫送給他母親,他母親一直掛在她的房裡,直到去世,畫名是 "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這幅畫經過 X 光的檢示,發現原先梵谷在教堂前,只畫了一個荷鏟的農人,現今離開教堂的人群,和枯枝上的樹葉,都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也就是說,這幅油畫的原貌,是和這次來台的那幅素描差不多的——或者這麼說,這次來台的素描,可能就是這幅油畫的習作。

上述的那幅油畫,原存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但於 2002 年遭竊,現於失蹤名單之中。

從外觀上,我不認為這座教堂,和後來被拆的 Old Tower 是同一座。


努能(紐能)時間的作品,這是二樓展場的最後一部分,其中只有一幅油畫。

梵谷「燃燒的靈魂」虛擬特展 - Flaming Soul VR 2

quill mark

說一下對這次展覽的觀感。

首先,由於初時看到一些網路上的負面評價,對這項展出的印象並不是太好;加上我怕吵、怕擠,也就不想去自討苦吃。

而實地自己去過一次,才知道這是多慮了。吵和擠,可能和觀賞人數有直接關係,這有點像是買 3C 產品一樣,「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不想擠破頭嘗鮮的我,享受到的折扣就是少一點的人潮,和較佳的觀賞環境了。

該有的也都有了

有人嫌來台的油畫太少,或說「名畫」都沒來。當然,如果「名畫」僅止於一般人都耳熟能詳的那幾幅,那這次來台的畫的確名聲不夠響亮;但退一步說,世界各地知名的美術館,若能夠擁有個一幅梵谷名畫,那都已是「鎮館之寶」,怎可能輕易漂洋過海外借展出?

而仔細看看展出的油畫名單,可看出這的確是經過挑選,而且儘量面面俱到的。有自畫像、有花卉靜物、有物品靜物、有織工、有農婦、有村莊風景、有臨摹的宗教作品,還有絲柏和橄欖樹,差不多該有的也都有了。好吧,你真的要看向日葵,那請算算世界上僅有幾幅,而這幾幅又分散在哪裡再說吧!

我還聽人說,這次導覽手冊編得不好,可有可無;因此我決定要去看展覽之前,還特地花時間找了不少資料。我在售票處有翻了一下手冊,覺得這本小書很適合拿來當作預習的資料,現場的話,專心欣賞畫作與畫的說明就可以了。說真的,這本手冊比我想像之中要好得多,早知如此,我會在看展前先買一本回來好好研究,這樣到了現場,收穫一定更多。


走出艾田的展區,接下來的是海牙時期的作品了。這裡仍是以素描為主:

↓ (No. 25) Studies of Donkey Carts, The Hague: September, 1882 , F 952v, JH 193
Studies of Donkey Carts

梵谷「燃燒的靈魂」虛擬特展 - Flaming Soul VR 1

quill mark

我很討厭和人一窩蜂湊熱鬧,因此這次在歷史博物館的「梵谷特展」,我本來是不打算去的。不過,前一陣子經過那裡,發現博物館前「門可羅雀」,因此就決定找一天去朝聖一番。

這幾天天冷,台北的氣溫只有十二、三度,又飄著細雨,正常人是寧願躲在家裡的,而愛逆向思考的我,就趁著這股冷鋒跑去看展了。雖然門外看似冷清,但展場裡的人還是很多!

大師的藝術饗宴

這一次台北的「梵谷特展——燃燒的靈魂」,根據官方網站的說法,「……這些作品來自荷蘭的庫勒穆勒美術館,該館秉持第一任館長海倫‧庫勒穆勒夫人『為大眾之益,為大眾之樂』的藝術收藏精神,慷慨地借展梵谷 97 幅重要的素描與油畫作品,分享梵谷為人讚嘆的藝術世界。此外,日本 Pola 美術館亦借展奧維時期油畫乙幅共襄盛舉。77 幅素描以及 21 幅油畫,帶領觀眾循著梵谷立志為畫家的創作足跡,展開一段大師的藝術饗宴。」

從 Pola 美術館借展的油畫,是「薊花」(Still Life: Vase with Flower and Thistles, F 599, JH 2044),而由庫勒穆勒所借出油畫的,共計有二十幅。展出作品共計為 98 幅。

個別畫作的心得,以後有空再寫。現在先把這次看過的畫整理一下,當成是自己的記錄。我的參觀動線,大致是跟著中華電信語音導覽的編號走的,但仍是有些畫出現的順序不太一樣。下面每幅畫前若有括號的數字,就是該作品的語音導覽編號,而油畫作品,我會在前方加上一個星號(★)。

今天先貼一進展場左手邊牆上的三幅畫,和右側房間的二十幅素描,以及一幅油畫。

2010, 0310 編輯:

每幅畫前加註我自己標示的總編號(從 No. 1 起);語音導覽編號改用「mobile-phone-icon_small[3]」表示;油畫改用「palette_small[3]」圖示,並加上編號;每面展示區則依記憶加上分隔線。

↓ (No. 1) Miners, Cuesmes: September, 1880 , F 831, No JH number Miners

View of Saintes-Maries - 聖瑪利遠景

quill mark

1888 年 6 月,梵谷從阿爾(Arles)來到地中海岸邊的漁村聖瑪利,他在給西奧的信中,是這麼說的:

我上星期前往地中海沿岸的聖瑪麗(Saintes-Maries),一直待到星期六才離開。

地中海呈魚鱗的顏色,我意指其色彩變化多端。你往往不知道它是綠的或是紫的,甚至不能說是藍的,那幻化的波光瞬間染上玫瑰紅或灰色。沒有斷崖也沒有岩石的沙岸,就像荷蘭的,只是沒有沙丘,而且更藍。三張從阿爾帶來的畫布都被我畫滿了,二張海景,一張村莊景緻;然後我又畫了一些素描。

——《梵谷書簡全集》,第 411 頁

信中所提到的那張村莊景緻,就是下面這一幅「聖瑪莉遠景」(View of Saintes-Maries):

↓ View of Saintes-Maries, Arles: June, 1888, F 416, JH 1447
View of Saintes-Maries

何恭上在《梵谷噢!梵谷》一書中,有刊出當地的實景照,而他對這幅畫則是這麼形容的:

「聖瑪利教堂」紫色薰衣草

梵谷坐了五個小時的馬車,穿過卡馬基來到聖瑪利這個村莊所見景象,紫色的薰衣草田和教堂相映,午後三點的陽光照著聖瑪利教堂,在淺藍帶灰天空的襯托下,顯得更亮麗。

——藝術圖書公司《梵谷噢!梵谷》,第 110 頁

Nikon D90 設定指南 - Part 2

quill mark

D90 的設定指南(Nikon D90 Setup Guide),英文版的 PDF 檔請按此下載。昨天貼過第一個「自然、風景與旅遊攝影」和第二個「人像與婚禮攝影」設定指南,今天接著把另外兩個「運動與活動攝影」、「隨拿即拍攝影」的設定指南也貼出來。

Challenge your perception of image quality

Category: 0 意見

Nikon D90 設定指南 - Part 1

quill mark

Photogrphers, take your passion further D90 的功能很多,如果光只是會對焦、按快門,實在有點大材小用。但有的人可能是怕麻煩,也可能是不知如何駕馭,反覺得 D90 很不好用。

參考別人的建議

Out There Images 這個網頁裡,列有許多 Nikon 相機的設定指南,是作者依其拍攝習慣所列出的提示卡。每個人應該都會有每個人不同的拍攝習慣,而對相機的設定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對於初學者或對相機還不熟悉的人來說,參考別人的設定,也是一個比較快速的上手方式吧!

關於 D90 的設定指南,其 PDF 檔在此:「Nikon D90 Setup Guide」。原文為英文,下面我先翻譯第一個「自然、風景與旅遊攝影」和第二個「人像與婚禮攝影」的設定指南,有需要的朋友可參考看看:

Category: 3 意見

不是我不幫忙……

quill mark

我是路痴。

但,可能人長得正直、善良,態度又沉著、穩健,走在路上時,老是有迷途者來向我問路;有時騎機車戴著安全帽,正直、善良的臉龐已不外露,但迷途者仍像是餓虎撲羊似地向我來襲,大概是被我混身散發出的那股浩然正氣,所吸引過來的吧!

連路都會報錯

向我問路的,大概都沒什麼好下場。像我有好幾次,正為找路而急得焦頭爛額,偏偏就還有人來「問道於盲」,讓我真是哭、笑不得;我還曾有過,明知道路怎麼走,但在幫人比路的時候卻比錯了方向,直到問路人已走遠,我這才醒悟,剛剛報錯了路……

Category: 0 意見

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有中譯了!

quill mark

我提過不少次 Russ MacDonald 的網誌: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我自己也曾「偷翻」過該網誌的第十八則:Camera and Flash Cookbook for all Lighting (請見:各種亮度下的相機與閃燈設定指南)。現在,發現有人比我更勤快,不但是得到原作者的同意,而且已經翻了十一則了!該網誌的網址是:http://mong0520.blogspot.com/

已譯出的內容為:

1. Nikon閃燈-一個獨立的測光系統

2. Nikon TTL 閃燈測光系統

3. Nikon TTL-BL 模式

4. FV-Lock到底該怎麼用?

5. 閃燈TTL模式與相機曝光補償關係之研究

6. TTL閃燈的運作流程

7. 該怎麼用Nikon創意閃燈系統(Nikon CLS)拍大團體照呢?

8. 閃建閃燈怎麼測光?

9. Nikon TTL和TTL-BL和主體的位置,距離有什麼關聯?

10. Nikon 自動FP高速同步模式

11. 其他推薦的閃燈教學Blog

雖然這些大多是觀念和理論的東西,有的看起來是比較枯燥一點,但讀通了以後,應該是非常有幫助的。我翻過坊間幾本閃燈的書,我認為,至少對 Nikon 的使用者來說,那些書都沒有 Nikon CLS Practical Guide 講的詳細。

想了解 Nikon 閃燈運作和操作方式的朋友,趕快去看吧!

Piet Kaufmann 是梵谷的最佳模特兒?

quill mark

以下是今天《聯合報》《看見梵谷》專題的新聞:

除草男孩 梵谷很滿意

【聯合報╱賴素鈴】2010.03.03 03:31 am

彼得‧考夫曼(Piet Kaufmann)是個荷蘭南部的鄉下人,一八六四年到一九四○年,這一輩子從沒離開過埃頓這個小村。

考夫曼是農夫的兒子,當過園丁、木屐學徒;考夫曼名留藝術史,只因為十七歲那年,梵谷牧師家的長子文生,用他當模特兒畫了許多素描,還在信裡提到他好幾次。

考夫曼當時是梵谷牧師公館的園丁,常在周六到牧師公館旁庫房,也就是文生的畫室,為他擺姿勢,也樂得賺點外快,當梵谷模特兒的次數約卅至五十次。

梵谷曾在一八八一年八月初,在信中向弟弟西奧抱怨,農夫和村民根本不知該怎麼擺姿勢,且堅持要穿上體面的衣服,但梵谷只想畫真正的農人和工人;那年秋天,梵谷的信提到,他希望「成功地找到好的模特兒,也就是考夫曼,一個工人」。

雖然梵谷認為,讓考夫曼拿鏟子或犁擺姿勢的最佳地方,並不是家裡的畫室,而是工廠或田裡,但專家從這幅「持鐮除草的男孩」畫中所穿的軟鞋和衣服,對照背景與當時的天候,研判考夫曼可能是在室內擺姿勢,戶外背景是梵谷加上去的。

梵谷這幅早期的素描,還是有手腳比例、人體結構和透視的問題,但細膩的描繪與輪廓掌握還是相當成功;梵谷應該也覺得滿意,在左下方簽名,還用大拇指沾上藍色水彩蓋了指印。

考夫曼記憶中的梵谷,是個奇怪的傢伙。他說梵谷好像總在思考;連熬幾夜沒有闔眼,叫他喝咖啡,他嘴上應著:「來啦!」但手上畫筆還是忙不停。

【2010/03/03 聯合報】

原文:http://udn.com/NEWS/READING/X2/5450556.shtml

↓ Boy Cutting Grass with a Sickle, Etten: October, 1881, F 851, JH 61 Boy Cutting Grass with a Sickle
看到這則報導時,我嚇了一跳。因為,根據我看《梵谷傳》的印象,這位 Piet Kaufmann 可沒讓梵谷畫畫呀!

星空下的絲柏路 -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quill mark

這次來台展出的油畫當中,最有名的該算是《星空下的絲柏路》(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這幅畫了。

↓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Saint-Rémy: 12-15 May, 1890, F 683, JH 1982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這是梵谷在聖雷米時期(Saint-Rémy) 頗為重要的作品,而因其中的素材,和另一幅此時期的名畫《星夜》(Starry Night)極其類似,故這兩幅畫也常常被拿出來相提並論。

100 連發達成!

quill mark

從小到大,我不知下過多少次決心要每天寫日記;但是,這就好像是每年暑假前立下的暑期計畫,或每學期前的讀書計畫一樣,持續的時間從不超過一個星期。

去年 11 月下旬,有鑑於我的網誌老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我忽然想,若是我養成習慣每天寫,不知道可以撐多久?

就這樣,我從 11 月 22 日起,每天都發表一篇文章,到今天(3 月 1 日)這篇,正好是第一百篇!

這其間,有不少文章是湊數用的。有時候,事前預知某些時段會沒空寫,就預先寫好,排定發佈日期。而且,我有時還會多準備幾篇未完成的草稿放著,以備不時之需。總之,為了維持連續發表的紀錄,事前得做好規畫,而最重要的,是要把寫文章變成習慣,把發表網誌當成是重要的事。

不過,文章發多了,卻也覺得文章的品質下降中;再者,對過去發表過的文章,也沒空重看、重校對,好像發表後,任務就結束了,舊文章再也與我無關似的,這和我過去的習慣並不相同。未來,或許我會調整一下每日一篇的做法。

對我這個沒什麼恆心的人來說,連寫一百篇不是件簡單的事,很高興我能完成。

Category: 2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