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NX and Picture Control - 照片調控檔之套用

quill mark

我只有一開始的時候,嘗試過只用Jpeg格式拍照,後來,就乖乖地使用Raw格式了。

機身直出Jpeg當然是很方便,但是一按下快門就「木以成狗」(韋小寶上身),拍攝後若對效果不甚滿意,用電腦補救的空間很小,而且很麻煩。用Raw格式,可在電腦上對相片進行各種機身設定調整,等於是把機身設定的工作延後到電腦上來做,此時螢幕顯示的色調比較準確(至少比機身的LCD準──以我的D40x來說),也可藉由嘗試不同設定,來找尋最佳的效果。對我而言,這可減輕我拍攝時的壓力。

另外,Nikon的「照片調控」(Picture Control)功能,好像是在D40x以後才建立的,我的D40xD80也一樣)只能載入一組色調補償曲線,其他像是銳利度、對比、飽合度等,都還需要一一調整。而若用Raw檔拍,可透過免費的ViewNX軟體,在電腦上套用預先設好或下載來的「調控檔」,比用我D40x在選單上一樣樣調整,要快多了。

Map picture
以我上個星期六去到「大佳公園」(左圖)拍照來說,當天雖然雲層不厚,也出了太陽,但就是有點陰沉的感覺,遠方的景物,都似蒙上了一層灰暗的陰影。我不知該怎麼說,總之,就是不能用天氣晴朗,或是天高氣爽等形容詞來形容就是了。

因此,當天所拍的照片,在現場看的時候,就覺得顏色有點陰鬱,但從LCD上看,倒是還能接受,就這樣劈哩啪拉按了不少次快門,直到回家一看,才覺得效果實在和想像中的相差太多,不用ViewNX來挽救看看,當天的成果就幾乎等於零了。

先看一下不做任何調整的Jpeg(如下),用的是自動白平衡,其餘都是用「標準」或預設值,我曝光補償先減了0.7,這是為了用D-Lighting所預做的準備。

DSC_3061_original

為了讓色調藍一些,先從白平衡著手。把設定改成「日光直射」(Direct sunlight),再把微調值調到4200,於是就變成這樣:

DSC_3061_original_001

要讓天空和河面變得更藍,我又下了重手,套上網路上下載來的BlueSky調控檔(詳情請見:Nikon D3 BlueSky 照片調控實戰範例),就變成了這樣:

DSC_3061_original_002

感覺上,這個調控檔是加強了銳利度、色差對比,以及顏色飽合度。天空沒有變得很藍,河水倒是藍到爆掉了……

我EV是-0.7,所以顏色陰暗,此時就是用D-Lighting的時候了,我用的是Medium,結果就變成:

DSC_3061_original_003

我不喜歡做很多調整動作,所以這樣只要三步驟的調法,還蠻對我的胃口的。效果當然不敢說很好,至少以我的標準來說,還可接受就是了。

其實我之前習慣用Capture NX 2,但是試用期快到了,想習慣一下免費的ViewNX。我還不太知道ViewNX可不可以儲存調整程序,將之套用在其他照片上,只知道可以一次選取多檔,批次調整白平衡、套用調控檔,再批次轉檔。以手續上來說,Capture NX 2比較方便些,我們可以先調出一張滿意的照片,再將調整手序儲存起來,套用到另一批需要調整的相片中;而 ViewNX則是在調出滿意的照片後,自己要記得做過哪些調整,然後再選取需要調整的檔案們,重新再調一次。也算還好啦!

這次的新手亂試,就到此告一段落。

Category: 0 意見

抑制雜訊的開與關 - High ISO Noise Reduction

quill mark

在網路上看別人分享的高ISO相片,老是覺得別人拍得好美,色澤飽滿、畫面也頗為清晰;而我自己拍的,卻是色調昏沉,背景花花綠綠。

我自己覺得,應該是縮圖的關係吧!但是即使是縮圖,好像也不該有那麼大的差異。D40x的高ISO表現,是不如新近或高階機種,如D90D300D3那麼強大,但看過不少測試,在800以下,都還是堪用的範圍,為何我的800,和別人拍的,仍有些差距呢?

於是我想到,是不是「抑制雜訊」(Noise Reduction)有無開啟的差別呢?說明書中關於「抑制雜訊」的說明,是在第73頁:

抑制雜訊

相機將處理在高感光度下,或是在8秒或更低快門速度時所拍攝的照片,以減少"雜訊"(顆粒形或隨機出現的異色亮點畫素)的干擾。請從以下選項中進行選擇:

選項 說明
開啟 相機將處理在 ISO 400以上感光度下,或在約8秒或更低快門速度時所拍攝的照片,以減少雜訊。在連續拍攝模式下,幅數速率將變慢,並且緩衝記憶的容量將會減少。(在8秒或更低的快門速度下,觀景器底部將會顯示"job nr",其顯示時間約等於目前快門速度的0.5至1倍。當"job nr"從顯示屏中消失時,即可開始拍攝新照片。如果在處理完成之前相機被關閉,將不會實現減除雜訊效果。)
關閉 在ISO 800或以下的感光度設定下,減除雜訊功能關閉。當ISO感光度為800以上時仍會執行最小程度的減除雜訊功能。

我看了一下D80的說明書,果然,稍微高階一點的機種,在這方面的設定就多了些,這個Noise Reduction開啟的時機,還分為長時間曝光和高ISO,而「抹除」的程度,也分有普通、低、高之分。D40x畢竟陽春多了。

我想知道的,是「抑制雜訊」的開啟和關閉之間,有多少差異?另外,就是機身的「抑制雜訊」效果,和用Capture NX2軟體的Noise Reduction,一不一樣?

本來拍了一系列比較照片,打算來個圖文並茂的對照。但是,拍完之後才發現,我只是在「抑制雜訊」開啟和關閉的情況下,各拍了ISO 400、800、1600、3200(HI 1)兩組共8張相片,但卻沒有統一同ISO值下的曝光值。在矩陣測光模式之下,我的兩組要拿來對照的相片,因為拍攝時間的不同,在室內省電燈泡的光源下,有著不同的曝光值(我用光圈光決,所以不同的是快門速度),雖然差異不大,但還是看得出亮度有些許不同,這樣比較起來,準確性就受影響了。我實在懶得再拍一次,所以就不貼對照圖了。

NX2 Metadata NR以相機「抑制雜訊」的開啟與關閉,和軟體Capture NX2所讀出的資訊相比較,可以發現,在ISO 400下,不管機身的「抑制雜訊」是開還是關,NX2的Metadata欄裡,High ISO NR都是顯示OFF,但是在Edit List的Camera Settings中,其Noise Reduction都是打勾的,且Color Noise Reduction值,都是Intensity: 0%, Sharpness: 5(圖右)。

由此得知,說明書中「相機將處理在 ISO 400以上感光度下……」,ISO 400是不包含在裡面的,也就是說,ISO 400以下(含),不受機身「抑制雜訊」的開或關影響,但即使是關閉,仍是會有著極輕微的彩色雜訊抑制作用(銳利度加5)。

關於ISO值,與機身「抑制雜訊」,和Metadata、Color Noise Reduction之間的關係,可用表格歸納如下:

ISO 機身NR開啟時NX2資訊 機身NR關閉時NX2資訊
400 OFF (I: 0%, S: 5) OFF (I: 0%, S: 5)
800 ON, Normal (I: 15%, S: 7) OFF (I: 0%, S: 5)
1600 ON, Normal (I: 27%, S: 6) ON, Low (I: 13%, S: 7)
3200 (HI 1) ON, Normal (I: 50%, S: 6) ON, Low (I: 27%, S: 6)

* 資訊欄的訊息為:Metadata的High ISO NR和程度(ON或OFF,Normal或Low), 括號內的是Color Noise Reduction的Intensity值與Sharp值。

因此,我得到的結論是,機身「抑制雜訊」開啟與否,決定的只是抑制雜訊的程度多寡而已。在ISO 400及以下,NR開啟與關閉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基本消費Sharp 5;ISO 800的話,NR開啟,執行的是「普通」程度的NR效果 (I: 15%, S: 7),若關閉,則還是基本消費S: 5;ISO 1600,NR開啟,執行的也是「普通」程度的NR,只不過IS值升高成為27%, 6,而NR關閉,則和說明書上說的一樣「仍會執行最小程度的減除雜訊功能」,此時的最小程度就是低(Low),IS值是13%, 7;ISO 3200和1600的情況類似,但IS值提升得更高一點,此時的「低」,幾乎相當於ISO 1600時的「普通」。

我比較拍攝的ISO 800之下,兩張NR開啟與關閉的相片,覺得雜訊抹除之後,畫面乾淨了許多,加上縮圖後,對銳利度的要求降低,相片的效果也變得比較能接受了(當然,照片比不上別人漂亮,那是技不如人了)。

我進一步把原先NR關閉的那一張,用NX2把IS值改成和開啟時一樣的15%、7,發現其效果幾乎無法分辨,不過如我先前所言,此兩張照片的曝光值原本就不一樣,所以結果我只當成是參考。

用機身來執行NR,會降低連拍速度,而且增加機身的負擔(可能還費電),既然成果幾乎一樣,那我還是傾向於以NX2後製來調IS,何況這樣還可以改變不同IS值,比機身固定的單一值更具彈性。

我的技術差,所以只敢拍Raw,為後製挽救保留一點餘地。也因為這樣,我原先就必須利用Capture NX2或View NX來套用調控檔並轉檔,故對我而言,這樣並不會比用機身設定來得不便。經過不專業的測試後,我決定還是維持目前機身關閉NR的設定。

Category: 0 意見

學生棒球賽:台灣師大 vs. 文化大學

quill mark

上個星期日(12月7日),我在新生公園亂逛、亂拍,看到新生棒球場上有人在打棒球,於是就在看台邊拍了幾張照片。

Map picture

天候狀況不錯,光線又充足,不需用很頂級的器材,就還拍得起來。我進去的時候,比賽剛進入一局下,客隊台灣師大1:0領先,我用D40x每秒三張的連拍,拍了台師大先發投手的投球動作。這種快速的連續動作,要用高階相機來拍,才比較能有好效果,D40x則是力有未逮。

打擊的時候也是一樣,想要抓到擊中球的瞬間,不僅要靠經驗,也要靠一點運氣,而連拍速度不夠,則讓這難度大大提高。

台師大先發投手壓不住陣腳,被連連擊出安打,雖然這些安打都不是很強勁,但顯然他的球並不難打,幾乎沒看過文化的球員揮過空棒。我只待了大約十分鐘左右就走人了,一局下仍在進行中……

有時候,看看這些不認識的球員打球,還蠻有趣的呢!

↓ 投球連續動作(三張而已啦!)


↓ 棒棒安打!
 

↓ 這是所拍到最接近擊中球瞬間的照片,和之後的延伸動作。

↓ 本壘前攻防戰。

↓ 又是安打!

↓ 捕手:「怎麼會這樣呢?」

↓ 壘上總是有跑者,投手投得很辛苦。

由於白天比賽的光線充足,所以大光圈的鏡頭就不是那麼必需,而且這種練習用的球場,看台離比賽場很近,我用55-200mm的焦段,勉強足夠應付。但機身強度,特別是連拍速度,在棒球賽中就顯得很重要了。D90的連拍速度是每秒4.5張,D300是8張,D3最高可達11張,專業的棒球攝影師,至少要用到D300吧!

Category: 0 意見

打高空的月亮

quill mark

據說,今晚會出現十五年來最大的月亮,確切的時間,是在13日凌晨零點37分。

我昨天大約十點的時候,跑到附近的公園,也對著天空中的一輪明月,按了好幾次快門。手上不是什麼高檔的器材,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技術,所以不會想要去什麼著名景點去搶拍。拍攝時,月兒高掛正上空,我得躺在公園板凳上,才得以對空發射(shoot),而那時差不多正是垃圾車要來收垃圾的時候,不斷地有提著垃圾經過的鄰居,投來好奇的眼光,因此我也不好意思「躺」在板凳上太久,拍了幾分鐘後就走人了。以下是拍攝的成果:

DSC_2847_crop

這是裁切過的畫面,只有200mm的望遠,其實是不夠的……

Category: 4 意見

國祥CCD清潔記

quill mark

不知是不是我住的地方灰塵特多?總覺得我的D40x很容易入塵,前兩天檢查之下,又發現塵點,這次用吹球已經吹不掉了,於是就利用今天下午跑了國祥一趟,享受公司貨免費清理的權利。

國祥的客服部(?)在二樓,我進去後,就有一位美麗的服務小姐問我是不是有東西要送修,我告知來意後,把相機交給她,她登記了機號,問了我的聯絡電話和姓氏後(這應該只是作業的標準程序),就撥電話幫我請維修人員出來拿相機,然後請我一旁看雜誌等候。不到五分鐘,相機清理完畢,我就打道回府了。

心得:國祥維修人員很有效率,服務小姐美麗又親切,很愉快的清理經驗。國祥離我家不遠,以後應該要常常去拜訪美麗的服務小姐才對。

Category: 0 意見

MediaStream v1.00正式版

quill mark

MediaStream的開發小組Team Razorfish在12月4日於網站宣布,正式版的MediaStream v1.00已經完成,現在開放使用者下載使用。上次附在XBMC Atlantis正式版裡面的,好像是0.98 Beta版,也就是我之前貼圖所用的版本,後來曾經有0.99 Beta推出,我也下載更新,原本就想寫一點心得,但說實話,那真的就是「一點點」心得,覺得不寫也罷。現在進入v1.00正式版,大概看了一下,仍是沒什麼特別的感想。但因為這是正式版,所以我想,還是在這裡提一下,當成是訊息傳達。

我這麼說,並不是認為MediaStream沒什麼長進,而是對大部分使用者而言,這幾個版本的更新,多是一些操作介面的小改進。總而言之,這個桌面已經相當成熟,應該不會像之前的某些桌面(例如MC360)一樣,蟲子滿天飛。

MediaStream開發小組官網(首頁有下載連結):

http://www.teamrazorfish.co.uk/mediastream.html 


這次的除了正式版的推出外,也公開了來源碼。XBMC桌面,本就是透過xml檔來設定控制,平常就可以進去修修改改,所以除了程式設計者外,應該很少人會對天書般的來源碼有多大興趣。不過,因為來源碼裡,有著本Skin所使用的全部圖檔,想進一步替換桌面圖檔的人,可以試著將其改為自己喜歡的介面。圖檔所在的連結,請點這裡。texture檔的編譯方式,不知道有沒有變,我可能也要翻一下我自己的舊文,才想得起來當初是怎麼弄的。(太久沒碰了!)

Category: 6 意見

滾動吧!標籤雲! --Label Cloud Part 2

quill mark

標籤雲」或者分類標籤的功用,是要讓閱讀者方便找出類似主題的文章來閱讀,因此,它提供的是一組分類連結。

剛弄好這個Blogumus的滾動式「標籤雲」時,只顧欣賞並調整其外觀,直到放了一天之後,這才第一次點選其中的連結測試──我的媽呀!這個新完成的「標籤雲」,真的只有裝飾的功能,因為它並不能正確地搜尋出該標籤的文章,主要的原因在於,其連結的中文字,已經被轉換成了瀏覽器無法辨識的「亂碼」。

我試著用Internet Explorer 7測試,發現IE可以順利讀出連結的「怪碼」,而讓「標籤雲」正常運作,但若用我慣用的Firefox,則點選後,網址列標籤部分的中文字會變成亂碼,當然就搜尋不到任何文章。如我的分類標籤「書籍」,點選之後,網址列顯示的是:「http://fafner-hideaway.blogspot.com/search/label/%AE%D1%C4y」,這個「%AE%D1%C4y」應該是ASCII,因若是UTF-8的話,Firefox 可以辨識,也就不會有編碼上的問題。

我試了不少方式,包括從Template上自行輸入標籤網址,但只要一變成swf檔,其連結內的中文字就一定無法被讀出。我只能猜測,或許是哪個環節的JavaScript沒有用正確的編碼方式處理中文字,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我不懂JavaScript,因此這個問題,我是無解的。

正途不行,只有改走旁門左道。這個WP-Cumulus目前釋出的版本,已經到了1.17,大約是在1.15版時,就已加入了多重顏色的功能,也是說,標籤雲裡的各個標籤,可以設定成不同大小或顏色。我所使用的www.bloggerbuster.com所發佈的Blogger版裡,是用迴路的方式自動生成標籤和連結,故無法為個別標籤加入不同的設定。要在Blogger中達成這個效果,恐怕只有用外掛xml檔的方式,而這個方式,也正好可以幫我解決中文連結的問題。

我的做法是,以\wp-cumulus\flash sources\tagcloud.xml檔為藍本(其設定的標籤,顏色和大小都不一樣),手動將其內容改成我所要的連結,再將這個修改過的tagcloud.xml檔上傳到和之前tagcloud.swf相同路徑的網路空間上,再把上篇所貼的程式碼中,關於生成標籤和標籤連結、參數的程式碼拿掉,讓tagcloud.swf去讀取同一路徑下的xml檔,這樣就可以了。

例如,我改過的tagcloud.xml,變成這樣:

<tags>
<a href="http://fafner-hideaway.blogspot.com/search/label/%E6%9B%B8%E7%B1%8D" class="tag-link-66" title="2 topics" rel="tag" style="font-size: 22pt;">書籍</a>
<a href="http://fafner-hideaway.blogspot.com/search/label/%E6%94%9D%E5%BD%B1" class="tag-link-39" title="1 topics" rel="tag" style="font-size: 18pt;">攝影</a>
.....(中省略)....
</tags>

上面的程式碼的各項參數,我只知道font-size應該是字級大小,其餘的還沒空去研究,所以就完全照抄。連結部分,因為tagcloud.xml是存成UTF-8格式,用記事本開啟時,只要從網址列複製網址,貼過來時就自動轉成 E6%9B%B8%E7%B1%8D的UTF-8碼。最後,我覺得我的標籤數目太少,而且多是中文,顯得頗為單調,所以又手動加入了一些翻成英文名的標籤連結。

而下一步,要修改貼上Template的程式碼:

<b:widget id='Label99' locked='false' title='Labels' type='Label'>
<b:includable id='main'>
<b:if cond='data:title'>
<h2><data:title/></h2>
</b:if>
<div class='widget-content'>
<script src='http://halotemplates.s3.amazonaws.com/wp-cumulus-example/swfobject.js' type='text/javascript'/>
<div id='flashcontent'>Blogumulus by <a href='http://www.roytanck.com/'>Roy Tanck</a> and <a href='http://www.bloggerbuster.com'>Amanda Fazani</a></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so = new SWFObject(&quot;你上傳的網路空間/tagcloud.swf&quot;, &quot;tagcloud&quot;, &quot;240&quot;, &quot;300&quot;, &quot;7&quot;, &quot;#ffffff&quot;);
// uncomment next line to enable transparency
//so.addParam(&quot;wmode&quot;, &quot;transparent&quot;);
so.addVariable(&quot;tspeed&quot;, &quot;100&quot;);
so.addParam(&quot;allowScriptAccess&quot;, &quot;always&quot;);
so.write(&quot;flashcontent&quot;);
</script>
<b:include name='quickedit'/>
</div>
</b:includable>
</b:widget>

欄位大小(240,300)、背景顏色(ffffff)和背景是否要透明,這和之前的修改方式一樣;至於標籤字的顏色和級數,以及獲取標籤連結的程式碼,因已在xml檔內設定,在此我就將之刪掉,以免xml的設定發生不了作用。修改後的顯示效果,會類似我現在側邊欄Label Cloud上的一樣(我的欄寬欄高,都設成150,背景設為透明)。

這個中文化的動態「標籤雲」,絕大部分是用手動的方式硬修出來的,我用Internet ExplorerFirefox測試,都能正確連上該分類標籤的文章,使用上大致沒有問題。缺點是,若日後新增分類標籤時,那就得把之前手動修改的部分全部重做:重新在Flash 9裡embed新的字元、輸出新的tagcloud.swf、在tagcloud.xml中新增新的標籤連結、將這兩個檔上傳取代舊檔。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唉,早知道中文化這麼麻煩,我當初就不會一頭栽進來!

Category: 2 意見

滾動吧!標籤雲! --Label Cloud Part I

quill mark

標籤雲」(Label Cloud, or Tag Cloud)這玩意兒,我向來沒啥興趣,因為:一、「標籤雲」要好看,你網頁的標籤數目要適中,太少的話,雲朵兒只是點綴,太多的話,雲層過厚,又變成一大片烏雲。二、標籤的字數要長短不一,太過規則的話,反倒達不到效果。三、採用預設的中文字型太難看,放大的細明體,就如同我現在文章的標題,醜陋得要死,內文字還勉強忍受,用這種難看的字當標題,我是能避免就避免。

我的標籤太少,又都命名為精簡的兩個字,而字型的問題又無法克服,所以,我一直沒有嘗試來弄。我的「偏見」是,「標籤雲」要英文字才好看;也唯有用英文來命名標籤,「標籤雲」才會如同天空中的雲朵,有著遠近相間、層層交疊的效果。

但就在幾天前,偶然間發現一種以Flash做成的新式「標籤雲」(好像是叫:WP-Cumulus),效果炫,並且已經有Blogger版,不費什麼功夫,就可以放上Blogger使用。心想:「那就試看看吧!」怎知這一試,就是賠上好幾天的美好時光。

↓ 下圖取自 www.bloggerbuster.com

最先參考的,是Blogger Buster這個網誌,按照其中的教學,很快就弄好了。方法如下(以下是以該網誌提供的教學改寫):

首先,進入Blogger後台的「版面配置」->「修改HTML」,記得要「展開小裝置範本」,在一堆原始碼裡,找到:「<b:section class='sidebar' id='sidebar' preferred='yes'>」這個程式碼(依每個人使用的Template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程式碼,基本上,就是「側邊欄」sidebars開始的地方),在其下方,貼上以下這段程式碼:

<b:widget id='Label99' locked='false' title='Labels' type='Label'>
<b:includable id='main'>
<b:if cond='data:title'>
<h2><data:title/></h2>
</b:if>
<div class='widget-content'>
<script src='http://halotemplates.s3.amazonaws.com/wp-cumulus-example/swfobject.js' type='text/javascript'/>
<div id='flashcontent'>Blogumulus by <a href='http://www.roytanck.com/'>Roy Tanck</a> and <a href='http://www.bloggerbuster.com'>Amanda Fazani</a></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so = new SWFObject(&quot;http://halotemplates.s3.amazonaws.com/wp-cumulus-example/tagcloud.swf&quot;, &quot;tagcloud&quot;, &quot;240&quot;, &quot;300&quot;, &quot;7&quot;, &quot;#ffffff&quot;);
// uncomment next line to enable transparency
//so.addParam(&quot;wmode&quot;, &quot;transparent&quot;);
so.addVariable(&quot;tcolor&quot;, &quot;0x333333&quot;);
so.addVariable(&quot;mode&quot;, &quot;tags&quot;);
so.addVariable(&quot;distr&quot;, &quot;true&quot;);
so.addVariable(&quot;tspeed&quot;, &quot;100&quot;);
so.addVariable(&quot;tagcloud&quot;, &quot;<tags><b:loop values='data:labels' var='label'><a expr:href='data:label.url' style='12'><data:label.name/></a></b:loop></tags>&quot;);
so.addParam(&quot;allowScriptAccess&quot;, &quot;always&quot;);
so.write(&quot;flashcontent&quot;);
</script>
<b:include name='quickedit'/>
</div>
</b:includable>
</b:widget>
需要自我調整的地方,我已經用紅字標出。以上的例子來說,240是寬,300是高,ffffff是背景顏色(白),333333是標籤字的顏色(灰),最後一個style='12'的12,則是標籤字的大小級數。另外,如果你希望「標籤雲」的背景是透明的(和我網誌上的一樣),那就得把「//so.addParam(&quot;wmode&quot;,&quot;transparent&quot;); 」這裡的「//」符號給拿掉。

很簡單吧!如果你有先見之明,把你所有的標籤都取成英文名,那到這裡就可以收工了。但是,如果你的標籤是中文(如我一樣)的話,那這只是一個開始!真正麻煩的,還在後頭。

若我的標籤全都是中文,那我在完成上述步驟之後,看到的將是一片空白,那我會以為這又是個不適用於我模板(Template)的Hack而放棄。壞就壞在我有一個「XBMC」的標籤,所以我看到的,是一整片空白之中,有個孤獨、渺小的「XBMC」在那兒無助地晃呀晃。這表示,這個Hack是可用的,只是需要「中文化」。

要「中文化」,當然得多參考一些東西。原作者Roy Tanck的網誌裡,關於這方面的文章有:How to Add More Characters to WP Cumulus,和About WP-Cumulus in Chinese

以我粗淺的理解,這個在Blogger之下以Flash生成的「標籤雲」,是在模板裡加入JavaScript,藉以組織出網誌裡頭的標籤、標籤連結和相關參數,再連接網路上的swfobject.js以及已經事先製作完成的範例檔tagcloud.swf,才產生這個動態的標籤雲。

swf檔可自帶編碼和字型,而範例檔tagcloud.swf所帶的,是最平常的拉丁編碼和Arial字型。因此,我們要中文化,就得生成內嵌有中文字型的範例檔,以供自己的網誌使用。

但中文字「博大精深」,拉丁字母大、小寫加上必要符號,只要幾十個字就搞定;而最常用的中文字,怎麼算都好幾千,所以夾帶中文字型,必造成範例檔過於肥大(可能有好幾十MB),根本就不切實際。

為此,我先想到的,是自製一個小字型檔。這不是很困難,我用Font Creator這個軟體,以英文的Stencil Std為本,加上從魏碑體字型中複製過來的約二十四個中文字(我全部標籤所用到的字),做了一個我取名為Fafner.ttf的字型檔,然後依照How to Add More Characters to WP Cumulus的方式輸出新的tagcloud.swf檔,卻發現,這個新範例檔依然有二十幾MB!可見我的方向弄錯了,要控制swf檔的大小,不是靠字型,是要看包進swf檔裡的字元數(characters)。

正確的方式為:

先到這裡下載WP-Cumulus的Development Version,解壓後,用Flash 9(CE2或3)開啟 \wp-cumulus\flash sources\tagcloud.fla,將游標點到左上方的Tag,字會被文字框框起,下方的狀態列,則出現文字選項。選擇一個你要用的中文字型(如:王漢宗超明體繁),接著,重要的來了,要點選embed嵌入字元,如果你去選任何中文編碼(最少的有五千多字),那就會和我上述的一樣,合出一個20幾MB的swf出來。在此,點選必要的英文字和符號即可,為了不讓swf檔肥大,我們只用手動的方式,於include these characters欄中,鍵入所用的標籤字,請見真相:

tagcloud_1

接下來,要去修改wp-cumulus\flash sources\com\roytanck\wpcumulus\Tag.as,以記事本將檔案開啟,找出「format.font = "Arial";」這串字,將其改為你選用的字型名稱(如:format.font = "王漢宗超明體繁";)檔案儲存後,回到Flash 9,按Ctrl+Enter,就會開始輸出新的tagcloud.swf檔(我的新tagcloud檔約32 KB)。

新的tagcloud.swf會存在flash sources資料夾內,請不要和wp-cumulus資料夾裡的檔搞混。將這個新的tagcloud.swf上傳至可供外連的空間,然後把上面要貼上Template的程式碼中,那個指向範例tagcloud.swf的連結(藍色部分),改成你上傳新檔的連結,這樣就算完成了。

我做到此,已經可以在網頁上看到滾動的中文「標籤雲」,原以為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卻沒想到,天空中的那片「標籤雲」,還是投映不到我網誌的波心!這個剛完成的「標籤雲」,只是空有其表而已。

欲知後續詳情,請見Part 2...…

Category: 15 意見

XBMC Media Stream 初用與中文化

quill mark

XBMC Atlantis 在前兩天脫離「Beta」版,以正式版的面貌供使用者下載。安裝時,就已經注意到,又多了一個 skin 可選了,就是過去一直有不少朋友提及的 MediaStream。

XBMC 把這個 skin 加入正式版,可見其支援程度應該已經相當完備,所以我也就樂得嘗試新玩意兒。最先要做的,就是「中文化」了。

先講點題外話,字串的翻譯,不論是 XBMC Atlantis 或是 MediaStream,都有了比較新的版本出現(開啟檔案來看,應該都還是 omenpica 翻譯的),雖還沒有跟上最新版本,但已經很難能可貴了!不過,新字串的翻譯,和以往既有的高標準相比,是有些落差存在的,可能是翻譯者自己也還沒完全摸熟新的功能吧。

更換中文字型

有了新一點的字串之後,我們一般使用者,只需要換上中文字型,就可以完成中文化。這個 MediaStream 桌面,除了加入不少專有的字串外,還另行設定了新的字型,所以呢,我們在把中文字型更名為 arial.ttf,並取代掉原本「XBMC\media\Fonts\」裡的 arial.ttf 後,還不算大功告成,還必須進到「XBMC\skin\MediaStream\720p\」,去修改其中的 Font.xml 檔(以上是針對寬螢幕的使用者而言,若是 4x3 顯示器,「有可能」是要去修改「MediaStream\pal\Font.xml」,我自己沒有試過,因此也有可能不是),把<fontset id="arial">到</fontset>之間的所有<filename>設定為 Title.ttf TitleCaps.ttf 的,全部改為 arial.ttf。如此一來,中文化就完成了。改完後的 Font.xml,arial 部分如下:

Category: 8 意見

XBMC LaunchPlayer - 外掛播放軟體

quill mark

很多台灣和對岸的 XBMC 使用者,當初會買 XBOX,並以它來當成主要的多媒體播放機,最主要就是因為它幾乎「不挑嘴」的影音格式支援;這其中,居功厥偉的,就是 mplayer 這個播放器。

現在 XBMC 移到了 Windows 後,開發小組自行發展的 DVDPlayer 成了唯一的播放軟體,而它是採用開放源碼的 FFmpeg,所以,FFmpeg 的檔案支援程度,就主宰了 Windows 版 XBMC 對檔案格式的相容度了。

XBMC Atlantis Beta 2 還是不能播 RMVB,對不少人來說是個重大缺陷。於是,就有使用者自己弄了 LaunchPlayer 這個外掛,讓 Windows 下的 XBMC Atlantis,能由使用者自行設定影音媒體的播放器,於執行時「呼叫」別的播放軟體來幫 XBMC 播出(例如 KMPlayer),以彌補 XBMC 不能播出某些影音格式的缺撼。

詳細的討論和檔案下載,請見:LaunchPlayer - External Video Player Launcher on Win32

我個人在試用之後,並不特別推薦這個外掛。因為,「呼叫」別的軟體,其實就是在 XBMC 開啟時,另外又執行一個軟體,此時的操作介面,已經變成「非」 XBMC,而是你呼叫的那個程式,直到播出結束,該程式自動關閉,指揮權才又回到 XBMC 手上。

雖然我一直很喜歡 XBMC 的瀏覽介面,也希望在 Windows 下能使用這個介面,但這種外掛,仍令我覺得有點畫蛇添足。更何況,這個 LaunchPlayer 對中文的支援似乎不好,遇到檔案的路徑或名稱中有中文時,即便 XBMC 瀏覽時可以看到該檔案,但呼叫外掛來執行時,卻老是發生錯誤!

要 Windows 的 XBMC 能播 RMVB,還是只能靠 FFmpeg 的支援了。

Category: 2 意見

美日DSLR銷售Top 20排行榜

quill mark

忽然對美、日的相機銷售感到好奇,於是就上到 amazon.comkakaku.com 查了一下,目前兩個網站列出的排行榜前二十名如下:

Amazon.com (美國)

THE MOST POPULAR ITEMS IN DIGITAL SLRs

  • 1. Canon Digital Rebel XSi 12.2 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EF-S 18-55mm f/3.5-5.6 IS Lens (Black)
  • 2. Canon EOS 50D 15.1MP Digital SLR Camera (Body Only)
  • 3. Nikon D90 DX 12.3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18-105mm f/3.5-5.6G ED AF-S VR DX Nikkor Zoom Lens
  • 4. Canon Rebel XS 10.1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EF-S 18-55mm f/3.5-5.6 IS Lens (Black)
  • 5. Nikon D90 DX 12.3MP Digital SLR Camera (Body Only)
  • 6. Canon Digital Rebel XSi 12MP Digital SLR Camera (Black Body Only)
  • 7. Canon Digital Rebel XTi 10.1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EF-S 18-55mm f/3.5-5.6 Lens (Black)
  • 8. Canon EOS 40D 10.1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EF 28-135mm f/3.5-5.6 IS USM Standard Zoom Lens
  • 9. Canon EOS 50D 15.1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EF 28-135mm f/3.5-5.6 IS USM Standard Zoom Lens
  • 10. Nikon D300 DX 12.3MP Digital SLR Camera (Body Only)
  • 11. Nikon D40 6.1MP Digital SLR Camera Kit with 18-55mm f/3.5-5.6G ED II AF-S DX Zoom-Nikkor Lens
  • 12. Canon EOS 40D 10.1MP Digital SLR Camera (Body Only)
  • 13. Olympus Evolt E520 10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Image Stabilization w/ 14-42mm f/3.5-5.6 Zuiko Lens
  • 14. Canon Digital Rebel XSI 12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EF-S 18-55mm f/3.5-5.6 IS Lens (Silver)
  • 15. Nikon D80 10.2MP Digital SLR Camera Kit with 18-135mm AF-S DX Zoom-Nikkor Lens
  • 16. Nikon D60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18-55mm AF-S VR Zoom Lens + Nikon 55-200mm AF-S VR Zoom Lens + 8GB SD Card + EN-EL9 Battery + Case + Cameta Bonus Accessory Kit
  • 17. Pentax K200D 10.2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Shake Reduction 18-55mm f/3.5-5.6 Lens
  • 18. Pentax K20D 14.6MP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Shake Reduction (Body Only)
  • 19. Nikon D60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18-55mm AF-S VR Zoom Lens + Nikon 55-200mm AF-S Zoom Lens + 8GB SD Card + EN-EL9 Battery + Case + Cameta Bonus Accessory Kit
  • 20. Nikon D90 Digital SLR Camera with 18-105mm AF-S DX VR Nikkor Lens [Outfit] + Nikon 70-300mm Lens + 16GB Card with Reader + EN-EL3e Battery + Case + Willoughby's Bonus Accessory Kit


Category: 0 意見

當時真糗之 Nikki Dial...

quill mark

Nikki Dial 是我很喜歡的 Porn Star。忘了是從何時,或哪一部片開始喜歡她的,或許是 "Things Change" 這部片,也或許是當時鎖碼頻道播出的其他由她主演的片;她在 90 年代初期,是個非常多產,且非常受歡迎的成人影帶女星。

Nikki Dial - Things Change 她只在成人影帶界活躍了兩年,退休之後,就遠離那個圈子,靠著四處巡迴表演豔舞,以及偶而幫日本成人動畫片配音維生。

就是不復出!

一直有不少死忠影迷期待她能復出,但她卻絲毫不為所動,我在 2001 年左右,有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她的電台訪談稿,那時她剛完成第一部動畫配音,配合造勢宣傳而接受採訪。短短的訪談中,主持人不厭其煩地在訪談開頭、中間和結束前,問了她三次:「妳有沒有可能復出?」得到的答案,都是堅決的「No」。(訪談請見:Nikki Dial 的訪談

比起日本那些動轍引退,沒幾個月又「復活」的AV女優來說,她算是非常言而有信的了。

以西方人的身材標準而言,Nikki Dial 個頭非常嬌小(身高5呎,約152公分),因此她的性愛場面,往往造成一種十分誇大的視覺效果,例如她在 Vivid 演出的名作 "Sex" 中,和「雄偉」男星 Rocco Siffredi 的那場辦公室激情場景,已被視為經典了。

Category: 4 意見

清理D40x的CCD - Sensor Cleaning

quill mark

利用周末這兩天拜訪我老哥,順道利用他那13樓的陽台,練習拍攝夜景。拍著拍著,用機身的 LCD 觀看效果,拍得不好早是預料中事,但惱人的是,影像上竟然有三、四粒明顯的黑點!

是 CCD 入塵了嗎?不太可能吧!又試著拍了幾張,黑點總在同一個地方出現。我還是無法置信,鏡頭吹了吹又擦了擦,對著白紙拍了張測試照……唉,真的中獎了!

還是入塵了

我會如此意外,是由於我只有這一千零一顆鏡頭。回憶起來,只有在購買時驗機,由家樂福售貨小姐打開機身蓋,當場裝上鏡頭給我測試;回家後第一次自行裝鏡上機,然後就是在研究說明書時,又重新拆、裝過一次鏡頭。換句話說,我 D40x 機身內部,也只有這三次接觸過外面空氣,而且全是在室內,怎麼可能會入塵呢?

解決問題比較重要。我的機子是國祥公司貨,國祥有終身免費清 CCD 的服務,這是多花錢買公司貨的福利。原本打定主意,要於這星期找一天殺到國祥去,但急性子的我,回家後馬上上網找尋自己清理的辨法。網路上這方面的資料很多,大致看了一下,我沒果凍筆或專用清潔組,也不敢一下子就用酒精或去漬油去擦拭,故決定先試著用吹球吹看看,吹不掉的話,再送公司清。

網路真是好物,除了可找到圖文並茂的介紹文以外,上 YouTube,還有人拍教學影片可以看。我的吹氣法,就是參考這一個教學影片:

Category: 0 意見

往事追憶:Desperately Seeking SAVANNAH

quill mark

不久前,我被 Natasha Marley 給迷到了,花了不少功夫,在網路上找尋她的倩影(請見「英國辣妹Natasha Marley」一文)。她讓我想起了90年代初期的一位成人錄影帶女星Savannah

Savannah 傳奇的一生,我是後來才知道的,那也是多虧了網路時代來臨之後,資訊查找的方便與多樣。我對這位女星的認識,其實非常有限,而最初和她「結緣」,則是憑著一本「A書」——也就是「黃色書刊」。

那時候年輕氣盛,有一次偷看到哥哥的衣櫃裡,藏有好幾本「好看的」。顫抖著雙手,小心翼翼地翻閱,馬上就被一個金髮美女給電到了。那本「A書」我直到現在還留著,內容當然是非常不宜(哈,就在今天,《壹周刊》才被台北市政府採「道德勸說」而下架),但其封面,尚不違反善良風俗就是了。

Savannah


她是誰?書裡面並沒有註明,而且在那個時代,也根本不可能找得到這方面的資料。直到幾年後,某次在深夜的日本衛星頻道(好像是「超鳥」)上,竟然看到一部由她主演的 A 片,當然,片子已因應日本的尺度,在重點部位打上了馬賽克,而且也做了不少刪減,變成大約是和香港三級片差不多的限制級影片。

那部片其實是「雙旦」,另一位女主角則是美國情色界的長青樹 Jeanna Fine。後來我才查到,那部片的片名是 "Roxy",但是除了發行時曾出過錄影帶之外,到目前為止,都並沒有 DVD 的發行。

得知畫刊中的美女,原來已是一位知名的 Porn Star,她就不再是「不知名的神秘女子」了。講老實話,看過的國外黃色書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子當中,讓我後來認出人,並進一步知道名字的,Savannah 還是唯一的一個。

這本黃色書刊中的圖片,應該是 Savannah 拍攝成人錄影帶之前所留下的。她日後進軍成人錄影帶界,造型和書刊裡完全一樣,但卻做了隆乳手術。這本罕見的 A 書,留下了 Savannah 比較自然的模樣(其實她的金髮也是染的)。

整個找尋 Savannah 的過程,和日前我找尋 Natasha Marley,還真的很類似。

Category: 3 意見

Nikon D40x User's Manual - 中文說明書

quill mark

經過好幾天斷斷續續地研習,總算是把隨機附贈的「尼康數位攝影指南 D40x 數位相機」,也就是一般簡稱的「中文說明書」,給「大致」翻閱完畢。看完說明書,也來做個筆記、寫寫心得。

bd849af9-44e2-f024-f140-1a2843f08e4e-000001 說是「大致」翻閱,是因裡面關於列印相片、Q & A,還有故障排除等部分,我全都跳過沒看,自動攝影的部分,也只是大概瞄了一下。

說明書也來寫心得

這是個人筆記,所以只留下我自己認為重要、需注意的,某些已經知道或不是很瞭解、用不到的,當然就不會提及。

首先,談一下大致觀感。這是一本翻譯得還算不錯的說明書,雖然某些用詞不見得適合,某些內容不見得全部正確,但比起我看過的其他領域,號稱所謂的「繁中」說明書,已經是相當易懂的了。我先把我個人該注意的事項列一下,後面接著的,是說明書中幾個可能不太好懂或誤譯的地方,雜敘一些個人看法。
引用說明書原文的地方,我都用色字表示。


個人應該注意事項:

安裝鏡頭時,「若鏡頭配備了光圈環,請在最小設定處鎖定光圈(最高 f/-值)。」(第8頁)也就是說,要把鏡頭光圈定在最小,再行安裝。我現今唯一的鏡頭並沒有光圈環,所以這點未來要留意。

電池充電與安裝,說明書上的「標準程序」為:

1.1、取下電池終端蓋。1.2、連接電源線至充電器並將其插入。1.3、將電池置於充電器當中。充電時,CHARGE(充電)指示燈將會閃爍。將耗盡電量的電池充滿電大約需要 90 分鐘。1.4、當CHARGE(充電)指示燈停止閃爍,表示充電結束。這時,請從充電器中取出電池,並拔下充電器電源插頭。(第9頁)

所以,要充電時是先插電,再放入充電電池。充電時紅燈會閃,充滿時紅燈就固定亮著。充完電後,是先拿電池,再拔插頭。這個程序若錯了會怎樣?不知道,凡事儘量照著說明書交待的做就對了。

另外,「電池終端蓋」這個很酷的名字,指的就是放置電池的白色塑膠盒,充完電後,若不放入相機內,那就讓電池歸位,以免在攜帶的過程中,和其他金屬物件磨擦而造成意外。

Category: 0 意見

AE Lock Hold - 保持 AE 鎖定

quill mark

正當我在練習拍跳燈時,遇到了一個問題:如何鎖定曝光值呢?

我對著白牆測光,然後按下「AE-L /AF-L」鈕,接著再對著拍攝主體指揮艇對焦、釋放快門。

ustom-ael-afl 但我想測試不同角度跳燈的效果啊!每調一次閃燈,就得再對著白牆測光,再移到拍攝主體……手續繁雜也就罷了,糟糕的是,我不能將相機固定,拍攝的角度多少會有點不一樣,這樣比較起來,就失去意義了。

保持 AE 鎖定

進到相機的「用戶自訂設定」,第 12 項「AE-L/AF-L」中,可選擇「保持 AE 鎖定」,這樣的話,如說明書中所言,「當按下 AE-L/AF-L 鍵時,可鎖定曝光,並且曝光鎖定將保持直到再次按下該鍵或曝光測光關閉。」

選定以後,我把相機架好,以為萬事 OK。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我的「自動關閉計時器」,平常是設在「標準」,也就是在照片拍攝後,螢幕上只顯示 4 秒,之後螢幕就自動關閉,觀景窗下方的狀態列,也跟著關閉。而這些東西一關,再開啟時,將重新測定曝光,之前鎖定的設定也消失無蹤。

當時正在拍攝期間,不想停下來研究如何將 AE 鎖定保持得久一點,於是就先把「自動關閉計時器」設為「長」,也就是拍攝完預覽 8 秒,用這種方式多爭取一點時間,然後,我每拍完一張,一邊調整閃燈角度,一邊倒數著「8、7、6、5、4、3、2、1」,當快數到 1 時,趕緊半按一下快門,讓關閉時間再延長一點,以便讓「保持 AE 鎖定」能一直保持下去。

當然,中間還是會有時間沒算準的失誤,導致要重新測光。所以整組照片,仔細看的話,還是有幾張的角度存有誤差。

自動測光——關閉

拍完後,立刻尋求解決方法。原來解決方式,就在我剛才選擇的「自動關閉計時器」裡面。只要在選項中選擇「用戶設定」,裡面可分別選定「播放/功能表」、「影像查看」和「自動測光——關閉」的時間,像我希望「自動測光——關閉」的時間能延長,這樣我「保持 AE 鎖定」的狀態,就能維持到我設的時間(最長可設到 30 分鐘),而不會每 4 秒或 8 秒就消失了。

這個功能,當然不光是給我們用來測試拍照用的。如果我們在固定亮度的空間裡,要長期且連續地拍照,那我們只要剛開始時測一次光,將其值鎖定,之後就可以在相同的設定下一直拍下去,直到我們解除 AE 鎖定為止。

最近一段時間,我常泡在 Mobile01 看攝影先進們的討論,但卻發現,許多同好們,連某些說明書上記載的基本功能都不知道,有不少提問,其實只要一翻說明書,馬上就能夠找到答案。或許他們買的是水貨,所以沒有繁中說明書?也或許,有的是為了日後轉手二手市場的「賣相」,因此怕去翻看說明書,生怕翻閱痕跡會影響賣價?

Category: 0 意見

SB-400 之跳燈與反光片練習

quill mark

為我的 D40x 買了一隻閃燈—— SB-400。我現在的添購器材的標準,是以配合 D40x 為唯一考量,所以沒有意外的話,下一項購買的可能會是 55-200mm VR 這隻 Kit 鏡。這種組合的好處是輕便,而且成套,以後若要升級,這一整套可當備用機,或是移交給家人。

反正我也在摸索階段,器材的功能,只要求簡便實用就好。這隻小閃燈不僅可愛,而且它是專為 D40 系列所設計, 對我這初學者而言,最適合不過了。

不是太亮,就是太暗

剛開始用外閃時,就只把閃燈裝上去,打開開關,然後對焦、拍攝。但拍出的效果,不是太亮,就是太暗,令我沮喪不已。

回頭做了點功課,這才再度上陣,這回準備了一張名片,打算當成反光片來用。之前完全沒概念時,只知道用原先的方式來拍,難怪測光測得亂七八糟,閃燈也就亂閃一通了。

這次拍攝主體,背景是白色的牆,玩具指揮艇放在深色的木桌上,為防止背景過曝,我先對背景測光,並鎖定測光值,然後重新對焦、拍攝。

↓ 先用預設的「閃光級別」(0.0),直閃。指揮艇放置座的前方標示牌,可能因為角度的關係,看不清上面的字。銀色的圓形扇葉推進器周圍,和指揮艇前側,都有一小部分因反光而過曝。
0_00

921 捐錢往事

quill mark

房間漏水,所以現在正整理打包房內物品,打算騰出空間來修一修。從舊書中掉出一個慈濟的信封,忽然勾起了一件發生在 921 之後的往事。

100921 大地震,全台愛心總動員,當時我有一個人在美國的朋友,剛好有一筆錢寄放在我這,所以他就要我幫他把錢捐給慈濟。

捐錢到慈濟

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有一天,公司附近正好有慈濟在辦活動,我想起要幫朋友捐錢的事,於是就到提款機領了錢,小心地放入信封裡,上面寫上總額,就這樣走到慈濟的攤位前,表示我要捐錢,而且希望能開收據。

顧攤位的小慈濟,就去找了比較資深的師姊來收錢。那位師姊,當然是旗袍加包頭的慈濟標準打扮,望之就是一付很有氣質、很有修養的中年女性。一開始當然是先客套了幾句致謝的話,然後我就把裝錢的信封交給了她,她微笑著打開信封,當要點數捐款時,臉色忽然大變,一臉迷惑地抬頭看著我。

那是一種帶著不解與憤怒,甚至還帶著點同情的表情,好像是在說:「這樣很有趣嗎?你是哪裡有毛病?」

Category: 1 意見

WB 白平衡的練習

quill mark

我剛開始要練習拍人像,主要的Model是我哥的寶貝女兒(四歲),總覺得拍出來的膚色很奇怪,不是太紅,就是太藍。

找了旗標出版社的《數位攝影の人像實拍》這本書來參考。奇怪的是,這本書又不是譯作,為何要放個日文「の」在書名當中?這樣有比放「之」來得高級?不懂。

我的功力,剛只看到最前面「DSLR 功能快速設定」的部分,書裡面只用一百多字來敘述白平衡的設定,還只是告訴 D200 的使用者,要如何用左側的功能按鍵加上旋轉主轉盤來變更設定,然後就放了四張實拍圖,要讀者自行比較差異。這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

自己做實驗

後來我參考了 Ken Rockwell 關於白平衡設定的文章,自己在家裡的後陽台,對著防火巷對面的舊屋頂拍了一些實驗照,以下是實驗結果。

首先,不知是不是我理解錯誤,Ken Rockwell 所謂的 "Day for Night" 方式,我測試後是徹底失敗,以下就是我曝光補償 -2,WB 設為白熾燈,在日光之下的拍攝成果:
WB-incan_ev-2

Category: 0 意見

書架上的 NLCS - Dodgers vs. Phillies 舊書對決 Part II

quill mark

我書架上最老的一本書,該是這本從朋友處「凹」來的《怎樣打棒球》。中華民國四十九年七月初版,由簡永昌先生翻譯,它的原著,是 Al Campanis 所寫的 "The Dodgers' Way to Play Baseball"。

看不懂的中文

由於年代久遠,書背幾乎已經快磨掉了,所以我沒事決不敢翻閱,生怕一不小心,整本書就幻化成頁頁詩篇。不過說老實話,這本書的實用價值並不高,書本裡雖然全是我看得懂的中文,但組合起來,我真的不太能掌握其傳達的意義。

書裡面各種棒球動作的插畫,示範球員都是身著道奇隊(書中譯為「閃人隊」)球衣,事實上,這本書就是以道奇的訓練方式所寫成的基礎教材。值得一提的,民國四十九年是 1960 年,道奇是 1958 年才西遷洛杉磯,此書的英文版出版時,道奇應還在布魯克林,故插畫中球員的球帽,上面的英文字母是「B」,而不是「LA」。

↓ 書的封面。
The Dodger's Way to Play Baseball - 01

書架上的 NLCS - Dodgers vs. Philies 舊書對決 Part I

quill mark

2008 美國大聯盟MLB)的國聯冠軍賽NLCS)正打得火熱,目前費城人Phillies)主場二連勝,第三戰起,將移師洛杉磯道奇Dodgers)主場再戰。
我珍藏的棒球書籍當中,正好有關於這兩隊的舊書,而且全台灣大概沒幾個人有。於是我用我的 D40x 練習翻拍,順便現寶。

第一本書是費城人藍鳥Blue Jays)1993 年世界大賽World Series)的特刊,書名是 "A Series to Remember",這是一本攝影專刊,以相片記錄了當年極具戲劇性的世界大賽

留作紀念的永久回憶

那一年,是我第一次透過電視的立即實況轉播(第四台的 NHK),收看大聯盟世界大賽,所以印象非常深刻;那年的「敗北」,開啟了我後來「敗多勝少」的季後賽加油紀錄。幾年後我用郵購買了這本專刊,當作是為自己留下的紀念。

書中的相片非常精釆,我只能簡要地放幾張翻拍圖,不然載入這篇文章不知要等上多久呢!

↓ 這是封面
A Series to Remember - Cover

Atlantis Beta 2 與資料庫模式的擷圖

quill mark

幾天前就收到 email,說 XBMC Atlantis Beta 2 已經發表了,我一直拖到昨天才更新。除了新加入支援 Apple TV 之外,看不出有什麼重大突破。(我連 Apple TV 是什麼都不知道咧!)

對了,許多人可能還比較關心 RMVB 的播出問題,我試了一下,還是不行,所以,若只想等這個功能的朋友,應該是不需要換新版了。當然,若新的 Beta 2 在穩定性上有顯著的提升,那就另當別論了,而這一點我還不能確定。

記得備份 userdata 中的資料

在更新的過程中,我沒有將原先的設定備分,因此上一版留下的設定就通通被洗掉了。建議要更新的朋友,在下載新的安裝檔之後,先別急著安裝,到 userdata 資料夾裡,把該備分的檔案先備分,否則後果自行負責。

沒有新的心得,於是就來貼圖。貼的是在資料庫模式之下,電視影集的顯示畫面。上一版時,我有貼一些電影資料的畫面,我的電腦裡沒有電視影集的檔案,於是就沒有這方面的擷圖。不過,鑑於 XBMC 的電視資料庫越弄越漂亮,不貼些圖好像說不過去。

我的做法是,在電腦裡新建了三個電視影集的資料夾,然後在資料夾裡都放了幾個假的 avi 檔,分別命名為 1x01~1x09,這麼做是為了要區分季數和集數。如果你電腦裡已經有了電視影集的影片檔,自然就不需要放假檔,但是檔名格式要注意,總之要能讓 XBMC 辨識該影片檔是哪一季的第幾集。

電視節目資訊

然後,和搜尋電影資料時一樣,要在資料夾上按滑鼠右鍵或鍵盤功能鍵或「i」鍵去「設定內容」,在「此目錄包含」選項中,選擇「電視節目」,再選擇 TheTVDB.com 這個網站。設定完之後,一樣滑鼠右鍵去執行「電視節目資訊」, XBMC 就會連上 TheTVDB.com 搜尋資料,並儲存進資料庫裡。

以下看圖說故事。

↓ 這是開啟資料庫模式,並用 Wide Icons(寬圖示)顯示效果時的畫面。TV-Library-1

Category: 0 意見

白平衡的設定:How to Set White Balance

quill mark

嘗試用DSLR先拍一些室內人像照,馬上就遭遇到「白平衡」(White Balance)的問題。

上到 Ken Rockwell 的網站看看他的建議,關於白平衡的設定教學是:"How to Set White Balance"。為了省去我每次都要查看的麻煩,我將裡面關於設定的內容簡要翻譯一下,全文請詳閱 Ken Rockwell 網站上的教學,並請多多支持 Ken Rockwell!

How to Set White Balance:如何設定白平衡

(前略)

在自動(AUTO)模式下,相機在每次拍攝時會做出它自認最佳的(白平衡)設定。若環境允許,我都儘量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此模式在我的 Nikon D70Canon A70 上都表現優異(great),但在我的 Nikon D1H 上卻表現很糟。即使在一般相片上的表現可能有好有壞,自動模式(在 Canon相機裡叫做 AWB)在奇特混雜的人工照明且不打閃燈的環境之下,幾乎總是表現優異。

D90 WB fine tuning 自動模式 AUTO (也稱為 AWB)在閃燈和室內及室外的環境下,表現不錯(OK)。通常影像在陰影(shade)下仍相當的藍,而在晚間的室內則令人滿意地溫暖。當閃燈開啟時,多數相機會自動轉換成閃燈白平衡模式。

白熾燈 Tungsten(燈泡圖示,也稱為「室內」):除了在晚間的室內看來很正常之外,多數時候非常非常的藍。"Tungsten" 是燈泡內所使用燈絲的金屬名。即使是在室內,許多人仍偏好色溫較暖的自動模式。小訣竅:在日光之下將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調降 -1 或 -2 來模擬夜晚!在好萊塢我們稱之為「日以繼夜」(day for night)。(譯註一:官方將之譯為「白熾燈」,而不是「鎢絲燈」或「燈泡」,很容易讓中文使用者產生誤會,以為這是在白色的燈光照明下所使用的模式。 譯註二:經查,在 D40x 的選單中,燈泡圖示的英文是為 Incandescent,故譯為白熾燈似無不妥,惟使用上,除非是在室內極其暖調的昏黃燈光下,此選項會如 Ken 所言一般,讓顏色非常非常之藍。)

Category: 1 意見

Ken Rockwell 的攝影網站

quill mark

我在買相機之前,最常參考的,就是 Ken Rockwell 的網站。在此特別推薦一下這個網站:http://www.kenrockwell.com/

網站裡,有 Ken Rockwell 對各種相機和鏡頭的評鑑,以及許多關於攝影和影像處理方面的技術性文章。這位老兄很有意思,他是典型的「反勸敗」魔人,他最推薦的相機,是 NikonD40,閃燈是 SB-400,鏡頭是 D40 的 Kit 鏡 18-55mm 和另一支 55-200mm VR,這些東西一次買齊,大概只需要台幣兩萬出頭而已!

所以,這個網站可謂是窮人的避風港。當然,他也不是不推薦一些高階相機和鏡頭,他的論點在於,先確認你的需要,以及你口袋的深度,然後做最出聰明的選擇。

Ken Rockwell我會捨 D90D80 入門,多少是受到了 Ken Rockwell 言論的影響。不過 Nikon 也不用擔心少賺了我的錢,我這種以低階機入門的初學者,只要拍出興趣來,日後的消費能力也是相當驚人的;一下子接觸太「先進」的機種,有時反倒會在立即的挫折中澆熄熱情,進而遷怒該品牌及其產品呢!

窮人避風港

這個網站並沒有太多惱人的廣告,最直接贊助這個網站的方式,是當你要購買一些攝影相關產品時,透過這個網站連結到 RitzAmazonAdorama 等購物網站去消費(他可能可以從中獲取一些佣金吧),不然就是透過「付錢伙伴」PayPal 直接捐錢給他。

我人在台灣,不可能上到他指定的網站去消費,那些網站的攝影商品,好像也不接受運送至海外的訂單;而我也從沒用過 PayPal(連帳號都沒有),因此目前來說,相當慚愧地,我對這個網站的貢獻還是零。

如果你在那些購物網站的勢力範圍之內,也能接受那些網站的價格和服務,不妨在購買前先上到 Ken 的網站,再透過他的連結連過去,這樣就能讓 Ken 的網站持續維持下去了!

Category: 0 意見

為 Nikon D40x 買的小配件

quill mark

為了讓我的D40x順利運作,這兩天買了兩樣小東西。

第一樣,其實不太用得到,只是想試試看效果才買的。D40x 可以直接以訊號線連接電視,讓電視取代相機背後的 LCD,成為播出影像以及調控各種設定的螢幕。這個訊號線(Nikon 稱其為「EG-D100視頻線」),並沒有隨 D40x 附贈,而需要另行購買。

單音耳機插頭

上網搜尋了一下,知道所謂的 EG-D100,只是一條一端為 AV 端子(公),另一端為單音耳機插頭的訊號線。為了這種簡單到不行的訊號線,還得專程跑到相機專賣店去買嗎?當然不用,到光華商圈的電子材料行,去買一個如下的轉接頭(一個台幣 15 元),再找一條現有的AV訊號線,要用的時候把它接起來,不用的時候接頭拔掉,AV 線還是 AV 線。

↓ 這就是我買的 15 元轉接頭,注意要是單音的,別買到立體聲的。
TV Connector_1 

Category: 0 意見

Nikon D40x 空箱文

quill mark

今天出門時,被一個從天而降的盒子打到頭,正覺得奇怪:難道颱風又來了嗎?不然怎麼會有東西亂飛呢?

定神一看,這個盒子竟然是一台數位單眼相機(DSLR)的盒子!就在幾天前,我才在心裡面默許,現階段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得到一台電視廣告打得正兇的 Nikon D90 相機。難不成老天爺憐我運途多舛,漂泊半生,迄今一無所就,因而大發慈悲,恩賜我一台我夢寐以求的 D90

仔細一看,大失所望。這不是 D90!這不是 D90!或許是我昨天有偷挖鼻孔,又偷看了一片 花井メイサ 的爆乳片,所以老天爺把要送給我的禮物給打了個折,只賞了我價值連 D90 一半都不到的 D40x……

眼看四下無人,趕緊將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給帶回家。哇!還是公司貨耶!DSC_0052

Category: 0 意見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 洋基之光

quill mark

說來慚愧,知道這部片子已經十多年了,直到上星期才親睹本片。

這部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洋基之光》,在棒球界是大名鼎鼎的一部片。從1995年 Cal Ripken Jr.  即將寫下連續出賽紀錄的那時起,台灣的報章、雜誌,總是不停地提到原紀錄保持人 Lou Gehrig,他悲劇的一生,以及這部在他去世後所拍攝,以他一生故事為題材的電影。但是,說者言之鑿鑿,真正看過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1942)  - 洋基之光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User Ratings: 7.7    
Director: Sam Wood
Writer: Paul Gallico; Jo Swerling; Herman J. Mankiewicz
Cast:
Gary Cooper... Henry Louis 'Lou' Gehrig
Teresa Wright... Eleanor Twitchell
Babe Ruth... Babe Ruth
Walter Brennan... Sam Blake
Dan Duryea... Hank Hanneman
Elsa Janssen... Christina 'Mom' Gehrig
Ludwig Stössel... Henry 'Pop' Gehrig (as Ludwig Stossel)
Virginia Gilmore... Myra Tinsley
Bill Dickey... Bill Dickey
Ernie Adams... Miller Huggins
Pierre Watkin... Frank Twitchell
Harry Harvey... Joe McCarthy

久聞其名,總算見識到它的廬山真面目,感覺只有兩個字:「失望」。

真的,除了失望,還是失望。很少有一部「經典名片」,讓我看過以後那麼失望的。

Piper, Piper - James Galway & Sylvia

quill mark

廣告歌是最惡毒的,不管你喜不喜歡,只要它猛打,你不被它洗腦都很難。所以現在我看電視,大部分時間都轉靜音,拒絕讓某些庸俗的歌曲,成為我排除不掉的夢魘。

而另一方面,年紀大了,就愛懷古,懷念過去美好的時光。啊,那個充滿希望與憧憬的年代,連廣告歌都好聽得很呢!不光是廣告期間愛聽,還會特別要去找尋該曲的卡帶或 CD,來自願被洗腦。

James Galway and Sylvia

在許多昔日的廣告歌曲裡,「元本山海苔」的廣告曲,就是令我非常難忘的。但要在多年之後,我才知道這首當年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就叫 "Piper, Piper",是由長笛手 James Galway 和鄉村女歌手 Sylvia 共同合作灌錄的,收錄在 James Galway的專輯 "The Wayward Wind" 裡。

我知道出處時,已經有點晚了,所以一直買不到該張 CD。Sylvia 我並不算太陌生,她的一曲 "Nobody",是我很愛聽的歌,但這首 "Piper, Piper",實在不算是她或 James Galway 的名作,所以在他們個別的選輯中也都沒有收錄,只能找尋原專輯才有可能。而偏偏該專輯,也不是 James Galway 的暢銷名片。

上到 YouTube,試試運氣搜尋「元本山海苔」,竟然讓我找到當年廣告的影片,還有 James Galway & Sylvia 的原唱影片檔(畫面是放CD封面)。

想一同和我在悠揚的笛聲,和甜美的嗓音中回味從前嗎?

↓ 元本山海苔廣告。

Category: 6 意見

Most of All You - Love Theme from “Major League"

quill mark

Major League - Bullpen Cart 這是 1989 年棒球搞笑電影《大聯盟》(Major League)的一首插曲,是劇中湯姆.貝林傑(Tom Berenger)和蕾妮.羅素(Rene Russo)兩人所飾角色的愛情主題音樂。

演唱的版本,電影中只出現一小段,於 Tom Berenger 駕「牛棚車」追蹤到 Rene Russo 家中時播出。雖然這部電影,最被一般人所熟知的,是查理.辛(Charlie Sheen)角色的出場音樂 "Wild Thing",但我個人卻特別鍾愛這首抒情動聽的插曲。

幾乎無人知曉

演唱者是「正義兄弟」(The Righteous Brothers)的 Bill Medley,他的前一首電影歌曲 "(I've Had) The Time of My Life" (from "Dirty Dancing", 《熱舞十七》,請見「下流的熱舞 - (I've Had) The Time of My Life」),以及後來老歌重發的 "Unchained Melody" (from "Ghost", 《第六感生死戀》),在 80 年代末期都造成轟動,而這首夾在中間的 "Most of All You" 卻幾乎無人知曉。

我個人為了找尋收錄有這首歌的電影原聲帶 CD,曾費盡不少心力,還託朋友去美國時幫忙尋找,可惜最後還是徒勞無獲。這張 CD 已經絕版多時,未來再發行的機會也相當渺茫,大概只能透過影片的 DVD 來欣賞了(此曲片中只出現一小段,但片尾 Ending Credit 時,倒是有播出完整版)。

Always - From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quill mark

這首由 Irving Berlin 所寫的歌曲,已經算是經典名曲了。創作於 1925 年,後來被用在 1942 年電影 " 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洋基之光 》,參見:「The Pride of the Yankees - 洋基之光」),當成是男女主角的定情歌曲,同時也是片尾 end credits 時演奏的曲子。

我把電影中的這段片段剪出來,一方面可以欣賞歌曲,一方面也可看到 Gary CooperTeresa Wright 在片中談笑、共舞的演出。

↓ " Always " - Music and Lyrics by Irving Berlin. Played by Ray Noble and His Orchestra and sung by Bettye Avery with Ray Noble on the piano.

英文歌詞非常簡單,附上我非常不專業的亂譯如下:

ALWAYS

(Written by Irving Berlin)

I'll be loving you, always (我會愛你,永遠)
With a love that's true, always. (一片真情,永遠)
When the things you've planned (你的理想…)
Need a helping hand, (期人與共)
I will understand, always. (我能善解,永遠)
Always. (永遠)

Days may not be fair, always, (天無多晴,永遠)
That's when I'll be there, always. (我會長伴,永遠)
Not for just an hour, (非僅一時)
Not for just a day, (不單終日)
Not for just a year, (豈只經年)
But always. (但為永遠)

Atlantis Beta 1 與我的 Compro Remote

quill mark

我電腦上用的遙控器,是我的電視卡——Compro Vista T500F——所附相容 MCE 的遙控器,它有 HID 功能,所以經過簡單的設定,我可以用它來遙控 KMPfoobar 2000,還挺方便的。

但現在要用來遙控 XBMC Atlantis 就有點問題了。在不更改任何設定時,只有方向鍵、倒退鍵和 OK 鍵可正常運作,其他就完全不行。

試著設定遙控器

上星期六我安裝完 Atlantis 後,就上到XBMC官網上找尋答案,看到一個  "Tutorial: How to use MCE remote under XP with XBMC" 的教學,於是就按部就班地依照指示,下載相關檔案,安裝,然後設定。

重啟 XBMC 試試看效果——沒有用,和之前的情形一模一樣。

又摸索了一陣子,發現 XBMC 官網上關於遙控器的討論還真不少,翻看了幾則,看得我是頭昏腦脹。現在的我,早就沒有幾年前剛接觸 XBMC 時的那種研究熱情了,所以呢,乾脆放棄。

今天我又試了一次,仍是不成功。推想,可能是:一、我的遙控器只是相容於 MCE,但它並不是真正的 MCE 遙控器;二、Compro 的這款遙控器,有另加 HID 功能,故無法依照教學裡的指示,以 IR SRV 這個軟體來「Disable automatic buttons」,以致新的設定無法取代預設的遙控按鍵。

Compro_remote 既然如此,那我只好用最笨的方法(可能也是最聰明的方法)——用我遙控器的 HID 來遙控吧!XBMC 本來就可以用電腦鍵盤來操作,它本身附有 Keymap.xml 這個檔(於 system 資料夾),來指定鍵盤、遙控器、搖桿的功能。

改用笨方法

我打開 Keymap.xml,參照鍵盤部分的設定,再將幾個常用的按鍵,加進我遙控器的 HID 裡。例如,以鍵盤控制的話, P 是「播放」,Space 是「暫停」,F 是「向前快轉」,R 是「倒退快轉」,X 是「停止」;鍵盤的 Esc 鈕,在 XBMC 裡的功能是「退出目前的選單」,這是個非常常用的按鍵,我在遙控器上找不到可資對應的按鈕,就把 enter 鍵設為 Esc(因為遙控器的 OK 鈕已經有 enter 的功能了)。

設定完後,XBMC Atlantis 已大致可用我的 Compro 遙控器來操作了。Compro 的這只遙控器,可供 HID 使用的按鈕並不多,而且還沒辦法設定複合鍵(例如 Ctl+L),所以我就只設了一些比較必需的按鍵,剩下的,就等以後一邊使用,看有需要再新增了。

Category: 2 意見

英國辣妹 Natasha Marley

quill mark

有時候,從影片或圖片中,看到了一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美女。

但,她畢竟只是活在像素之下的虛幻人物,摸不著,也觸不到。因此,我們的下一步,就只能在茫茫的網路大海中找尋,希望能捕撈到更多該美女的丰姿倩影。

她到底是誰?

然而,姑娘不知是何許人也,亦未詳其姓氏芳名,該如何找尋呢?驚豔之美,只是偶然?

最近,我就遇上了這種情況。不經意地從一組成人圖庫中,看到了一個金髮碧眼的火辣美女。當時,我唯一的線索,只知道她的側腹有刺青。漫無目的地 Google 好久,仍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只好放棄了。

↓ 我就是被這一組圖給電到了……
Sweet Marci_1

Category: 0 意見

XBMC Atlantis Beta 1 初用心得

quill mark

我的 XBOX 荒置了有好一會兒了,而以前用 XBOX 時最常用的 XBMC,也已經很久沒碰了。我曾為 XBMC 專門開了一個使用心得的 Blog,後來因太久沒更新,感到不好意思,就把它給關掉了。

在這段時間裡,我用過許多 Windows 系統下的「媒體中心」,記得起名字的,至少就有:Windows Media Center Edition (XPVista 版都試過)、Meedio、Total Media,還有幾個裝完沒多久就刪的,連名字都想不起來了。

被 XBMC 給寵壞了

或許就是用習慣了 XBMC,這些 Windows 下的媒體中心,竟沒有一個令我滿意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我想,我已被 XBMC 給寵壞了。

昨天收電子郵件時,忽然收到一封來自 XBMC 官網的信:

XBMC 'Atlantis' Beta 1 released - now serving all common platforms
Team-XBMC is proud to announce the first cross-platform Beta version of XBMC media center for Linux, Mac OS X, Windows, and Xbox, in preparation for the upcoming stable release of XBMC, code named 'Atlantis'.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news items associated with this release...
For the full announcement please visit:
http://xbmc.org


XBMCWindows 版,幾個月前我也試用過,當時非常不穩定。現在有了較穩定的版本,雖然還不是正式版,但已經讓我感到興奮不已了!

XBMC 這一次共推出了五種版本,分別是 Live 版、for Mac、for Linux、for Windows 和 for XBOX。Live 版有點像是 Portable 的綠色版,聽說是不必安裝,可燒在光碟中或是存放在隨身碟裡(我還沒用過),其他的就是分別對不同平台所推出的版本,可看出開發小組過去一、兩年來的努力,現在終於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童年的消逝 -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quill mark

前幾天辛樂克(Sinlaku)颱風來襲,我的房間嚴重漏水,屋外大絃嘈嘈,屋內也小絃切切,在大絃、小絃錯雜彈聲中,我忙著搶救 CD 架上的 CD 和 DVD。

工作告一段落,正欣慰沒有什麼重大損失時,卻發現在書架和床腳邊的夾縫中,站著一本被遺忘的書。

快被遺忘的書

不知道他是何時掉到夾縫裡的。也好險他是站著,所以滿地的積水,只讓他的下半身溼透,我小心地從夾縫中將他救了出來,原來他的名字是:《童年的消逝》。

the_disappearance_of_childhood童年的消逝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作者Neil Postman
譯者:蕭昭君
編者:曾淑正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1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3224593
裝訂:平裝
定價:200元


不知為什麼,我每看到這本書,常常都有「死亡」伴隨著。我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看完後不久,作者 Neil Postman 就過世了。我現在手上的這本,是後來在逛二手書店時買的,買回家後一直放著,連一次也沒看過。這次水患,救起了這本書,先是放在窗邊讓他滴水,前天和昨天再一頁一頁地夾進乾的舊報紙,幫忙吸乾水分。

一邊翻頁時,我一邊回想:我為何會去看這本書呢?

關閉 MS Word 的智慧引號

quill mark

寫文章時,提到外國人名、地名,或引述談話的原文時,常常會用到原文。大多時候,當原文裡面有標點符號時,當然是希望維持該標點符號的「原始格式」,也就是說,半形就是半形,不要變成中文介面的全形。這不僅只是美觀的要求,而是有時候,當外文的某些符號,轉成中文碼時,會變成亂碼。例如:「... I観 not」,這是什麼玩意兒?

MS Word 有個自作聰明的功能,叫做「智慧引號」,也就是當我們鍵入時,Microsoft Word 會把一般引號 ( ' 或 " ) 變更為智慧引號(‘或 “或〝)。

我常常被這個功能給氣死。幾個月前,總算知道如何把這個「智慧引號」功能給關掉,但前一陣子電腦重灌,現在又碰到這個問題,一時之間,又忘了該如何去設定了。

在網路搜尋資料久了,就會知道,資料搜尋最難的部分,是找出「關鍵字」。如果我記得那個玩意兒叫做「智慧引號」的話,那不管是在 Word 裡請小幫手幫忙,還是 Google 解決方式,都變得很簡單了。可偏偏就是會忘記那叫「智慧引號」!

Word的說明(Help)如下:

若要開啟或關閉此功能:
  1. 按一下 [工具] 功能表中的 [自動校正選項],然後按一下 [輸入時自動套用格式] 索引標籤。
  2. 在 [依照您的輸入取代] 之下,選取或清除 [將「一般引號」取代為「智慧引號」] 核取方塊。
上次忘了留下記錄,想說那麼簡單的東西,應該不會忘。事實證明,上了年紀,記憶力真的退化了。趕緊把解決方法寫下來,下次就不用再多花時間盲目亂試了。

Category: 0 意見

WLW 的 Auto Linking 功能

quill mark

我是用 WLWWindows Live Writer)寫網誌的。事實上,我還是新手,只用了大概一個多月吧。雖然使用 WLW 的「資歷」尚淺,但已覺得這真是一個方便且功能強大的軟體(其實我也沒有用過別的軟體啦……)。最棒的是,WLW 是「免費」的!這實在不像是微軟的作風,難得微軟大發慈悲,不下載來用用,怎對得起自己呢?

好用的 Plug-in

WLW 如此好用的原因之一,是各路英雄好漢所撰寫的各種 plug-in 小程式。使用者可以找尋自己想添加的 plug-in,讓自己在寫作網誌時更加方便。

例如,我目前使用的這個 template,我自己有另作一些設定,以前要加入這些設定的 html tag 時,總是要切換到原始碼模式,再手動鍵入;後來我安裝了一個簡單的小 plug-in:WLW Html Snippets Tool,然後把自訂的 tag 儲存下來,當要使用時,只要按一個按鈕就好了,非常方便。

Auto Linking 然後,我又裝了一個 WikiPedia Plugin,是幫忙加入 Wikipedia 連結的小工具。這個小工具,是把我們選取的字詞,以 Wikipedia 網址的模式加上超連結,省去我們自己上到 Wiki 去搜尋、複製連結、加入超連結等手續。

當然,它只是幫我們加上 Wiki 模式的超連結,但不保證那個超連結是有效的,所以在加入連結之後,最好自己點滑鼠右鍵,選「Open Link」,實地去看看該網址是不是真的有效。

Category: 0 意見

Wagner Gala - 1994 年柏林愛樂除夕音樂會 DVD

quill mark

把這張DVD拿出來,乃因為在介紹《尼貝龍指環──愛情與權力的世紀之謎》這本書時,有用到這張DVD的擷取片斷,既然提到了,也就更進一步講一下吧。

台灣獨發的 DVD

wagner_gala_DVD我會知道這張 DVD(圖左,圖片取材自博客來),是先在 YouTube 上看到這個精釆演出的片斷,然後才一路去找這場音樂會的實況錄影。很怪異的,這個演出,在國外並沒有 DVD 的發行(網路上找不到發行的紀錄),只有 CD 版的實況錄音;反倒是台灣環球,是唯一發行 DVD 的公司。

或許也因為這樣,這張 DVD 的畫質不算特別傑出(見擷圖),音效部分也沒有現今比較流行的 DTS,只有兩聲道的 Dolby Digital,和 Linear PCM(我反而比較喜歡這個)。

向單一作曲家致敬

CD 小冊子裡的介紹文,對這次演出有簡短的介紹。首先,「除夕音樂會」(New Year's Eve Gala),是一年一度在柏林市音樂廳所舉行的音樂盛會,雖然不是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所創立,但他從1970年起,將其變成是常態性的重要演出。

1989年卡拉揚逝世,阿巴多Claudio Abbado)接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一職,這個傳統仍持續下來,而且從此之後,每年的音樂會都只演出單一作曲家的作品,來向該作曲家致敬。

1991年是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992年是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在1993年12月31日的音樂會,則是華格納Richard Wagner)。這是個很不尋常的選擇,因為阿巴多過去在史卡拉歌劇院,或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時,華格納的作品都不是他著名的演出曲目。

獨唱皆一時之選

wagner_gala參加演出的四位獨唱者,也都是一時之選。美國女高音 Cheryl Studer,在音樂會中演出兩個她非常拿手的角色:Elsa 和 Elisabeth;來自 Würzburg 的德國次女高音 Waltraud Meier,則演唱 Ortrud 和 Sieglinde;德國男高音 Siegfried Jerusalem,演唱 Siegmund;威爾斯男低音 Bryn Terfel,他的演出角色分別是 Wolfram 和 Hans Sachs。

這張 CD 很可惜的,因為容量的關係,比起 DVD 版來說,有做了一點刪剪(DVD 有 90 分鐘,而 CD 只裝下 76 分 29 秒)。像壓軸的《女武神》第一幕二重唱,DVD 是從「齊格琳德自述身世」(許多男人在這廳堂裡坐著……)唱起,而 CD 這部分整段刪掉,而是從齊格蒙回應「幸福的女子,這朋友現在擁抱著妳……」開始。

Category: 0 意見

尼貝龍指環 - 愛情與權力的世紀之謎

quill mark

我開始聽華格納的樂劇《尼貝龍指環》(Richard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大概是在2001年左右。在此之前,只在《唱片聖經》裡有看過介紹,當時只想:是什麼樣的鉅作,要十九張 LP 才裝的下呀?

栽進無底深淵

後來接觸了一些像尼釆、叔本華、艾略特等的東西,加上一直久仰其名,且常常可在電影、廣告配樂中聽到的〈女武神的騎行〉(Ride of the Valkyries),讓我興起了想要一窺堂奧的衝動,於是就一頭栽進《指環》的無盡深淵了。

cooke_introduction_to_ring 我是個音樂門外漢,所以必須先做足功課,才敢挑戰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我試過不少種「方法」,例如,先買布烈茲的那套 DVD 來看(Der Ring des Nibelungen / Patrice Chéreau - Pierre Boulez, Bayreuth Festival),希望透過實際的演出以及字幕的呈現,能快速地看懂也聽懂《指環》。

接著,又去買 Deryck Cooke 的那套 "An Introduction to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來聽,以求能了解《指環》中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方式不錯,幫助不大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方式都不能算錯,但對我的幫助卻都不大。DVD 之所以無用,乃因其翻譯得不甚理想的中文字幕,和那已經算是「惡搞」的舞台製作;另外,這套 DVD 的音樂演奏和演唱也並不特別傑出。

Category: 1 意見

Impossible Dream - 不可能的夢

quill mark

這是百老匯音樂劇《夢幻騎士》(Man of la Mancha)中最著名的歌曲,灌錄成唱片者,不計其數,最有名的,當屬音樂劇的原唱版本,由 Richard Kiley 演唱。以下是從 YouTube 找到的現場演唱:

前總統陳水扁,在 2007 年 9 月 6 日與華府「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進行視訊會談時,有特別提到這首歌,並唸出了這首歌的歌詞。以下是總統府提供的新聞稿裡面,關於歌詞部分的文字:

(前面政治性 blablabla 省略……)
 
最後,本人要引用紐約百老匯音樂劇《夢幻騎士》其中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不可能的夢〉(The Impossible Dream) ,來表達……(政治性 blablabla 中略)。
 
這一首歌是這樣寫的:「要敢夢不可能實現的夢,要敢對抗無法擊敗的敵人,忍受那無法忍受的苦楚,奔向那勇者不敢前去的地方,改正那無法改正的錯誤,追求遠方的純潔與高雅。
 
當雙臂疲累不堪時,更要試著去靠近那遙不可及的星星。這是我的追求,不論希望多麼渺茫、不管目標多麼遙遠,我將毫無遲疑的為正義而戰,為神聖的使命而奮不顧身。」
 
我知道只要堅持對此榮耀的追求,當我躺下之時我心將永享寧靜,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好,受到輕視且滿身傷痕的人們,為追求那遙不可及的星星,將依然全力奮戰直到耗盡所有的勇氣。」(後面政治性blablabla也省略……)

引用這首歌,應該不會是陳前總統的主意,不過他文膽的翻譯算是非常不錯的,至少上面的中譯,是我所見過最正確的。

1967 年,美國聯盟波士頓紅襪隊,在極度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奪得了該年美國聯盟冠軍,對此,波士頓球迷有個專有名詞,就叫做:"The Impossible Dream"。我不十分確定這是不是受到這首歌的影響,可以肯定的是,這齣音樂劇首演於 1965 年,時間點是蠻接近的。

這首歌的英文歌詞如下: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dream ... the impossible dream ...
To fight ... the unbeatable foe ...
To bear ... with unbearable sorrow ...
To run ...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 ...

To right ... the unrightable wrong ...
To love ... pure and chaste from afar ...
To try ... when your arms are too weary ...
To reach ... the unreachable star ...

This is my quest, to follow that star ...
No matter how hopeless, no matter how far ...
To fight for the right, without question or pause ...
To be willing to march into Hell, for a Heavenly cause ...

And I know if I'll only be true, to this glorious quest,
That my heart will lie will lie peaceful and calm, when I'm laid to my rest ...

And the world will be better for this:
That one man, scorned and covered with scars,
Still strove, with his last ounce of courage,
To reach ... the unreachable star ...

我也很喜歡改編自此音樂劇的電影:1972 年的《夢幻騎士》,雖然該片評價和賣座都很差,但可以看到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和彼德.奧圖(Peter O'Toole),一切都值得。

Category: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