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足球賽,場上熱戰激烈,場邊球迷也不遑多讓,個個不畏寒風,火辣登場!
在火辣的女球迷中,有一位來自巴拉圭的女球迷 Larissa Riquelme,從一開賽就成為了媒體的焦點人物,她胸口藏手機的絕技,教人看了之後,就很難把目光移開。
這位女球迷,是巴拉圭的模特兒,她本來就小有名氣,而經過世界杯的曝光之後,知名度更是急遽上升。下面的特別報導,就是在介紹她:
世界杯足球賽,場上熱戰激烈,場邊球迷也不遑多讓,個個不畏寒風,火辣登場!
在火辣的女球迷中,有一位來自巴拉圭的女球迷 Larissa Riquelme,從一開賽就成為了媒體的焦點人物,她胸口藏手機的絕技,教人看了之後,就很難把目光移開。
這位女球迷,是巴拉圭的模特兒,她本來就小有名氣,而經過世界杯的曝光之後,知名度更是急遽上升。下面的特別報導,就是在介紹她:
在世界杯足球賽預賽的第三輪,日本隊以 3:1 擊敗丹麥,晉級 16 強。這場比賽,我只看了一點重播,看到比賽結束前日本隊進的第 3 球,之後鏡頭帶到貴賓席上的一位東方女士,她正高興地拿著相機拍照。
當時我想,她應該是日本的什麼名人,或是和足球、運動有關的政要。當然,她引起我注意的,是她手上的相機——那是一台 Nikon 的專業級相機 D3。
後來,看了 Nikon Rumors 網站的消息,我才知道這位女士的身分——原來她是日本皇室的憲仁親王妃久子(Princess Takamado),或稱之為高円宮妃久子。
〈裸奔、裸奔意識皆不可取〉這是在 6 月27 日《聯合報》民意論壇的「名人堂」所刊登的文章。有時候,該單元的文章寫的實在不怎麼樣,只證明所謂的「名人」,其見解往往很一般。
但這一篇,我覺得真的寫得很棒。作者王正方把目前社會上的問題,分析得十分透徹,而且他用的比喻極佳,舉的例子也都切中主題。
原文請見: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688807.shtml
裸奔、裸奔意識皆不可取
◎王正方
笑話一則。
裸奔男子被大象堵住去路。大象注視了一下,說:「它長的挺可愛,能用來呼吸嗎?」
裸奔;在不適當的場合,做不適當的行為。它源自何地何時,待考。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對訪客曰:「吾以天地為屋,以屋為褲。」人家在家中一絲不掛的自在,不算裸奔,是來訪者侵犯了他的隱私權。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反越戰運動,美國各大學的校園中盛行裸奔。在那個特定的時期,裸奔代表年輕人對威權政府的反抗與鄙視。裸奔是另類反戰行為。但總讓人會錯了意,大家爭看裸露好身材,結果很失望。反戰運動結束,裸奔失去公眾認可的訴求,逐漸不再流行。
「裸奔意識」、「另類裸奔」,卻在現代人的行為中盛行起來。光天化日在鬧市中裸奔,台灣還不多見。但是立法院經常上演「變相裸奔」。原本應該是商議國家大事、推動法案的國會殿堂,隔不多久就轉播幾場極不精彩的業餘散打比賽,齜牙咧嘴、形象醜陋。民眾樸實如大象,看不懂是什麼意思,不免問道:「能用它來呼吸嗎?」
已故的老牌歌星 Perry Como(派瑞.柯莫),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曲 "Catch a Falling Star" ——摘取一顆流星。
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曲子。天際的流星,稍縱即逝,而若能把握住那瞬間,將閃耀的流星捉下,放在自己的口袋裡,讓其燦爛的光華,能長伴自己左右,這該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這首 1957 年的暢銷曲,據說是美國唱片史上第一張獲頒「金唱片」(gold record)的歌曲。在電影《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和《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裡,也都有選用這首歌作為插曲。
提到這首曲子,是因為有資料說,這首歌的旋律,也是取自古典音樂。被取材的對象,是布拉姆斯(Brahms)的《大學慶典序曲》(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 Brahms: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蕭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
這部《猛鬼現形》(Rumpelstiltskin),我也是在 Cinemax 看的。而且,很神奇的,我連兩天轉到這部電影時,看的都是同一個場景,我想,這片一定和我有特別的緣分吧!
這部 1995 年的電影,IMDb 上的影迷評價只有 3.9 分,這種特效簡單,演員名氣又不高的 B 級電影,得到這種低評價,並不令人意外。但光以劇情而論,我覺得還算蠻有娛樂性的——至少,以驚悚片的水準來說。
User Rating: 3.9/10
Director: Mark Jones
Writers: Mark Jones (written by) & Joe Ruby (written by)
Cast:
Kim Johnston Ulrich... Shelley Stewart
Tommy Blaze... Max Bergman
Allyce Beasley... Hildy
Max Grodénchik... Rumpelstiltskin
Vera Lockwood... Matilda
Jay Pickett... Russell Stewart
Sherman Augustus... John McCabe
Valerie Wildman... Nedda
Jack McGee... Detective Ben Smith
電影是把《格林童話》中 "Rumpelstiltskin" 的故事加以改編,讓這個人物出現在現代,成為一個追討小孩的惡鬼。
在一般給小孩子看的《格林童話》,不見得都會收錄這個故事,因此,這個 Rumpelstiltskin,一般人不怎麼熟悉,我好像也沒看過有什麼固定的譯名。在中文的維基百科裡,這個故事被稱為「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兒」,矮人的名字,被譯為「龍佩爾施迪爾欽」;我手上有的《格林成人童話全集》(志文出版社),我猜是譯自日文,矮人的名字是「倫培休提魯茲因」。
已經很久不怎麼看電視了,以前還會看一看電影台,現在是連電影台都懶得看。
但最近因為看世界杯足球賽,在中場休息時,難免轉轉頻道亂逛,也就這樣,陸續看了一些電影台播出的影片片段。有幾片,會在好奇心的軀策下,鎖定下次播出時間從頭好好看過一遍。
這一片在 Cinemax 播出的《空中驚魂》(Turbulent Skies),我是被男主角和男配角給騙進來看的。
Turbulent Skies (2010) (TV)
Director: Fred Olen Ray
Writers: Fred Olen Ray ,Peter Sullivan
Cast:
Casper Van Dien... Tom
Nicole Eggert... Samantha
Mark Enticknap... Cooper
Nina Fehren... Nancy Carter
Haran Jackson... Taylor
Patrick Muldoon... Charles
Randy Mulkey... Reporter
Kelly Noonan... Susan
David Novak... Stevens
Kimberly Parmon... Janet
Timi Prulhiere... Pat
Todd Senofonte... Captain Taggart
Robert R. Shafer... Jackson
Michael Swan... Capt. Lankford
André Tardieu... Malcolm
取材自古典音樂的流行歌曲,是我用來偷懶的小主題,從四月初開始,打算想不出要寫什麼時,就寫一下這個,一方面回憶,一方面做整理。
我根據的,是我好多年前自己排出的排行榜。這些年來,陸續有發現類似的流行曲,但我也懶得再去增刪或重排。
當年我只排出 Top 10,至昨天為止已全部介紹完了。以下是我的喜愛榜單:
- Russians: Sting, 1985(普羅高菲夫,基傑中尉組曲)
- All By Myself: Eric Carmen, 1975(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 Midnight Blue: Louise Tucker, 1982(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 Sadeness Part 1: Enigma, 1991(葛利果聖歌)
- A Lover's Concerto: Toys, 1965(巴哈,小步舞曲)
- Hello Mudduh, Hello Fadduh !: Alan Sherman, 1963(龐奇耶利,時辰之舞)
- Roll Over Beethoven: E.L.O., 1973(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 A Fifth Of Beethoven: Walter Murphy, 1976(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 Hooked On Classics: Louis Clark/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81(十七首古典名曲……)
-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Eric Carmen, 1975(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
未來若有想到,還是會介紹這種歌曲。如果您有喜歡,而我沒有介紹的此類歌曲,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Sting 1985 年首張個人專輯 "The Deram of the Blue Turtles",我當年撐了很久才買。最後踢我進唱片行購買的那「臨門一腳」,就是這首出自專輯的第四首單曲 "Russians"。
在那個冷戰的高峰期,核戰危機隨時可能爆發。現在說到核子武器,很多年輕的朋友,幾乎都會用戲謔的態度來看待;對他們而言,這種會帶來人類毀滅的終極武器,和那些全球暖化的議題差不多,都是離我們很遙遠,而且恐怕永遠不可能發生的科幻議題。
但,那是所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曾懷抱過的恐懼。我們被那毫無來由的憎恨所包圍,相互指責對方陣營的愚昧、瘋狂,試圖把所有罪過,都堆砌到對方身上。
Sting 的 "Russians",是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中,少數敢直接為俄國人「美言」的歌曲。歌曲的主題,就在於那句反覆為俄國人辯駁、期許、請命的「俄國人也愛他們的孩子」。
Sting 向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借了一小段旋律,那是《基傑中尉》(Lieutenant Kijé)組曲中的〈浪漫曲〉。
這一段,原本是陳述浪漫的愛情,而 Sting 是借用其濃厚的俄羅斯風味,同時也藉此讓歌曲中的緊張情緒得以舒緩。
"All by Myself",無疑的已經是一首「名曲」了。
1975 年,Eric Carmen 以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第二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第二樂章〉的旋律寫成此曲,當年為他奪得流行排行榜第二名;而多年以來,翻唱這首歌的藝人不計其數,最有名的,可能是 Céline Dion 的翻唱版。有興趣的,請參閱 Wikipedia "All by Myself" 網頁中所列的翻唱清單。
Eric Carmen 自幼受過古典音樂訓練,後來以流行樂手身分成名,他先組成 Raspberries 樂團,之後以個人名號闖盪樂壇,而 "All by Myself" 是他的第一首個人單曲。
在當時,Eric Carmen 除了在事業上是 "All by Myself" 之外,這首失意的歌曲,是 Eric Carmen 與他交往三年的女友分手後所寫。所以在事業和愛情都「獨自一人」的 Eric Carmen,反因為這首曲子而功成名就。
↓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鋼琴演奏:紀新。
Eric Carmen 最早是從 Raspberries 樂團成名,之後開展個人演唱事業,他的前兩首暢銷曲,全都是取材自古典音樂——或更精確地說,都是取材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的旋律。
"All by Myself",一首 Billboard 排行第二的單曲,讓他成名;而下一首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 ,雖然只獲流行榜第十一,但也奪得了成人抒情榜的冠軍,時間是 1976 年 6 月 19 日。
"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主要旋律取自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原曲如下:
↓ Rachmaninov - André Previn - Symphony No.2 Mvt.3
上次說過,我四年看一次足球,是外行的足球迷。我從 1986 年墨西哥世界杯起,就比較支持法國隊。
但這也只是「比較」而已,因為不熟,所以談不上什麼死忠,像今年法國隊那麼爛,我也不會很失落,看球反而更有樂趣。
我還記得當年讓我支持法國隊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擊敗了超級強隊巴西隊。1986 的世界杯,兩隊在八強戰交手,雙方戰成 1:1 和局,最後經過了十二碼 PK 戰,法國才以 5:4 勝出。
正規比賽中,為法國踢進唯一一球的,就是普拉提尼(Platini),但在 PK 戰時,他也差一點成為狗熊——他是法國陣中唯一沒踢進的。
在 YouTube 上,有找到許多當年的比賽畫面,下面這個十分鐘的精華,有九分鐘都是最後的十二碼大戰。
看著影片,又不禁懷舊了起來,該場比賽在 1986 年 6 月 11 日舉行,當時美國 Billboard 排行榜的前十名單曲,分別是:
TW
LW
TITLE
Artist
Weeks
Peak
1 1 ON MY OWN Patti Labelle & Michael McDonald 14 1 2 4 THERE'LL BE SAD SONGS Billy Ocean 10 2 3 5 CRUSH ON YOU Jets 11 3 4 2 LIVE TO TELL Madonna 11 1 5 3 I CAN'T WAIT Nu Shooz 16 3 6 8 NO ONE IS TO BLAME Howard Jones 11 6 7 7 A DIFFERENT CORNER George Michael 9 7 8 11 HOLDING BACK THE YEARS Simply Red 12 8 9 14 WHO'S JOHNNY El DeBarge 9 9 10 12 NOTHIN' AT ALL Heart 10 10
該年全美最賣座的電影,是《捍衛戰士》(Top Gun)、《鱷魚先生》(Crocodile Dundee)、《前進高棉》(Platoon),和《小子難纏》續集(The Karate Kid Part II)。
最受歡迎的電影劇,是《天才老爹》(The Cosby Show)、《天才家庭》(Family Ties)、Murder, She Wrote、《六十分鐘》(60 Minutes)、《歡樂酒店》(Cheers)。
網誌裡,我找了有不少關於影像銳利化(Sharpening)的資料,來源多是 Jason Odell 在他電子書和網誌裡的建議方式,例如:Capture NX 2的USM銳化設定建議值、要如何銳利化最好?Nikon 機身與 Capture NX 2 的 USM 銳利化。
我最近在試的,是在用 Capture NX 2 銳利化時,再加上混合模式(Blending Mode)的應用。混合模式,請參見:Capture NX 2 的混合模式 - Blending Mode。
Capture NX 2 的說明書裡,對各種混合模式的說明如下:
□標準 (Normal)
標準 混合模式是套用增效功能的預設混合模式。當增效功能的所有頻道均 100% 套用時,其效果即為普通增效。□變亮 (Lighten)
只有在增效功能的元素比原始影像中相應區域更亮時,才可透過套用該增效效果實現 變亮 混合模式。也就是說,只有因增效處理而變得更亮的區域才會套用於影像。□網屏 (Screen)
網屏 混合模式透過隨原始影像的像素值來增加影像的像素值而實現。結果影像總是比增效處理的原始影像更明亮。□覆蓋 (Overlay)
覆蓋 混合模式透過從原始影像加上或減去結果影像的像素值而實現。Capture NX 2 根據結果影像的值決定是增加還是減少。值若大於128 則使最終影像的相應區域更亮;值若小於 128 則使最終影像的相應區域更暗;值為 128 時不更改最終影像。□正片疊底 (Multiply)
正片疊底 混合模式透過從原始影像像素值減去結果影像的像素值而實現。結果影像總是比增效處理前的原始影像更暗。□變暗 (Darken)
只有在增效功能的元素比原始影像中相應區域更暗時,才可透過套用該增效效果實現 變暗 混合模式。也就是說,只有因增效處理而變得更暗的區域才會套用於影像。
通常,我們在編輯區內做各種影像編修時,預設的「混合模式」是「標準」,也就是直接在現有影像上做修改。
台灣曾播出的《天龍特攻隊》影集,是以國語配音的方式播出,因而裡面的角色,就被取了一些很本地化的名字。
這些名字,我認為有的取得很好,像是 Templeton Peck,他的綽號為 "Faceman",或更簡單地被稱為 "Face",這個綽號被翻成「小白」,取其「小白臉」之意,就十分傳神。
另外,Murdock 的綽號 "Howling Mad",中譯名中有個「哮」字,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後面加個「狼」,讓「哮狼」與閩南語的「瘋人」發音近似,如果這是刻意的,那就真的是神來之筆的譯法了。
但是,也有譯得不是太好的。例如 Mr. T 所飾演的角色 Baracus,大家都叫他 B.A.,那是 "Bad Attitude" 的縮寫,直譯起來,是「態度惡劣」的意思。翻成「怪頭」,是從他的造型而另取的名字,和原來強調他「凶神惡煞」、「脾氣乖戾」、「難以相處」的 B.A. 相較,差別就太大了。
而《天龍特攻隊》的首腦「泥巴」,這也是我認為很糟的命名。這個角色,原名為 John Smith,如果你看過 2005 年的那部殺手喜劇《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應該還記得,該電影的主角也是叫做 John Smith。John 是最多人採用的「菜市場名」,而 Smith 則是人數最多的姓氏,這兩者合起來,是最不起眼,也是再通俗不過的名字了。
但這位 John Smith 上校,有一個很酷的綽號 "Hannabal"。Hannibal 就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影集中譯者在取名時,應該是取其後兩個音節,再將其「可愛化」,就變成了「泥巴」。但「泥巴」,很顯然地未能反映出這個綽號的「殺氣」。
附帶一提,電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裡的那個智慧超高的變態殺人魔 Dr. Hannibal Lecter,也是名叫 "Hannibal"。
最近,八○年代的老影集《天龍特攻隊》(The A-Team)改拍成電影上映,又掀起了一陣《天龍特攻隊》熱。
大部分看過電影的影迷,都對這個改拍的電影版評價頗高。話說《天龍特攻隊》,當年我也只是認為還好而已,並沒有特別的迷戀;我的收視情形,是有一集沒一集的看,好在前面的片頭,就已經交待了劇中人物的特性和故事背景,而每一集故事也都是獨立而不與前、後集連貫,因此即使是跳著看,也不會看不懂。
從前大家所懷念的影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飛狼》(Air Wolf)和《勝利大作戰》(V)以外,我好像從沒有看過第一集。在 P2P 流行之後,我就找了《天龍特攻隊》和《馬蓋先》(MacGyver)首季的前幾集來看,只是為了看一看這些影集最初的設定,並聽聽「原音」重現的影集,和印象中,被中文配音扭曲過的版本,有什麼樣的不同。
《馬蓋先》是還好,這齣影集本就比較正經,整個調性相差不多;《天龍特攻隊》的差別,就比較多了,因為劇中胡鬧、惡搞的成分居多,而中文配音時,其笑點往往是譯者自行創造,和影集的原意就有不小的出入。這是配音時,很難去避免的狀況。
我現在要談的,是放在「羅賓漢」這個主題之下,以羅賓漢的觀點,來看待這部陳年影集。
在每集片頭的背景介紹,當年台視的國語版是這樣子的:(以下取自 WikiPedia)
這樣子的描述有問題嗎?其實是有的,因為裡面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天龍特攻隊」的組成分子,都是「逃犯」。他們是不法之徒,他們並不是「退伍的英雄」!
改編自古典音樂的流行歌曲,前一陣子我介紹了好幾首,現在繼續。
Enigma 1990 年的專輯 "MCMXC a.D."(意為:「一九九○年」),裡面出了一首在全世界都造成轟動的單曲 "Sadeness (Part I)"。
這首歌不單只是「取材」了「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曲調,而是直接「取樣」(sampling)了 1976 年由 Konrad Ruhland 指揮,由慕尼黑唱詩團 capella antiqua 所灌錄的專輯 "Paschale Mysterium" 當中的歌唱。
"Sadeness (Part I)" 取樣了由拉丁語所唱出的,神聖、莊嚴的葛利果聖樂,配上了強烈的流行電子舞曲節奏,並以女聲的法語歌詞串場,且混入極具挑逗意味的女子呻吟、喘息聲。
這樣的一首歌,奇異又神秘,神聖又淫穢,教聽著一方面想隨著節奏手舞足蹈,一方面想縱情聲色求偶交歡;但另一方面,卻又想雙膝跪地,虔敬地為這種邪念懺悔、贖罪。
我在寫『黑澤明「夢」中的梵谷 -- Kurosawa's Dreams』一文時,把電影《夢》(Dreams)中所拍出的梵谷畫作一一列出。
當時,有一個過場的景,就是寺尾聰一路追逐梵谷時,有經過一個暗黑色的曠野地,而面對的是一輪斗大的落日。
之後鏡頭特寫著太陽,再轉到下一景,也就是寺尾聰正式進入梵谷的畫中。
「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一本著作。以下是我在看的時候,留下的重點摘錄。
「文明」只不過是意指人類對自然之防衛及人際關係之調整所累積而造成的結果、制度等的總和。
野蠻人對亂倫的畏懼……是一種嬰兒期的特徵……男孩最早的愛嗜對象是亂倫的,她們總是他的母親或姊姊……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必須逐漸清除這些亂倫傾向。一個精神病者,相反的,總表現著相當程度的精神幼稚性。或是不能解除童年時期充盈於心裡的性心理情況,或再回復到此狀況來-這兩種可能性可以簡稱之為「發展阻礙」及「退化」。如此原慾被定置於亂倫階段,發揮(或開始發揮)其對潛意識生活的影響力。……小孩與父母的關係,尤其是亂倫的渴望,乃是神經病態的癥結所在。
伍恩特(Wundt)形容塔怖是人類最古老的無形法律。它的存在通常被認為遠比神的觀念和任何宗教信仰的產生還要早。
(塔怖)與道德上的禁制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於它並沒有明顯的、可以觀察到的禁制聲明,也沒有任何說明禁制的理由。
禁忌的來源是歸因於附著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種特殊神秘力量。(即「瑪那」mana,一種神秘的力量),它們能夠利用無生命的物質作媒介而加以傳遞。
「禁忌」(Taboo)是表示一個人,一個地方,一件東西或一種暫時性的情況,它們具有這種神秘力量的傳導作用或者本身即是這種神秘力量的來源。同時,它也常代表了由這種事物禁忌預兆所產生的禁制。這個名詞的內涵係包括了「神聖的」和「超出尋常的」及「危險的」、「不潔的」和「怪誕的」等意義。
「神聖的」和「不潔的」二種意義在禁忌的原始起源中並不加以區別,……它們之成為敵對的觀念只能說是後天所形成的了。……之間的對比和神話學中某兩個時期的連接正好互相符合。當第二個時期到達時,第一個時期裡的思想並不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種較劣勢或為人忽視的形態繼續存在。神話學上的一個通律是:當某一個時期過去以後,由於另一較優時期的征服或驅逐,它只能保留一種劣勢的形態而附隨在後者上……
強迫性心理症(obsessional neurosis)就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導論中的解釋:強迫性心理症和歇斯底里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建立的基礎。強迫性心理症是病人的心靈中充滿了並不真正吸引他的思想,他感受到一種似乎和他意願相反的衝動;他不斷地被迫去從事一種對他來講並不具快感但卻無法抗的行動。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賽已經開打了——或許該說,已經開踢了!
我是四年一度的足球迷。我對足球運動,從來就沒有真正著迷過,所以並沒有深入的研究。從 1986 年起,我就比較支持法國隊,但也只有在 1998 年時,曾如願以償地拿到過冠軍,其他時候,則是失望的時候居多。
為什麼會支持法國隊?因為我的個性,最喜歡與人唱反調,身邊喜歡巴西的人太多了,我就想找一支可以壓一壓巴西隊,或某些不可一世的巴西球迷氣焰的隊來支持;而在 1986 年時,由普拉提尼(Platini) 領軍的法國隊,讓我覺得頗有希望,而他們真的辦到了!就這樣,我習慣地常為法國隊加油。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張世足的美女圖,順手就「另存新檔」起來。我看到的只是轉貼,一直找不到原出處,故不知原本的說明或企畫是什麼。
這張圖,讓我想到 Keeley Hazel 曾為 Zoo 所拍攝的一系列足球主題的性感圖片,可看出,上下這兩張圖的表現方式,非常相像。
在 1938 年的《羅賓漢》電影裡(請見:羅賓漢的經典之作: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有一幕是羅賓漢冒著危險,爬上瑪莉安位於城堡上的房間,兩人在此時互吐愛意。
這一幕,很像是《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裡著名的「樓台會」。這個影像,一直令我想起我曾看過的一幅畫,但我想不起來是哪一幅。
我姪女幼稚園要畢業了,現在每天都有一點功課,也開始練習寫數字、注音符號,和自己的名字。
其實幼稚園已經教了好一陣子了,但我最近才注意到她的進度。以前,大家的重點都只是放在會認、會寫就好,字寫得歪斜醜怪並沒什麼大不了,反正老師都會蓋上「好寶寶」、「好棒」的印章。
我不知道現在小學老師是不是也那麼寬大。回想以前小時候,作業總是拼著要拿「甲上」,字的一筆一劃,都是寫得正正直直的,哪裡敢這樣歪七扭八?
為了幫小朋友寫好字,我想找一些虛線字型來印給他寫。中文的,有朋友傳來一個文鼎的虛線字型,但裡面只有基本用字,如果是要小朋友練習寫自己的名字,這字型顯然是不夠用的,因為名字所用到的字,大部分都不是常用字。
還好以前在用 XBMC 時,就已學會用字型軟體來改字(我用的是 Font Creator),所以這問題並難不倒我,字型裡沒有的,就這裡剪個部首、那裡貼個偏旁,湊成想要的字。
寫出好看的名字,這不算是最迫切的,小姪女的數字也寫得不好看,這我比較在意,我覺得先要把數字和注音符號寫好,再談國字和英文字的書寫。
數字和英文字的虛線字型,我有找到一個免費的字型,叫 Trace。這個字型很好找,Google 一下就有了。但當我印出來,要給小姪女練寫的時候,發現這個字型有點小問題,例如下圖:
這是該字型印出的數字。它的「4」長得特別奇怪,不知是不是歐美人士對數字的審美觀和我們不同,否則怎麼會弄一個這麼鶴立雞群的「4」呢?
(續前:羅賓漢的近期傳統 - The Later Tradition - Part I)
有一種固定、持續的故事發展模式,就是羅賓漢對上一些偶遇的強勁對手,這些乞丐、牧羊人或是小販,他們打敗了羅賓漢,並受邀加入綠林之列。
這類可能是為了討好一般大眾的詩歌,深受中下階層的歡迎,因此這類作品就興盛不輟,而成為這時期數量最多的創作。
在三十三首 Francis James Child 的選集中,有十八首包含著這種類似的主題。以這種方式,羅賓漢招募了修士("Robin Hood and the Curtal Friar")、小約翰("Robin Hood and Little John"),甚至瑪莉安(瑪莉安的部分,可參見:還是個劍術高手。原詩為 Child 選集第 150 首)。
↓ Robin Hood and Maid Marian | ↓ Robin Hood and Little John |
在 "Robin Hood and the Newly Revived" 中,羅賓漢的對手名為 Gamwell;在 "The Jolly Pinder of Wakefield" 中,對手是叫做 George a'Green 的搗杵匠(pinder)。
"Robin Hood's Delight" 裡,羅賓漢、小約翰、Will Scadlock 在雪伍德遇上三個護林隊,好漢們打不過,最後和護林隊一起進城喝酒。在 "Robin Hood and the Ranger" 裡,參與打鬥的人,變成羅賓漢和一名護林隊,羅賓漢打輸了,邀請他加盟。
中古時期的詩歌,加上了五朔節(May Games)的活動,為羅賓漢(Robin Hood)故事提供了的豐富題材。
到了在十七、十八世紀,各種以羅賓漢為主角的詩歌,已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出版品。
Francis James Child 在 1882 年至 1898 年間,集結了三百零五首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詩歌,出版了十冊的 "The English and Scottish Popular Ballads" 。這部巨著,現通常簡稱為 "Child Ballads",成了研究英國詩歌的經典之作。
我之前已經整理過中古時期的五首作品(請見:羅賓漢的中古詩歌 - The Gest and the Death、羅賓漢的中古詩歌 - The Monk, the Potter, and Gisborne),這五首其名稱分別是:
接下來,還是回到 J.C. Holt 所著的 "Robin Hood" 這本書上。書裡面以 "The Later Traditon" 這一章,來介紹 Child 所收錄的羅賓漢相關詩歌。這裡,可以看到整個羅賓漢傳說,已向我們所熟知的樣貌漸次成形。
《劫後英雄傳》(或譯《撒克遜英雄傳》,請見:撒克遜英雄傳 - Ivanhoe)著名的改編電影,說來說去也就是 1952 年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那個版本;但電視影集的話,就有很多了,也是差不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迷你影集或電視電影出現。
1982 年由英國所拍攝的這齣電視影集,片長 150 分鐘,不知當初播出時是分為幾集。在許多人心目中,這是一部相當具代表性的改編。
User Rating: 6.9/10
Director: Douglas Camfield
Writers: John Gay (writer), Sir Walter Scott (novel)
Cast:
James Mason... Isaac of York
Anthony Andrews... Wilfred of Ivanhoe
Sam Neill... Brian de Bois-Guilbert
Michael Hordern... Cedric
Olivia Hussey... Rebecca
Lysette Anthony... Lady Rowena
Julian Glover... King Richard
George Innes... Wamba
Ronald Pickup... Prince John
John Rhys-Davies... Front de Boeuf
David Robb... Robin Hood
Stuart Wilson... De Bracy
掛頭牌領銜主演的,是老牌影星詹姆士.梅森(James Mason),他飾演猶太人艾薩克。艾凡赫和羅文娜這對郎才女貌的愛侶,則由充滿青春氣息的 Anthony Andrews 和 Olysette Anthony 扮演,他們為角色所貫注的熱情和活力,與電影版那種成熟、穩重的紳士淑女風相較,是截然不同的。
上次在找史努比(Snoopy)和梵谷的圖時,只找到一張史努比躺在狗屋上的 Starry Night 合成圖(文章請見:世上最有名的梵谷迷 - Snoopy)。
當時我不知道,在 2007 年 10 月 14 日的《紐約時報》,曾刊過一張將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的頭,放進梵谷割耳後自畫像的合成圖。
這張圖,是配合由 Randy Kennedy 所寫,一篇名為 "You’re a Good Prop, Cruel Muse" 的報導。報導是在評介正要出版的 Charles M. Schultz——史努比漫畫的作者——的傳記:"Schulz and Peanuts: A Biography"。
這幅修改自梵谷 1889年《纏著繃帶和叨著煙斗的自畫像》的畫, 已將臉部換成查理.布朗的大圓頭,衣服也換成查理.布朗的註冊商標——黃色鋸齒衫。
傳記的作者是 David Michaelis,這本書出版之後,惹出了一些爭議,主要是 Charles M. Schultz 的家人並不滿意某些他們覺得是錯誤的詮釋。
這本書有 655 頁,這是我遲遲沒買的原因,不過,我想我終將會買本二手的回來供著吧。
繼續看史詩《羅蘭之歌》中,著名人物的兵器譜。加納隆(Ganelon)、羅蘭(Roland)、奧里維(Oliver)和大主教杜平(Archbishop Turpin)等人,請見 Part I:羅蘭之歌 - La Chanson de Roland - 兵器譜 Part I。
法蘭西國王。法蘭克的卡爾大帝(查理曼,Charlemagne)。羅蘭是他妹妹的兒子,她再嫁給背叛的加納隆(Ganelon)。
查理曼的佩劍(首次出現在 2501行)。黃金劍柄上端有著被稱為 "Spear of Longinus" 的矛,那是當耶穌在十字架上被刺過的矛(因此矛上浸有寶血),這就是為何此劍名為 "joyous" (2509 行)。同時,法軍的戰呼 "Monjoie!" (意為 "my joy") 也源於此。(2510行)
註:一柄相傳為查理曼持有的法國加冕寶劍現存於羅浮宮。
查理曼的座騎 (首度提及、如何得到:第 2993 行)。其意不明?
查理曼掛在胸前的盾牌。(2991 行)文中說此盾是在皮丹納 "Biterne" 所製造。
上次有網友留言,提到了《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我看的《羅蘭之歌》,是大陸出版的簡體中譯文,和《貝奧武甫》(《貝奧武夫》,Beowulf)等史詩合訂成一冊。當時看的時候,為了幫助閱讀,我找了一些資料,還繪製了戰鬥序列表。
我從一個網頁找到了關於《羅蘭之歌》中主要人物的兵器、座騎等資料,姑且稱之為「兵器譜」吧。該網頁請見:La Chanson de Roland Items。
我大概地翻譯整理了一下,現在放在網誌裡。同樣的,這是筆記性質的快速翻譯,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也提供有需要的朋友作為參考。
譯名和譯文,都是取自大陸「譯林出版社」的譯本(《羅蘭之歌》部分,是由馬振騁所譯)。
(註:名字後方的 [F],表示為現代法文;[AF] 則表示 Anglo-French。)
娶羅蘭(Roland)之母(查理曼之妹)為妻而成為羅蘭的繼父。此叛徒與敵薩拉遜人(Saracen)秘謀誘殺羅蘭,使之於龍塞沃(Roncevaux)之役中喪生。事後因叛國罪被四馬分屍。
劍柄球為黃金製,和其他騎士的劍一樣,劍球裡置有聖物。
此名字面上的意思為「棕點」,或許因「雜點」或「棕花斑」的馬性格多粗暴(mean)。
我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時,看到睡著,又一直沒有動力續看,拖了至少一個多月後,才把它看完。
為什麼會這樣,我也說不上來。可能是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不怎麼對我的味;勞勃.泰勒(Robert Taylor)演的英雄人物,又完美到幾近僵化、古板的地步,這種傳統式的英雄,實在不怎麼有趣。
但這一部有著大明星、大場面的電影,在當年是轟動一時,而到目前為止,也是最成功的一部《艾凡赫》(Ivanhoe)電影。
User Rating: 6.8/10
Director: Richard Thorpe
Writers: Noel Langley, Æneas MacKenzie, Walter Scott (novel)
Cast:
Robert Taylor... Ivanhoe
Elizabeth Taylor... Rebecca
Joan Fontaine... Rowena
George Sanders... De Bois-Guilbert
Emlyn Williams... Wamba
Robert Douglas... Sir Hugh De Bracy
Finlay Currie... Cedric
Felix Aylmer... Isaac
Norman Wooland... King Richard
Guy Rolfe... Prince John
Harold Warrender... Locksley
我網誌是用 Windows Live Writer 寫的,我喜歡用一個叫做 "WikiPedia Link" 的 Plug in,幫我文章裡寫到的名詞加上 Wikipedia 的超連結,然後再用 Auto Link,加進 Windows Live Writer 的連結資料庫裡,這樣當我下一次寫到同樣的名詞時,Windows Live Writer 就會自動幫我加上連結。
這個 Auto Link 對中文來說並不好用,因為它是以前後空格來判斷字詞,而我們這種中文方塊字,字與字之間沒有留空,Windows Live Writer 就無從判定這個名詞,是否有在自動連結的資料庫裡。
這個功能對我很重要。有時候,它也變成了我檢查拼字的工具。假使我寫到一個以前加過連結的名詞,但連結卻沒有自動生出來,那就表示我可能拼錯字了。
從昨天起,這個功能就失效了。光是自動連結不成也就算了,現在是連要加入超連結都不行。我記得以前也發生過一次,當時開啟 Application Data\Windows Live Writer\LinkGlossary 裡的 linkglossary.xml 檔,把近期加入的一大筆連結都給刪掉,這才恢復正常。
這一次,我本想以同種方式處理,但由於最近都在寫羅賓漢,新加的都是相關的連結,而這個主題也還沒完全結束,我一方面捨不得刪掉這些近期的連結,一方面也不信邪,想要找出真正的問題點,所以就亂搞亂試。
我試著只刪幾條,但仍無法解決連結的問題。於是我試著看有無新版本的更新,竟然發現有了新版!我安裝了繁體中文新版(版本:Build 14.0.8117.416 zh-tw),但發現和新的英文版本編號不同,為求保險,我又安裝英文版覆蓋掉中文版(Version 14.0.8050.1202)。
大致檢查一下,覺得英文版的內容應該和中文版是一樣的,於是又安裝回中文版。下載連結:http://download.live.com/writer
繼續整理昨天未完的早期羅賓漢詩歌。
"Robin Hood and the Monk" 這一篇的主角是小約翰,讚美的對象也是小約翰。
五月清新的早晨,小約翰心情喜悅,但羅賓漢則因很久沒上教堂,而感到苦悶。他決定要去諾丁漢教堂禮拜,馬區勸他,要入虎穴,至少要帶上二十名隨從保護,但羅賓漢堅持只帶小約翰前去。
羅賓漢被捉
羅賓漢在路上與小約翰比箭,比輸了卻不想付五先令賭資,兩人大打出手,小約翰憤而回到雪伍德,而羅賓漢獨自前往諾丁漢。
在進到聖瑪麗教堂後,羅賓漢被一個他打劫過的僧人認出,僧人偷偷通知郡長,郡長帶人衝進教堂抓人。羅賓漢殺了十二名來抓他的手下,但他的劍在砍擊郡長時斷掉了,羅賓漢沒了武器。
手稿在此處有漏失。文字再續時,森林裡的綠林好漢已得知羅賓漢被擒,小約翰堅決表示一定要救出羅賓漢,他與馬區埋伏襲擊正要去通報國王的僧人,兩人殺死僧人和他的隨從,奪走郡長寫給國王的信,再偽裝成送信者前去覲見國王。
國王賞給他們禮物,並發出皇室簽發的拘提令,要他們押送羅賓漢過來。小約翰和馬區拿著拘提令回到諾丁漢,郡長將他們視為國王的手下,盛重款待。
忠誠、聰明的小約翰
小約翰待郡長睡著後,他們潛進羅賓漢被拘禁的地方,叫醒守衛,謊稱羅賓漢已經逃脫,守衛門一打開,小約翰和馬區就硬闖進去,他們殺了守衛,救出羅賓漢。
回到森林,小約翰說要離開,羅賓漢則表明他願意讓位,希望小約翰留下。最後小約翰答應不走,仍奉羅賓漢為老大。
郡長弄丟了羅賓漢,但國王沒有怪罪於他,因為國王自己也被騙了,國王還稱許小約翰的忠誠和聰明。
因為想一探羅賓漢故事的起源,我看了由 J.C. Holt 所著的 "Robin Hood"。J.C. Holt 是英國研究羅賓漢的專家,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看了《俠盜王子羅賓漢》(請見:俠盜王子羅賓漢 -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的特別收錄,裡頭他以學者的身分接受訪問,簡單地分析羅賓漢的傳說。
我不是學者,看這種書只是好玩。但是,不整理一下,內容看了就忘,不久之後,看了就等於沒看,這樣也很糟糕。
以下是我參照書本和網路上找得的資料,簡單地整理一下。這只是筆記性質,幫我自己留下的閱讀資料,便於日後查閱,內容通不通順,或使用的名詞、文字正不正確,就不在我的考慮之內了。
所提到的古詩歌,都可在 Wikipedia 或 The Robin Hood Project 中找到。這些古詩歌我只挑劇情簡介來看。
所有的中世紀羅賓漢傳說,都是來自於現存的五首詩歌,和一小段戲劇殘篇。
最早的是 1450 年左右的手抄本 "Robin Hood and the Monk",再來是約在 1503 年的手抄本 "Robin Hood and the Potter"。
再來就是英國著名的出版商 Wynken de Worde 於 1510 至 1515 年出版的五個版本的 "A Gest of Robin Hood"。這些印刷版本的來源,據信是同一個現已失落的手抄本,推測可能書寫於 1400 年左右。
另外,愛爾蘭 Dromore 主教 Thomas Percy 從一毀棄的舊屋中發現一批手抄本,並於 1765 年將之集結出版,現被稱之為 Percy Folio 。其中的內容,多是寫於 17 世紀中,但卻有兩則明顯是更早期的作品:"Robin Hoode his Death"(與 "A Gest of Robin Hood" 的最後一段相似),和 "Robin Hood and Guy of Gisborne" (其主題和 c.1475 手抄本裡的劇本殘篇相同)。Percy Folio 裡還有一則羅賓漢的故事 "Robin Hood and the Curtal Friar",但這已算是後期的作品了。
當 Bee Gees 從《週末的狂熱》( Saturday Night Fever )電影原聲帶所推出的第三首單曲 " Night Fever ",於 1978 年 2 月 4 日進到 Billboard 單曲榜時,這部電影和其音樂所掀起的熱潮,已經是一發...